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希臘雞絲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3-12-5 0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埃及的食品帶有濃郁的北非色彩和阿拉伯風情。他們的菜肴大都偏竦,喜歡加蔥和蒜,對於我們喜歡吃辣的上海人,比較容易接受。由於埃及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所以當地沒有豬肉。他們主要用羊肉、牛肉、鴿子肉、駱駝肉等做原料。在一些沿海地區,還有很不錯的魚宴。當然,你若是美食愛好者,不妨嘗嘗此地的佳肴――羊腦、羊髓。
  
  埃及三大美食

    ●「羅澤特」――「埃及菜飯」

  埃及人把大米製成的食物稱作「羅澤特」。類似的飯,還有「府第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沙發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3-12-5 01:00 | 只看該作者

俄羅斯:黑麵包與魚子醬

到了俄羅斯,自然少不了要嘗一嘗那裡的黑麵包和魚子醬。

    黑麵包是俄羅斯人餐桌上的主食,乍看起來顏色像中國的高粱面窩頭,切成一片一片的,口感有點兒酸,又有點咸。黑麵包極富營養,又易於消化,這是因為,發酵黑麵包用的酵母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據俄羅斯朋友介紹,烤黑麵包挺費事的,光和面和發酵就得近兩天時間。做好的麵包坯,放入溫度均勻的俄式烤爐里用文火燜烤,出爐時麵包底部能敲得梆梆響,色澤黑光油亮,切開香軟可口而又不掉渣,這才是黑麵包的上品。由於工藝複雜,所以俄羅斯主婦們一般都不在家裡自己做,而是到麵包房去購買。

    那天,我們在莫斯科俄羅斯大酒店的觀光餐廳里吃到一種味道特別好的黑麵包,一打聽才知道它叫「波羅金諾黑麵包」,是黑麵包中的極品。烤制這種麵包有一種獨特的配方,主要是在黑麥麵粉中加入天然香草籽。傳說它的發明權屬於莫斯科以西的波羅金諾村的村民。1812年俄羅斯人抗擊拿破崙入侵期間,波羅金諾村修道院的修女們見受傷的戰士吃飯沒有胃口,就想法把一些開胃健脾的草籽放進揉好的麵粉里去烤麵包,結果烤出來的麵包顏色黑黃、奇香撲鼻,使戰士們的胃口大開。從此,「波羅金諾黑麵包」便流傳於世,並成為大城市食品店裡價格不菲的名牌食品。當然,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黑麵包,並不太貴,500克5.5盧布,約合人民幣1.7元。

    俄國的魚子醬也是聞名天下的美食。第一次品嘗魚子醬,是在涅瓦河的遊船上。船主為了款待外國遊客,送上一些小點心,其中就有塗了一層薄薄的黑魚子醬的麵包片。一粒粒晶瑩剔透、宛如小巧的珍珠般的魚子醬,看起來賞心悅目,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而我一嘗覺得又腥又咸,難以下咽,看來還真享不了這個「洋福」。

    魚子醬顧名思義是用魚卵製作而成,其實嚴格地講,只有用鱘魚卵製成的醬才能叫魚子醬。據導遊馬克介紹,鱘魚每年兩次逆水而上,游到伏爾加河等內河產卵,而這時正是採集魚子的大好季節。位於河口三角洲的古城阿斯特拉罕,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是世界上最大的鱘魚魚子生產和加工基地。

    魚子醬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很高,且不含膽固醇,是補身養顏的食品。粒大、透明的黑魚子醬為上品,它的顏色是閃光的黑色或深褐色,個頭均勻,粒與粒之間不粘連。魚子醬的製做方法很簡單:從魚膛中挖出魚子囊,把魚子同粘連的組織分離開來(成熟的魚子容易與卵巢剝離),沖洗乾淨后加上適量的細粒食鹽腌制即成。加鹽的目的是為了保鮮,因為魚子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達30%,不加鹽則容易變質。

    儘管有的人吃不慣那股腥味,但許多中國遊客還是要買上一小瓶魚子醬,帶回去讓家人和朋友嘗嘗這舉世聞名的「美味佳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3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3-12-5 01:01 | 只看該作者

希臘雞絲粥

去年在米可諾斯就聽過這家餐館。因為在沙灘閃了腰,只好躺在旅館房間瞪著天花板。能夠支撐起床,也不敢走太遠,一尊佛似的端坐在接待處的客廳。店主人沒有選擇餘地,不能不應酬病貓住客。不過他本來就喜歡天南地北,法語夾雜英語,滔滔不絕帶領陌生人參觀他的童年、青年和婚姻生活。
  當然無可避免提到吃。病人稍有起色,總記掛五臟廟祭品,我雖然不過傷筋骨,胃口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困在旅館三餐以麵包餅乾解決,飽暖之餘畢竟也饞。希臘餐館冷盤非常多,除了必備的希臘沙律,葡萄葉卷、八爪魚切片、茄子泥、青瓜絲拌酸奶,國寶斯斯奇等等都美味可口,可惜欠缺涼湯。「涼湯沒有,熱湯倒精彩。」挺直的腰身,居然還可以更挺直,豎起耳朵品嘗吃不到的地道靚湯。

  最具特色的一款,佐料在法文和英文字典都找不到,只好指手劃腳形容,「動物內臟,樣子像海綿,有排成圖案的洞洞,吃了能醒酒,因為把胃裡的酒精吸掉。」哦,大概是廣東人叫牛柏葉的東西。當年初到香港聽人說牛柏葉,我看字面自作聰明以為是素菜,結果被傳為一時笑柄,所以雖然不愛吃心肝脾肺腎,印象卻十分深。「這湯本來是復活節特色菜,現在四季都煮,島上有家餐館就一年到晚供應。」

  米可諾斯的街道當然有名字,但希臘文不好記,我一年才來兩星期,懶得花心思默背一串串又長又拗口的街名。於是只好又指天篤地一輪,在空氣中比拼大家的地圖:「大街走到尾轉右,不是有家理髮店嗎?」對對,斜對面有小唱片店。「對對對,唱片店隔壁不是咖啡館?」這比較混亂,小咖啡館小酒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以它們作地理標記說了等於沒有說。「不會找不到的,再過去幾個鋪位,對過那家就是,入口處夾在兩間屋之中,像條小巷,不過不是小巷。」模模糊糊,似乎看見過。但是第二天下午就走,正在擔心能不能拾級而上登機,根本沒有時間沒有閑情為口腹之慾尋幽訪勝。

  今年6月依時依候演出《一年一度燕歸來》,已經忘記有過這麼一段湯水談話。光顧過幾次尼高斯飯堂,在古尼拉(後知後覺從招牌的圖畫得到啟示,原來是「兔子」!)海鮮大排檔剝了兩回燒大蝦,開始動腦筋打其他食肆的主意,連水準很一般的安東尼尼也將就吃了一次,忽然想起這家聞名不曾見面的米可諾斯版「阿二靚湯」。憑記憶找了去,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無需踏破涼鞋已經覓到了。

  牛柏葉湯之外還有不知道是豬雜還是牛雜湯,另外有雞湯。較具冒險精神的老饕必定選前二者,但我只是個毫無鬥志貪生怕死的普通遊客,考慮了10秒鐘,結果點了沉悶的後者。正在想,回去旅館說給店主人聽,恐怕被他笑入空山空手回的,湯送上來了,眼前不禁一亮:這分明是碗雞絲粥!稀稀載浮載沉的飯粒,雞絲慷慨飄遊其中,形態、顏色、香味、無一不與我們熟悉的雞粥相同。嘗一嘗,還真鮮甜,滑是不及廣東粥滑,大約也不講究這一層,風味更接近外省人的稀飯。唯一的分別是加了少許檸檬汁,微微的酸味,炎夏吃著特別醒神。

  是兩種古文化灶台上的不謀而合,還有源遠時代廚藝的抄襲仿製?忽然想起,他們也有芝麻糖和花生糖,不看包裝紙印的文字,還真不會懷疑不是中國出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