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經:大逆轉——防疫成功、恢復經濟與全球疫情形勢(上)

[複製鏈接]

1509

主題

2572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1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貝love 發表於 2020-3-3 1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20年春節爆發的疫情,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一生一次的經歷。疫情規模、死亡人數、全球影響,比2003年的非典要高一個數量級。學名COVID-19的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要狡猾得多,對中國與全球經濟的影響也要大得多。


如此特殊的情況下,一些統計性的經濟指標已經不是關鍵。如2月PMI數值35.7%歷史最低,但這屬於被影響的指標。再如前兩月進出口額,數值極不正常,沒法用來同比計算,即使不公布也是合理的。一季度GDP數值和增長率,也屬於被影響的,報出來增長率可能是改開后最低。去分析這些被動的統計數值如何慘淡,意義不大,大眾應該也能理解。重要的是經濟恢復正常運行。


要分析對經濟的影響,需要對新冠疫情的數據與特性進行細緻的分析,再對宏觀與微觀經濟運行的本原進行考察。


一.中國疫情數據統計與預測


中國大陸疫情的規模大致可以確定下來了,這是中國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


湖北以外的外省市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12917例,新增確診已經有多日是個位數,如無意外最終應該就是約1.3萬人。湖北除去武漢,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17785例,新增確診也是個位數5例、3例、5例,最終應該就是約1.8萬人。這兩個數據非常有把握。


武漢3月1日報告累計確診49122例,當日新增565例,每天新增確診615、319、314、541、348、464、370、383、313、420例,在300-500平台震蕩有10天了,遲遲不降讓人有些著急。但仔細觀察數據,武漢轉確診概率較高的「現有疑似病例」只剩下393例,比前日減少395例,新增疑似僅50例。而一周前的2月22日武漢報告45660確診,3414例疑似,927例新增疑似。一個確診病例一般是先進入疑似「池子」,再通過試劑反覆測出陽性再確診。現有疑似和新增疑似明顯降下來了,「池子」快見底了,新增確診也很快會降了。預計很快斷崖下跌,武漢最終累計約5.1-5.2萬例確診病例。


因此,最終中國大陸會是約1.3 + 1.8 + 5.1 = 8.2萬例確診,這與筆者2月21日的微博預測一致。外省市、湖北除武漢、武漢佔比分別是15.9%、21.9%、62.2%。這是指官方報告數字,還有一些遺漏的病例,如無癥狀自愈,應該是難以統計清楚了,但在武漢貫徹「應收盡收」政策后,佔比應該不會太高。


死亡人數方面,3月1日報告外省市死亡109人,湖北除武漢外566人,武漢死亡2195人,31省市共死亡2870例。外省市每日死亡1-3人,逐漸接近1%死亡率。湖北每日死亡30-40人,最終可能死亡人數約3500人,約是SARS死亡人數的10倍。個人預計,最終湖北除武漢死亡率會是3.3%,武漢死亡率5.4%。





2月21日陳經在微博上的判斷和預測


傳染病死亡率高低對經濟影響很關鍵。如果死亡率很低,事情就沒那麼嚴重了,可以當流感處理。新冠病毒很致命的一點,就是死亡率比流感要高一到兩個數量級。發病人數過多擠爆醫療資源,死亡率還會暴增。這是中國用非常多病例和死亡數據,給全世界提供的重要信息。特朗普為了股市維穩,將疫情的威脅輕描淡寫,是不對的。


中國基本走完了疫情曲線的一大半,進入收尾階段了,積累的數據和防疫經驗對於世界各國防疫非常重要。但這就和中國經濟一樣,也有很多成功經驗,外國能借鑒多少,就很不好說了。要預測外國疫情如何發展,中國的數據有幫助。但想學中國防控只怕很難,因為疫情爆發后,中國的防控是個巨大的奇迹。





因為史無前例不惜讓經濟停擺的超高力度防控,湖北以外各省市的病毒基本沒有「社區傳播」機會。1.3萬確診病例中,絕大多數都可以追溯來源,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數據奇迹。武漢和湖北輸出到外省市的感染者有2000-3000人,在1月23日武漢封城疫情防控升級前,各地還有一段自由傳播的時間。面對這麼險惡的形勢,到最後只是1.3萬人感染,防控之成功是空前的。


筆者每日跟蹤疫情數據,2月8日基於傳播型,認為可以樂觀預期10天後外省市新增確診低於50。這個預期精準實現了,筆者又提出2月底外省市「基本歸0」,「偶有幾個省合計新增個位數病例」。「基本歸0」也實現了,2月25日起就基本是個位數了。2月29日外省市400個地區,僅北京新增2例,遼寧丹東1例。


筆者的實踐說明,基於統計數據與傳播模型,預測外省市以及湖北疫情數據,是可能的。防控的成功擊敗了任何悲觀預測。


二.防疫與恢復經濟的時間預期


按SARS防控的經驗,要新增數據清零一段時間,才算是防疫成功恢復正常狀態。2003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取消對北京的旅行警告,此時北京已經連續12天保持沒有新增病例。而6月2日,北京就首次實現了「三零」:零收治、零確診、零死亡。早在5月19日,北京新增非典確診病例數首次降至個位數(7例),從社會意義上疫情顯著平息了。


筆者判斷,SARS清零的經驗很難套用在這次疫情上。從世界範圍來說,就算中國防控數據不錯,其它國家也很可能處於高危失控狀態,世衛會更關注全球疫情。世衛總幹事譚德塞2月28日宣布,將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高」上調至「非常高」。並不是中國這裡情況好了,就一切回歸正常了。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自己如果用高標準的「連續清零」作為恢復正常的標準,將會面對概率性的偶發病例,很難實現。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要狡猾得多,治癒了的有可能檢測又呈陽性;一些癥狀明顯的病人反覆多次試劑檢測都是陰性;還有一些潛伏期超長的感染者,其中一些人甚至不在密切接觸者名單中,而是進入了社會。也就是說,難以將新冠病毒象SARS病毒那樣「絕殺」。





筆者稱目前外省市的防控狀態為「概率清零」。外省市有疫情的400個地區,每天絕大多數地區新增確診都是零,從概率角度是清零了。每個人在社會上活動即使不防護,感染概率也極小。但是總有個別地區概率性地跳出1例確診,而且每天跳出來的地區換來換去。某天外省市全部清零了,過一天又出病例了,無法實現連續清零。甚至有些專家(如王辰院士)預期,新冠病毒可能會潛入人類社會,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


這個「概率清零」的狀態會拖拉得很長,沒有辦法乾淨利落地「連續清零」。這對徹底結束疫情、放開手腳大幹、放心恢復經濟來說,是個很「噁心」的狀態。解放了,群眾肯定「報復性聚集」,一旦混入一個感染者,就可能傳染一大片。不放鬆,又太可惜了,明明出事的概率很小,被小概率事件把主流人群的生活模式都影響了,服務業受影響太大。


2月28日的國務院防控情況發布會上,對於「零增長地區再觀察28天才能放心」的問題,衛健委巡視員崔鋼表示,要精準施策、分區分級落實防控。崔鋼介紹,要按照高、中、低風險等級進行差異化的縣域防控,「低風險區域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逐步有序地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態」;「高風險地區集中精力落實防控」,意思是先降低風險為主。


這個原則非常重要,說明政府對於疫情形勢是有清楚認識的,不搞一刀切。分地區按風險評估來,不追求絕對的清零,「28天零增長」是過分的要求。而且這個過程很可能會是動態的,低風險地區「全面恢復」,碰到問題風險提高又開始控制,變成中風險「逐步有序恢復」,甚至變為高風險地區主抓防控。


這對各地政府以及相關企業、社區,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考驗行政能力,考驗運行水平。有些地方政府或者企業,要麼就基本停止活動,要麼就想一切正常,不可能這麼簡單。要能靈活切換,時刻觀察風險。如果病毒又小範圍開始傳播,如何處理,需要實踐,這會構成不小的挑戰。


可以預期,各地會大力提升常規時間的防疫預警與應急處理機制水平。以前那種疾控中心與地方衛健委地位不高、人員數量短缺、素質不足的狀態,會得到大力改善。公共衛生安全與防疫專業將大規模擴招,工作崗位會大增上萬人。


SARS事件迅速平息,病毒都消滅光了,「安全感」甚至得到了提升。野味照吃,出事就防控。這次新冠病毒可能會反覆教育人們,防控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不時就會捲土重來。政府要切實建立「防疫」的風險意識,而不是走過場敷衍,政府與專家都大意了會釀成大禍。群眾也要注意生活習慣,平時注意衛生。有傳染風險,病人和接觸者都要注意防護,公司運營注意衛生監控。


以上是中國疫情的發展預期,雖然是進入收尾了,但也不簡單。恢復正常要根據風險評估來,各地分別實踐。企業也要評估各地的風險,相應開展業務。隨時可能反彈,要能有效應對,不要被反彈弄成不可收拾或付出太大代價。這要求相當靈活的處理,既不能死板低效率,又不能太放鬆出大事。


從各地實踐來看,是在認真摸索辦法,測溫槍、口罩儲備、數據收集監控,在一段時間內都會是常規工作,甚至成為長期的日常。筆者對此表示謹慎樂觀,中國人本就善於變通,體制也有靈活機動的一面。


只要認真堅持防疫安全的大原則,各地肯定能想出有效的辦法,同時實現高效與安全。而中國科技生產力的發展,能為此提供堅實的基礎,能夠對極大範圍的人群,實現高效的實時安全監控。


各地企業、群眾不要著急,當地政府肯定會拿出適合本地的運行辦法。筆者認為,中國必然可以在防疫成功的同時,基本實現恢復經濟,而且這個過程不會很長。春節開始的「大國戰疫」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極大減小了潛在風險,為恢復經濟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每周過去,社會經濟運行都會明顯恢復一些。預計到4月中,外省市應該就基本恢復正常了。不是回到從前完全放鬆的狀態,而是基本正常,不用口罩了,學校也開學了。還有些風險的地區就遲一些,應該不多。湖北和武漢要晚一到兩個月,情況更複雜一些。


也就是說,個人預計外省市還要1個多月的過渡期來恢復正常。這已經算是相當快了,預期明確了,相關企業也好作打算。本來是春節就要正常停工半個月到一個月。因為疫情,外省市花了一個月時間奮力戰疫,沒有浪費太多時間。再用1個多月的時間恢復正常,這對很多企業來說並非不可承受的代價。本來經營就會有各種風險,出1-2個月的亂子是常見的事,要想辦法過難關。只不過這次幾乎所有企業都面對這樣的問題。


恢復正常運營模式,但數據指標不一定立刻恢復,這需要更長時間。一旦數據指標正常了,還會發生「搶回損失」的補償效應,時間越長,連一季度損失的經濟數據也能補回來一些。如一季度停掉的工業生產,二三四季度加班加點補回來。一季度的服務業消費受影響很大,有的還沒法補,如春節看電影的時間很難找補,但是在下一年就會以高增長的形勢補回來。


所以,不宜過於看空經濟,短期的經濟數據情況太特殊不用太在意,而且人們都有預期了,自然就會考慮進去。


這說的是中國大陸內部的恢復情況,和境外的關係問題更為複雜。但是先在中國內部基本恢復正常運行,是最重要的任務,否則和境外更搞不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