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揮之不去的肥胖陰影
既然社會已經認識到了糖的危害,那麼食品公司能否在壓力下改變呢?如果有更多人追求健康,是否更「健康」的食品會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90年代,一些美國食品工業巨頭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999年,時任卡夫(Kraft)公司副總裁的邁克爾·穆德(Michael Mudd)就曾經努力推動過食品工業的變革,敦促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一次行業高管峰會上,穆德破天荒地開始談論營養學界對於糖添加的健康警告。他在一張ppt上,用最大的字體寫著:「滑坡」(Slippery)——如果食品工業不採取行動顧及人們的健康,反而為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添磚加瓦,他們的下場可能會跟煙草公司一樣,失去所有盟友,成為眾矢之的。

肥胖。圖片來源:pixabay
即使阻力重重,卡夫公司也決定獨自作戰。2003年,穆德聯合另外兩個公司高層制定了一系列健康計劃,開始減少產品中鹽、糖和脂肪的含量,著名的卡普里陽光果汁(Capri Sun)和趣多多餅乾里的糖含量就被降低了;2003年全年,卡夫公司減掉了總計200種產品中高達300億的卡路里,社會反響十分積極,至少是一次成功的公關。
然而,2003年年底,卡夫很多產品的業績都開始下跌,財報十分不樂觀。最大的壓力來自華爾街的投資者。「如果公司擔心人們的腰圍,那自己的銷售量怎麼辦?」一名證券分析師這樣說,「如果你們想達到3%的銷售量增長,你們就必須讓人們變胖。」
這時候,生產巧克力的「好時」(Kisses)開始進軍卡夫的傳統領域餅乾市場,推出了一款巧克力夾心餅乾,把濃郁的巧克力和甜的棉花糖夾心組合了起來,大受歡迎。卡夫不得不開始迎戰,接連推出奧利奧華夫餅乾、三層奧利奧、奧利奧軟蛋糕,一個比一個熱量高——就像一個剛剛宣告減肥失敗的人一樣。而最初倡導健康的穆德,也在2004年離職。
在美國,所有的食品供應,每天平均能給每個人提供接近4000卡的熱量,是成年男性平均每日所需近兩倍;每年大約有1萬種的食品投入市場,擠占超市貨柜上稀缺的位置。每種食品的終極目標,都必須讓人看到它,就想到口中美妙的滋味,神不知鬼不覺地放進購物車,而不是計算再三之後,選擇難以下咽的「低糖版」;而再自律的人,恐怕也會偶爾打開焦糖巧克力來一大口,並享受那種「罪惡的快感」。如果這一點不變,讓食品公司打「健康牌」,永遠都只能是一句空談。
是消費者不懂嗎?你可以說我們對於糖知道得太少,才會讓我們自覺自愿地狂買垃圾零食,造就了「市場」的選擇。但理解食品里的健康,是一條漫長而艱險的道路。且不說徹底搞懂各種營養學名詞及其對應作用有多難,即使是食品營養標籤上油、糖、脂等幾種簡單成分的顯示規範,也存在著大量的爭議和扯皮。利益方會不斷地企圖遊說監管部門,把一些重要信息含糊其辭過去。比如,現在國內的營養成分表上,蔗糖和澱粉都被「碳水化合物」一併帶過了,但一片全麥麵包和一大勺糖的「碳水化合物」,怎麼能是一回事呢?食品公司還想方設法地在「份」(per serving)上做文章,「一份」巧克力只有100卡,棒極了對不對?但他們賣的一整塊里有8份,你一口氣能全吃光。
就連食品研究者知道的也不夠多。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並不能夠簡單地用加減法來概括。大量的食品相關研究,也有食品工業參與——美國飲食協會的說明書撰寫工作受到了乳製品委員會和糖業協會的資助;美國營養學會的年度會議贊助方之一是桂格麥片;可口可樂公司參與了美國臨床營養學會的教育活動。雖然資助關係不能證明或者必然導致偏見,然而「利益相關」是一個繞不開的、也將持續產生爭議的話題。
市場已經清楚地告訴了我們,人們已經無法收回伸向垃圾食品的手了。
早已改變的世界
想象你是一名努力工作、剛好晉陞到了管理崗位的父親/母親,被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的精力。回到家之後身心俱疲,只好打開外賣軟體,選擇最近的一家麥當勞;而比起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準備健康早餐,讓孩子自己從冰箱里拿冷牛奶泡麥片顯然更加實際。當你看到一個體重漸長的中年人士,你可能會想指責他好吃懶做,然而他可能是全公司最勤勞的人,已經連續加班點外賣三個星期——胖真的等於懶嗎?

無處可逃。圖片來源:pixabay
今天我們的社會習慣於把體型視作自制力的標誌,減不了肥說明個人毅力不夠。但事實是,「理想」的生活方式從來都是奢侈品,只不過一百年前的普通勞動者可能面臨的是營養不良,而今天我們面臨的是工業量產的肥胖。對抗它所需的不但有意志力,還要有睡眠、精神狀態、閑暇時間、健身房和營養師,就連基礎的新鮮水果蔬菜對一些人而言都是負擔。相比之下,廉價工業食品反而是最現實的選擇。
其結果就是,人們的消費結構被徹底改變了。衛報健康記者喬治·蒙比奧特(George Monbiot)在翻閱了英國曆年家庭消費數據之後發現,現在的人們比起1976年而言,並沒有吃得更多,然而吃的東西卻大不一樣。雞蛋少了一半,早餐穀物的消費量翻了倍;新鮮土豆少了一半,然而土豆片卻多了兩倍;冰淇淋更是增長了三倍之多。
當然,最顯著的變化還是糖。如今,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從甜飲料中攝取接近30公斤的糖,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玉米糖漿。聽起來很多是嗎?那只是每天一瓶半「肥宅快樂水」而已。
我們怎麼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讓我父親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夏天,他一定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從逐漸琳琅滿目的商店裡,買回散裝的香草冰淇淋,每個晚上坐在新買的電視機前大快朵頤。嘴裡是前所未有的甜與細膩,身邊是嶄新的傢具電器,而他即將出生的女兒,從小就可以在糖果的包圍中長大……在那個年代,沒有比這更讓人嚮往的幸福的生活了。
(編輯:Ent)
參考文獻
Moss, M. (2013). Salt, sugar, fat: How the food giants hooked us. Random House. (中文版《鹽糖脂:食品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
Lustig, R. H. (2013). Fat chance: the bitter truth about sugar. London: Fourth Estate.
Nestle, M. (2013). Food politics: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 (Vol. 3).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Mozaffarian, D. (2017).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role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nutrition research. Jama, 317(17), 1755-1756.
中國肥胖率數據和趨勢:Wang, Y., Mi, J., Shan, X. Y., Wang, Q. J., & Ge, K. Y. (2007). Is China facing an obesity epidemic and the consequences? The trends in obesity and chronic diseas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1(1), 177.
Aguilera, J. M. (2018). Food engineering into the XXI century. AIChE Journal, 64(1), 2-11.
Schrempf-Stirling, J., & Phillips, R. (2018). Agenc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case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obesity. A handbook of food crime: Immoral and illegal practices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111.
Monbiot, G. (2018). We're in a new age of obesity. How did it happen? You'd be surpris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 ... g-overweight-people
Hobbes, M. (2018).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Obesity Is Wrong. Retrieved from https://highline.huffingtonpost. ... t-obesity-is-w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