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都是五年舉行一次議會選舉,2018年德國16個聯邦州中只有這兩個州會按期換屆,時間恰巧都在10月。巴伐利亞是聯邦第一大州,首府為慕尼黑,也是默克爾所在基民盟(CDU)與姐妹黨基社盟(CSU)的大本營;黑森州也是經濟重鎮,其第一大城市法蘭克福風頭與柏林相當。現在,這兩個關鍵州的選舉結果都對默克爾非常不利。現在,默克爾已經宣布將不再競選黨主席職務,而基民盟主導執政聯盟時,黨主席默認擔任聯邦總理。 當地時間28日傍晚6點,黑森州停止投票,稍晚官方放出初步預測,基民盟得票率約為27%(上屆38.3%),聯邦層面的執政盟友社民黨(SPD)為19.8%(上屆30.7%),與綠黨(Greens)持平,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另類選擇黨(AfD)為13.1%(上屆4.1%),將首次得以進入該州議會,並從此將在所有聯邦州中都擁有議席。雖然基民盟在黑森州仍然領先,但這將是1966年來的最差成績。 
德國主要政黨簡介 
德國媒體報道默克爾將不再在下月競選黨主席職位,但仍將擔任總理 14日的巴伐利亞州選舉結果更為慘淡,基社盟喪失了從1957年來一直延續的絕對優勢,當時媒體已經開始用「風暴來臨」、「選舉地震」、「鐵娘子落幕」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默克爾面臨的困難。 2015年以來,基民盟就在地方選舉上不斷失利,支持率連連跌破紀錄。2017年,默克爾的聯盟黨(基民盟與基社盟)以史上最低支持率勝選以來,德國政壇就一直處於不穩定當中。另類選擇黨繼續坐大,而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之間的嫌隙越來越大,在難民問題上的矛盾多次公開化,使得民眾對其執政信心不斷下降。 黑森州選舉結束后,執政聯盟再次面臨瓦解。社民黨領袖納勒斯(Andrea Nahles)表示「目前政府的狀況令人無法接受。」她接著暗示,如果明年中期檢討時還不能讓人滿意,該黨將會退出與默克爾的執政聯盟。 所以,這次的選舉失利並不是一場小風波,而可能會引發德國政壇的整體格局。一旦社民黨與基民盟分道揚鑣,那麼受益最大的將無疑是綠黨。由綠黨和社民黨聯合執政的州已經有4個了,在基民盟和社民黨選民基礎不斷縮水的情況下,綠黨將會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而隨著大量選票流向與主流相不容的另類選擇黨,基民盟和社民黨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轉而尋求和綠黨聯合執政,這次黑森州議會選舉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這樣。 而據衛報報道,基民盟黨內有聲音認為,如果默克爾保不住現任本黨籍黑森州長,那麼下個月的黨內會議就會有很多人不再支持她重選黨主席。現在,默克爾做出了艱難的抉擇,將把挽救基民盟的重任交給其他人來完成。 回看過去的五十年,基民盟一直在德國政壇屹立不倒,更是曾在半數的州都佔有絕對優勢。默克爾也做出了她的貢獻,在長達十三年的「默克爾時代」里,德國經濟一直比較強勁,GDP增長率在歐洲排在前列,而失業率也一直保持在低水平。這穩固了她的地位,也保證了她的施政路線能夠較為穩定地持續推進。 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德國人發展經濟的效率很高,但是這就難以兼顧公平。雖然默克爾吸取歷史教訓,推行福利政策,竭力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然而結果是犧牲了中產階級,而全球化帶來的貧富不均仍未能得到良好處理。 隨著默克爾向難民敞開國門,這種情況更加惡化了。社會福利要照顧更多的人,而錢則要由中產階級來出;龐大的難民群體中並沒有多少高級技術人才,為他們安置工作則搶了德國窮人的飯碗;德國精英鮮受難民危機影響,在政治正確的大旗下打壓不同的聲音,激化了階層的對立。 高高在上的默克爾們,在未能解決收入不均問題的同時,卻將道德義務均分給了每個人。民眾求變而不得,這是他們轉向左翼和另類選擇黨的原因。默克爾和基民盟的失誤就在於太怕極端主義的重現而過於追求政治穩定,但輕視了時代和民眾提出的變革要求,反而將他們推向了極端。現在默克爾激流勇退,給德國政局又帶來了新的變數,未來是右翼的反撲,還是中間力量的回潮,這也會牽動整個歐洲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