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20大面正式出爐,你最喜歡吃哪一種?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5-6 18:5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沒有排名,下面直接開始,各位可以評論一下你最愛吃的一種面。說說它們獨特的味道!

  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清真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台灣牛肉麵是台灣平民美食,遍布台灣省大街小巷。台灣牛肉麵主要選料為黃牛肉,以腱子肉、肋條肉、牛板筋為主要選料,還有選用紐西蘭牛肉、美國無骨小排、澳大利亞牛肉等進口肉。台灣牛肉麵是當年渡海來台的老兵因思念家鄉而發明的特殊飲食。「細細品來,牛肉麵可以說彙集了中華美食精華,比如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還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

  在海外通稱「台灣牛肉麵」,到了美國搖身變身為「加州牛肉麵」,在加拿大多倫多則更以「孫記牛肉麵」,是本地川味牛肉麵食客的最愛。

  

  老北京炸醬麵,漢族麵食。流行於北京 、河北,天津等地,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后,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也有麵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 「過水麵」。

  

  熱乾麵是湖北省武漢市的漢族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漢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歡迎。隨著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漢熱乾麵也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是諸多人喜歡的麵食之一。

  熱乾麵與河南燴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中國四大名面。熱乾麵的麵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富清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武漢熱乾麵可謂享譽全國乃至世界。

  在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麵條」,武漢熱乾麵排在首位,名聲噪起。

  

  山西刀削麵(Shanxi sliced noodles)是一種山西的漢族傳統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麵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都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同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麵、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山西刀削麵中晉小二刀削麵還是極少數我國擁有完整文化和宗傳的中國廚藝流派,尤其是關於刀削麵的詩文、楹聯獨具神韻、心懷蒼生、寓意天下,令人嘆為觀止。

  

  重慶小面是一款發源於山城重慶的一種地方特色傳統小吃,屬於渝菜。小面屬於湯麵類型,麻辣味型。狹義的小面是指麻辣素麵。廣義的小面還包括有臊子的麵食,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麵等。小面富於變化,在麵店,可以要求店家製作個人定製口味,如要求店家「干熘」(拌面)、「提黃」(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

  小面是作為南方人的重慶市民唯一普遍接受的傳統麵食,因其獨特口感,近年來全國知名。

  

  朝鮮族冷麵是東北地區小吃。以它獨特的風味聞名中外。主要原料有蕎麥粉、小麥面和澱粉,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和士豆澱粉的。加以牛肉湯或雞肉湯,然後在麵條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雞蛋、蘋果片、香油等調料。冷麵既清涼馥郁,又甜美新鮮。因此,朝鮮族群眾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而且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吃冷麵。除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外,北京、瀋陽、哈爾濱、長春等大中城市也都設有朝鮮族冷麵館。過去,朝鮮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過生日時吃冷麵,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了細長的冷麵,就會長命百歲,命大福大,故冷麵又名「長壽麵」。 更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族在後來對冷麵做了多方面的改良,有用多種中藥熬制后兌冷麵湯中。所以在夏季吃冷麵,不僅清涼更有解暑作用。

  

  擔擔麵(Noodles, Sichuan Style),漢族特色麵食。「中國十大麵條」之一,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說自貢小吃,起源於自貢)。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滷汁酥香,咸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2013年,擔擔麵入選商務部、中國飯店協會首次評選的「中國十大名麵條」。

  

  河南燴面,「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有著4000年的歷史。是一種葷、素、湯、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麵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麵條的麵食。湯好麵筋,營養高。

  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海參、魷魚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湯可分為:湯麵和撈麵兩種。燴面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鎮江鍋蓋面,又稱伙面,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也是江蘇省鎮江市家喻戶曉的地方漢族傳統麵食。

  被稱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以獨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藝、混合型的口味,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屆中國美食節暨第八屆國際美食博覽會」上,喜獲「中華老字號百年名小吃金鼎獎」,已成功申報為市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臊子面是陝西省漢族風味小吃,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

  

  廣式雲吞面是廣東地道小吃的一種。廣式的雲吞面在同治年間由湖南傳入。是一種雲吞湯麵。老廣記雲吞面師傅認為,廣式雲吞面其實做法大同小異,材料一致,湯底一致,口味一致。

  雲吞面是香港特色美食之一,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凈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后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面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

  

  陝西油潑面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小吃,屬於秦菜系。油潑面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食製作方法,將手工製作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后撈在碗里,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的辣椒面一起平鋪在面上,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將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即可。也可另外加入臘汁肉、西紅柿雞蛋等搭配食用。

  

  片兒川,「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浙江杭州地區一種著名的漢族傳統湯麵,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組成,鮮美可口。已有百餘年歷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其特色在於雪菜和筍片的鮮美,讓食客吃后回味無窮。片兒川的價格適中(一般在10-15元人民幣左右),是杭州市民最喜愛的日常小吃之一。

  

  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製作時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馳名中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新疆拉條子,實質是陝甘寧地區的拉麵技術和新疆肉食習慣相融合的一個美食用方法。一盤拉條子,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膩,經久不餓。吃完幹活也攢勁。

  

  奧灶面,「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江蘇蘇州漢族名點之一,屬於蘇菜系。蘇州各地皆有奧麵館。到蘇州崑山遊覽玉峰山,人們總要去「奧灶館」品嘗一碗「奧灶面」。奧灶面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

  

  Biángbiáng面(漢語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áng」字是一個合字,有多種寫法,均無法輸入電腦,常被代替寫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冰冰面」)是陝西關中漢族傳統風味麵食,又名褲帶面,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麵條。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沙茶麵(sa-te-mī)東南亞廣泛流行的著名的湯類麵食小吃,在中國的沙茶麵分有閩南的沙茶,廣東潮汕的沙茶等風味,其妙處在在於沙茶醬的製作,用沙茶醬再製作湯頭,而其中以廈門的沙茶麵為典範,閩南美食大師楊繼波老先生的沙茶麵配方的唯一傳授徒弟廚師技師王大全繼承傳統使之發揚光大。沙茶醬主料有蝦干,魚乾,蔥頭,蒜頭,老薑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製成沙茶醬待用。

  

  漿水面是陝甘地區漢族特色小吃。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丞相蕭何在漢中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關中的漿水面類似於酸湯麵,是夏季常見小吃,漿水菜的菜多為芹菜。甘肅定西的漿水面更為清淡,清熱解暑,顏色通透、味道較為酸爽,尤以敦煌漿水面出名。山西翼城漿水面與陝西、甘肅類似,但山西永濟漿水面做法則截然不同,其漿水是用做豆腐剩下的漿水發酵做成,有一種特殊的酸香味,與醋酸(不管是老陳醋,米醋)在口味上有明顯的不同,倒與北京的豆汁味道有點相似。吃面時,加上漿水、大油、香菜、蔥花等,吃來特別酸香爽口,也算永濟特色小吃。

  

  陽春麵又稱光面、清湯麵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漢族麵食小吃,作為淮安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麵。 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麵條一起拌食。麵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