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6-14 12:18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一生下來內心都是純潔的、乾淨的,不為世俗睏倦,沒有鬥爭。但是往往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事就會讓自己變得暴力無法控制,是內心壞嗎?當然不是,有些人受盡了世人的傷害,卻也變得溫柔;而有些人在孩子時經歷一些事後會造成性格暴力,不能冷靜下來。

  越年幼的孩子就越容易把電影電視劇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更何況年幼的孩子親身經歷自己家庭的暴力下生活,這已經讓孩子在有聲中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壞行為。

  鄰居哥哥張飛飛,沒什麼特別的嗜好,唯一的就是喜歡喝酒,都說喝酒見人品,我從小到大見過他喝醉過無數次,鬧過無數次,不是動刀就是謾罵要不就是自己撞牆。而張飛飛卻也走運娶上媳婦還生了娃,對他來說自己有孩子可能是走好運了,對於孩子來說投胎到這樣一個家庭,卻是禍不是福。

  

  老大大毛還在他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隔著肚皮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酒醉謾罵撕打。都說孩子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已經開始懂了些事情,可以做胎教。胎教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你想想孩子沒出生就隔肚經歷自己父母長期的謾罵撕打,或許就已經讓孩子存在了輕微的暴力傾向。

  大毛四、五歲左右,有次他爸爸喝醉酒開始對家裡人發脾氣,後面不知是什麼原因孩子爸爸跟孩子叔叔打起來了,爺爺奶奶勸不住,大毛用很絕望的語氣大喊:「你不要理他,不要打了!」

  四五歲的年紀應該在幹什麼,或許很多小朋友都是開開心心的玩,而這個經歷暴力家庭的孩子內心已經沒有那麼純粹,或許在他喊出那一聲的時候性格就已經被暴力衝擊。你問他什麼是和睦,或許他會認為沒有酒醉后的謾罵撕打就是和睦、平靜。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由於二胎政策的開放,在大毛六歲的時候,不怕打的媽媽卻懷上二胎,給大毛生了一個弟弟二毛,弟弟年幼,爸媽多半的耐心、精力都花在了弟弟身上,而對這個六歲的大毛說得更多的是,「多讓著點弟弟,你不能這樣做……」在孩子受到一次次的謾罵、冷落後,大毛忍不住對二毛動起了手,一次用腳踢二毛時太重了,二毛嗷嗷大哭,被爸爸媽媽發現了,爸爸打了大毛一頓,還讓他在房間跪上了一個小時。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二胎家庭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怎麼辦?不要把精力放在護著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所以父母應該考慮自己是否做得正確。

  從言語的暴怒到手腳並用,孩子會有不對,可是父母並沒有正確引導,造成孩子易怒施暴。

  現在大毛上小學了,三天兩頭就被老師投訴,和同學一言不合就揮拳相向,和一群小朋友玩的時候也是這樣,而每次大毛打人之後回來就被自己的老爸揍,但是轉頭被揍的傷還沒好,又開始和別人動手了。

  搞得周圍的家長都和自己的孩子說:你們不要和大毛玩了,他總是打人,不能和他玩了。

  一對暴力的父母沒有耐心地教他,做事只會吼、罵,你讓一個孩子怎麼安靜、不暴力。要是少些暴力生活,多些溫馨和睦的場景,孩子就不至於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了。

  暴力生活只會毀了這個孩子,即使他不犯法,他也會立起一道心理防線拒絕與他人交流,但是要是一直用暴力解決問題就會一步步走向錯誤的方向,到那個時候一切就已經來不及了。

  

  從此可以看出,父母的壞脾氣是很容易給孩子帶來性格上的殘缺,但是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對自己的孩子大聲辱罵、不信任,但是往往這時候辱罵孩子就變成了一把利劍,直戳孩子內心。

  他們總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長記性,以便不會再犯。可是恰恰相反,越暴力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叛逆,造成收不住的殘局。

  我也希望父母減少暴力,不要讓孩子留下不美好的經歷,更不要讓孩子自己疊起保護殼,這樣的硬氣與孤獨真的一點也不好。

  

  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主要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希望你沒有中招

  1、 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暴力,控制自己,保護孩子

  能控制自己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很厲害的存在,因為在這個大千世界中肯定會遇到讓自己不順心的人和事,但是你能所有時候都爆發出來嗎,當然是不能的,更何況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控制自己,保護孩子的內心成長。

  2、 孩子做錯事,盡量輕言輕語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謾罵他,因為父母的每句話都會影響孩子,父母應該輕言輕語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明白不再犯。

  

  3、 融洽的家庭環境

  其實不管是孩子心理、性格還是行為都離不開一個家庭的影響,一個好的家庭,一個融洽的家庭大部分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有素養,溫柔禮貌的,拒絕暴力,拒絕破散家庭。

  4、 拒絕棍棒出才子

  中國普遍是棍棒式教育,但是棍棒下的教育我是拒絕的,因為在我認為棍棒雖然能止住一個孩子暫時的聽話,卻也會使其滋生出暴力的心理,因而在引導孩子時要拒絕棍棒教育。

  「你或許擁有無數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沒有我快樂,因為我有個好脾氣的家庭而你沒有。」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育兒教育時就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

  

  所以孩子的暴力行為離不開父母的功勞,那麼作為父母就要有父母的樣子,要保持好整體,給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其成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