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納蘭一生,半世性德,半世容若

[複製鏈接]

220

主題

505

帖子

14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orou 發表於 2018-10-23 1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歷史上,有兩個人,
只看名字,便令人詩情涌動,
一個叫倉央嘉措,
一個叫納蘭性德。

有人說,女不讀倉央,男不讀納蘭,
是以倉央的狂妄纏綿,
讓女人易沉迷幻想,
而納蘭的痴情重義,
讓男人易陷於情思,
深切入骨,不能自拔。

01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
——《木蘭花》

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的北京城,
雪虐風饕,嚴寒刺骨,
當時各家各戶都門窗緊閉,
只有貴族明珠的府上熱熱鬧鬧,
興奮的迎接著長子的降臨。

因為是長子,
父親納蘭明珠寄予他更多希望,
《易經》有云:「君子以成德為行。」
故名為納蘭成德,乳名冬郎,
后因皇太子取名「保成」,
為了避諱,改名性德。


▲納蘭畫像

父親是滿洲正黃旗貴族,步步高升,
母親是親王之女,未嫁人時是郡主,
算起來,他還是康熙皇帝的表弟,
含著金湯匙出聲的納蘭,
並沒有沾染官宦子弟的陋習,
而是在父親的教化下,自幼苦讀。

五六歲時,學習騎射技藝,
「上馬馳獵,拓弓作霹靂聲,無不中」,
同時還請了漢族文士做家庭教師,
誦讀儒家經典,洞悉漢族文化,
「日則校獵,夜必讀書」,哪個也不放鬆,
再加上他「自幼聰敏,讀書一再過即不忘」,
待到成年,已是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qié)山人

17歲入國子監,18歲考中舉人,
19歲成為貢士,一時間風光無限。
19歲前,有關納蘭性德的資料很少,
19歲開始,之後的11年,也是他最寶貴的時光,
30歲一過,生命戛然而止。
納蘭在這11年裡,
留下了兩條明顯不同的生命划痕,
一方面,是作為納蘭性德,
走上了家庭、社會為他圈定的仕途軌跡;
一方面,是作為納蘭容若,
情深義重,留下了詩詞百篇。

02
「我是人間惆悵客,
知君何事淚縱橫。」
——《浣溪沙》

19歲的納蘭,意氣風發,
一心想科舉折桂,大展宏圖,
不料,一場大病來襲,錯過了殿試,
父親明珠看到兒子深受打擊,安慰道:
「你還年輕,再等等也沒關係。」
於是納蘭蟄伏三年,潛心鑽研,
三年後,終於等到第二次殿試的機會,
最終奪得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當時時局未穩,三藩未平,戰火未歇,
能文能武的納蘭,想借科舉走向仕途,
甚至想過從戎征戰,報效國家,
可是,在高中進士一年多時間裡,
他並沒有等到被授予任何官職,
一直等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
才被任命為乾清門三等侍衛。
「乾清門三等侍衛」,
這個看似只有滿族皇親國戚才有的特權,
能夠伴皇帝左右的榮耀職位,
在納蘭看來,只是不能施展抱負的枷鎖罷了。



他文武雙全,滿漢兼通,
卻只能在皇帝面前鞍前馬後,伺候起居,
這不是他的志向,也不是他的意願,
他想的是策馬奔騰,江山萬里,
而不是蠅營狗苟,官場是非。
可嘆的是,納蘭此生再未任過他職,
只是依次晉陞為二等、一等侍衛,
這樣的仕途安排,無聊且乏味,
他小心翼翼的侍奉康熙,
既無個人自由,更無法實現理想。

03
「平生縱有英雄血,
無由一濺荊江水。」
——《送蓀友》

在這種情況下,
普通人可能已經放棄追求,
一生富貴無虞,有何不好?
但他是納蘭性德,他不是普通人。

由於經常跟隨皇上出巡,
河北、山西、江南、關外……
納蘭看到山河戰亂留下的斷壁殘垣,
看到百姓流落的民不聊生,
他十年苦讀聖賢書,通曉歷代興亡,
但文字上的改朝換代、滄海桑田,
那能比得上親眼見到來的真實,
生靈塗炭處,千里無雞鳴,
一顆悲天憫人的種子種在了他的心裡,
哀傷惆悵,延綿不絕。

《蝶戀花》
今古山河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世人多知納蘭深情,
卻少有人知道他的多思,
他心懷天下,想揮灑一腔熱血,
他厭惡官場,想歸隱山林,
但他是納蘭性德,
他是權臣納蘭明珠的長子,
他的身上,承載著家族榮耀。

他的身份不允許他任性,
他的責任不允許他放縱。
他只能在詩詞抒發內心的苦悶,
在矛盾與無奈中,
承擔起納蘭性德的責任,
走完屬於納蘭性德的人生旅程。

04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風,吹夢成古今。」
——《蝶戀花》

既然無法施展雄心壯志,
那便回歸生活,
從藝術中,尋找心靈的寧靜。
納蘭的書法極佳,喜愛收藏,精於鑒賞,
通曉滿漢文化,譯制著書,無所不能,
在眾多興趣中,他最愛文學創作,
詩、文、詞、賦,無一不精,
但在這麼多文學形式中,
納蘭偏偏愛上並不為正統文學看重的填詞,
作為納蘭性德,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那麼作為納蘭容若,請讓我任性一回。



他說:「詩亡詞乃盛,比興此焉托。
往往歡娛工,不如憂患作。」(《填詞》)
填出好詞,不是娛樂消遣,
而是在其中賦予深情,以詞寫心,
才能力透紙背,字字動人。
以情填詞,也是納蘭的一生寫照。

納蘭一生為情所困,
不論對家人、朋友,還是愛人,
情深入骨,難以自拔,
故「愛作長短句,跌宕流連,以寫其所難言。」
對於父親和家族,他不能辜負期望;
對於朋友,他不管出身,只重情誼。

不管是失意的文人,還是未曾蒙面的朋友,
都仗義疏財,真誠相待,
少時,他經常召集文人雅士來府邸的淥水亭,
談詩論畫,飲酒賦詩,各自抒情,好不自在,
然彩雲易逝,霽月難逢,
沒多久,風流雲散,盛世不再,
納蘭心中懷念,在後來的信中,感慨萬千:
「昔文酒為歡之事,今只堪夢想耳。」
甚至那句最有名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也是贈別友人的佳作。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05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對親人、朋友尚且如此,
對愛人更是深情。
納蘭一生有三個女人最為特別,
初戀表妹、嫡妻盧氏和名妓沈宛,
多情卻不濫情,風流卻不下流,
每一個都是用情至深,
每一個也都是失落的結局。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畫堂春》

納蘭曾有個青梅竹馬的表妹,
一個是年少英才,一個是曼妙少女,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兩人情竇初開,心有靈犀,甚至定下婚約,
朦朧歲月里的愛意,欲說還休,
然而世事無常,有緣無份,
兩人生生被母親拆散,將表妹被送入宮中,
隔著厚厚的宮牆,終是兩個世界的人了,
納蘭痛不欲生,大病一場。

《臨江仙》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
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深夜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長相思》

此後不久,父母便為他安排了婚約,
對方是兩廣總督兼兵部尚書盧興祖之女,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容不得納蘭反抗,
只好與這個素未謀面的女子成婚。
誰料,盧氏冰清玉潔,才情了得,
像一枝素凈的梅,也像一株優雅的牡丹。
讓納蘭逐漸冰冷的心,活了過來。

她溫柔體貼,善解人意,
還博學多識,頗有見解,
一日,盧氏問納蘭:
「最悲傷的字是哪個?」
納蘭不解,盧氏便接著說道:
「是『若』。凡『若』出現,皆是因無能為力。」
納蘭瞭然,後來,他做了很多詞,
也有採納這個「若」字,
最有名的某過於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西窗共剪,紅袖添香,
雖然納蘭時常伴君王左右,兩人聚少離多,
但兩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
「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椅斜陽」,
相逢總是愉悅,生活好不自在。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納蘭和盧氏的這份甜蜜和美好,
僅僅維持了三年,盧氏便死於難產,
盧氏的早亡,讓納蘭的心跌入冰窟,
他再次沉浸在痛苦中難以自拔,
回憶起過往的點點滴滴,
就好像趙明誠和李清照,心心相印,
然而如今,餘下自己孤零零一個人,
在西風殘陽里想念,
只能以寫詞,來抒發心中的苦楚: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

據統計,納蘭現存349首詞作中,
有近一半,是為亡妻盧氏所作,
有些人、有些事,失去了才發現,
早已情入骨髓,難以割捨: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
淚咽更無聲,止向從前悔薄情,
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
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前夜雨鈴。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採桑子》

盧氏死後,納蘭又娶了一妻一妾,
情誼如何,史料未有記載,詞中也難窺一二,
可能是對亡妻的思念,讓他無心眷戀,
直到6年後,他遇到了沈宛。

沈宛是有名的江南名妓,
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
是在和友人顧貞觀的聊天中,
對方說,有一江南名妓對納蘭十分仰慕,
喜將納蘭詞譜成曲傳唱,
納蘭聽聞十分驚訝,雖知他的詞常被傳唱,
但在青樓畫舫間,還是頭回聽說,
沈宛的名字不輕不重的印在了他的心上,
直到29歲那年,他隨康熙帝巡行江南,
在江南畫舫、綠紗床下,二人終於邂逅。



剪水雙眸,凝脂肌膚,沈宛手撫琴弦,
朱唇輕啟,幽幽唱著那段:
「添段新愁和感舊,拚卻紅顏瘦」,
納蘭一時間竟醉了,他提筆一揮,
為她書一闕《浣溪沙》。

《浣溪沙》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
相看好處卻無言。

沒多久,納蘭便要隨康熙回京,
兩人想看淚眼,訴說著定要再聚的諾言,
一年後,還是那位顧貞觀,
不忍看納蘭的相思之苦,幫助沈宛來到京城,
但父親明珠不願她這樣身份的人進府,
納蘭就把她安排在德勝門的一座別院,
兩人填詞唱曲,吟詩作對,
過著詩意散淡的生活,恩愛而自在。



沒多久,年僅31歲的納蘭病了,
在和朋友聚會吟詩的第二天,
毫無徵兆的病了,又病的很重,
京城所有的大夫,都無計可施,
僅七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便撒手人寰,
這一日,恰好是亡妻盧氏的忌日,
距兩人分離,已經整整八年。
或許這一刻,納蘭是幸福的,
在另一個世界,與愛人再次相見,細數美好,
而留給沈宛的,恐怕只有辜負和愧疚:

《採桑子》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
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遍蘭襟。
月淺燈深,夢裡雲歸何處尋。

幾分自責,幾分哀傷,
都隨著他的離去,隱藏在歷史的塵埃中。



06
「我本落拓人,無為自拘束。
倜儻寄天地,樊籠非所欲。」
——《擬古》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這句話,用來形容納蘭最恰當不過,
他一生停止在31歲這年,
短暫而豐盈,猶如劃過天際的流星,
既璀璨奪目又令人傷懷。
他生前才華橫溢,名滿京師,
「為哀輓之詞者數十百人,有生平未識面者。」

納蘭說自己「不是人間富貴花」,
而是天上「痴情種」,
人們常說他此生卻為多情誤,
把他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相比,
認為他是賈寶玉的原型,
所謂「大觀園之事,即是納蘭相府之事」。



但納蘭並不是只在閨閣中混跡的「怡紅公子」,
他也曾有自己的血性和抱負,
作為納蘭性德的尊嚴和桀驁;
可惜命運弄人,求而不得,
他只能徜徉在納蘭容若的散淡人生中,
遠去了熱鬧繁華、富貴樊籠,
無拘無束,真切自然。
正如王國維所說: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07
家家爭唱飲水詞,
納蘭心事幾人知。

人們說,十七世紀的中國文壇,
是一個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時代,
然而,自宋以來,八百年後,
橫空出了一個納蘭。



他是翩翩佳公子,
鐘鳴鼎食之家,極盡榮華;
他是人間惆悵客,
一生為情所苦,是千古斷腸人;
他是滿清第一才子,
通經文,工書法,擅丹青,精騎射,
是萬千淑女的夢中情郎;
他是天下第一狂生,
鄙夷權術,不屑權貴,
只求隨心而為,不求聞達諸侯。

他是納蘭性德,
他的心曾驕傲而雄壯;
他也是納蘭容若,
到頭來,只留下孤獨和憂傷。
看不到未來的苦悶、失去摯愛的痛苦,
和不被理解的悲傷。



作為納蘭性德,他是悲哀的,
征戰沙場、建功立業只是夢中景象,
縱然皇恩浩蕩、風光無限,
但那條一眼就望到盡頭的仕途,
充滿了權謀和利益。
他不能反抗,也無法拒絕,
只能默默的承受。

作為納蘭容若,他是幸運的,
他可以鑽研他喜歡的填詞,
與友人縱情山水、與愛人紅袖添香,
為亡妻落淚,為初戀悲傷,
也為朋友的不幸感泣,
既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魯迅曾說,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當我們一遍遍的讀他的作品,
那刻骨銘心的愛,那暢快淋漓的情,
這樣的性情中人,
是一個有情有義的真丈夫!



「人人爭唱飲水詞,
納蘭心事幾人知?」
納蘭一生,
半世性德,半世容若,
歸於一處,終成《飲水詞》。
他冰心一片,人間走上一遭,
留下300餘首詞作,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只留給我們,
無限的遐想和思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3: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