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捨,最後一次是永別
[列印本頁]
作者:
匿名
時間:
2020-3-31 18:13
標題:
孩子一生會「離開」媽媽6次,一次比一次難捨,最後一次是永別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特別深刻:「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一生,我們都在不斷地和孩子分離,而孩子會「離開」媽媽6次,並且一次比一次難捨,尤其是最後一次,這是誰都無法接受的,因為這一次的「離開」是永別。
第1次離開:和母體脫離,卻是幸福之旅的展開
孩子第一次離開我們,是和母體脫離的瞬間。雖然我們和孩子一起相處了10個月,但是這次的分離卻是幸福之旅的展開,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也是這輩子母子情分的開始。
第2次離開:離家上幼兒園,邁出家庭融入社會
孩子3歲之後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第一次離家上幼兒園,離開了媽媽和家人,是孩子邁出家庭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媽媽總是會擔心孩子會不會不適應?能不能獨立面對問題?這次的別離雖然包含了很多不舍,但是又不得不放手,只有放手才能讓孩子成長。
第3次離開:青春叛逆,有可能成為心的叛離
當孩子開始慢慢長大,他們開始對周圍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漸漸地也會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家庭之外,不再絕對地信服媽媽,也不耐心地聽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育。這種不舍和無力感會包圍著我們,加上孩子青春叛逆,就會激化彼此的矛盾,把我們和孩子推得漸行漸遠,有可能成為心的叛離。
第4次離開:離家上大學,拉開了空間的距離
經歷過十年寒窗苦讀,孩子終於取得了成果,他們會迫不及待離開家到陌生的地方上大學。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面臨和孩子的一次遠離。遙遠的空間距離,讓我們的交流變得匆匆忙忙,而短暫的相聚過後,是一次又一次地送別,即使萬般不舍,也只能化作一句:路上注意安全。
第5次離開:成家立業,我們成為了「客人」的疏離
當孩子成家立業后,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家就會和我們「疏離」,而我們也會成為「客人」。每一次編輯出來的消息,都會再三斟酌,會不會打擾到他/她工作,會不會讓女婿/兒媳覺得不舒服,影響夫妻關係。
第6次離開:生死分離,這次我們先離開
人生的最後一次和孩子分離,是生與死的分離。這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的,但誰也無法阻止。雖然這次是我們先離開,但還是會萬般不舍,因為我們離開后,就永遠和孩子分離了。我們眼中的孩子就真扛起了大人的責任。
人生在世,雖然我們不停地在和一些人分離,但是可以抓住每一次分離的中間時光。子女多和老人相處,陪伴老人;父母認真教育孩子,多和孩子交流遊戲;我們要珍惜每次的相處時間,人生很短,一轉眼就白了頭。當孩子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時,也是我們曾經存在世界最有力的證據。
作者:
Polar_bear
時間:
2020-4-2 01:10
有機會探視父母的,趕緊抓緊機會罷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