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析「陷巢州」與「漲廬州」鏈秘

[複製鏈接]

98

主題

104

帖子

52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irdman001 發表於 2018-9-4 1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自網路


解析「陷巢州」與「漲廬州」鏈秘


文/寧業高

巢湖流域盛傳「陷巢州,漲廬州」,就文本而辨,一作「漲廬州,陷巢州」,一作「沉巢州,漲廬州」,一作「陷巢州,長廬州」。就文化體系而言,這是「陷巢州」的一種蔓延擴展,不僅給「陷巢州」增添了新鮮內容,還萌生了複雜性和混合性,衍化出別樣的魅力與神奇,是為巢湖歷史文庫中的一束珍葩,現已列入巢湖、合肥「非遺」名錄。

一、「陷巢州」傳說的演延

「陷巢州」有諸多文本,內容與屬性較為複雜,有的屬於民間傳說,有的則是純粹的神話故事,然而,有的則傳遞著真實的歷史人事信息。所以,我們在閱讀所見有關「陷巢州」文本時,要分析思考,區別對待。作為一個系列性歷史文化遺產,其載體既龐大,又悠遠。追溯源頭,現在可知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吳書》中所輯的民間傳說「居巢巫嫗」:

巢,作剿字音,亦謂「焦湖」。耆老相傳曰:居巢縣地,昔有一巫嫗,預知未然,所說吉
凶,咸有徵驗。居巢門有石龜。巫云:「若龜出血,此地當陷為湖。」未幾之間,鄉邑祭祀,
有人以豬血置龜口中,巫嫗見之,南走,回顧其地,已陷為湖。人多賴之,為巫立廟。今湖
中老姥廟是。

如果說上列屬於民間傳說性文本,那麼接下來的是東晉志怪小說家干寶小說集《搜神記》里所集的「古巢老姥」,這便是則充滿奇異色彩的神話故事了:

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復故道。港有巨魚,重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
獨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城
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訝之,姥以告實。稚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
童子曰:「吾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

後世傳播最廣引輯最多的是北宋小說家劉斧《青瑣高議》文本:

今巢湖,古縣也。一日江漲,港有涸魚,可萬斤,三日乃死。漁者取以貨於市,合郡食
之。有一老嫗,獨不食。遇老叟,曰:「此吾子也,汝獨不食,必報汝,若見東門石龜目赤,
城當陷。」姥日往視,有稚子戲以朱傅龜目,姥見之,即走。俄而水至城崩,一青衣童曰:
「吾龍子也!」引姥登山而去。

自晉而降,歷代蔓延,衍生眾多文本,見載文獻的即有百種,它的創生與傳播,既有巢湖文化基因,又與其它湖泊文化融通。時空較近的,是由「夫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的「陷歷陽」傳說移花接木而來。

歷陽,淮南國縣名。昔有老嫗,常行仁義,有二諸生過之,謂曰:「此國當沒為湖。」謂嫗:
「視東城門閫,有血,便走上北山,勿顧也。」自此,嫗便往視門閫。閽者問之,嫗對曰如是。
其暮,門吏故殺雞血塗門閫。明旦,老嫗早往視門,見血,便上北山,國沒為湖。(《淮南鴻烈
解》)

千里之外,長江上游還有一個比「陷巢州」、「陷歷陽」更為古老的「陷邛都」傳說(神話):

邛都縣下有一老姥,家貧孤獨。每食,輒有小蛇,頭上戴角,在床間。姥憐之,飴之。后
稍長大,遂長丈余。令有駿馬,蛇遂吸殺之。令因大憤恨,責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
掘地,愈深愈大而無所見。令有遷怒殺姥。蛇乃感人以靈言,嗔令何殺我母,當為母報仇。此
后,輒聞若雷若風,四十許日。……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益州記》)

只要我們將上列「陷巢州」、「陷歷陽」、「陷邛都」傳說(神話)對照一下,即不難發現,主題一致,情節相似,彼此之間存在嫁接鏈接、轉換融合。
「陷城為湖」的說法,並非巢湖所獨有,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區,誠可謂俯拾即是。除了「陷歷陽」、「陷邛都」之外,還有諸如長水縣城陷為谷水、海鹽縣城陷為當湖、安東縣城陷為碩頂湖、海豐縣城陷為鄱陽湖、瓷州府城陷為太湖、泗州府城陷為洪澤湖、陽城縣城陷為陽城湖,多得難以枚舉。其實,「陷城為湖」也只是古老的「陷陸說」之一支系而已,這種說法是世界性的,並非中國所獨有,東方所獨有。



三、「陷巢州,漲廬州」的歷史背景

認知「陷巢州,漲廬州」內涵,關鍵在於讀解「陷」、「漲」二字。「陷」,本義:從高而墜低,由上而落下。引申義多項多詞,沉陷(地面陷下去)、淪陷(洪水淹沒)、陷溺(沉沒水中)等等。漲,音zhǎng,本義:水上升。漲水,漲潮,漲洪淹沒。地質現象和自然災害中,科學術語有「地震陷落」、「洪水淪陷」之分。「陷巢州」之「陷」,應當作「地震陷落」解么?
稽查《三國志》、《晉書》、《宋書》,見載青龍二年(234年)十一月,「京都地震,從東來,隱隱有聲,搖屋瓦。」景初元年(237年)六月戊申,京都地震。嘉禾六年(237年)五月,江東地震。赤烏二年(239年)正月,〔江東〕地再震。又,《江南通志》有秦始皇時陷長水縣為湖的童謠記載,黃武二年、嘉禾六年,江東地震。赤烏二年,江東再地震。赤烏十三年,丹陽、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等,也有記載。又,《安徽省志·地震志》有關「地震活動」報告:「根據現有史料和近代儀器記錄,自公元294年至1985年,安徽境內共記載了17次4.75級以上地震」。又,《中國地震》、《中國地質史料》、《中國歷史強震目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質災害》等專著,等等,均無震陷巢城記載。
「巢城震陷為湖」不足憑信,但不否認「陷巢州,漲廬州」作為文化遺產的客觀存在,也不排除赤烏二年及其前後巢湖洪泛大水淪陷居巢、漲淹合肥城鄉的可能存在。
眾所周知,巢湖流域屬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的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5-16℃,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00mm,「巢湖接收三面山地來水……所以每年5~8月,各河洪水猛漲,約有39. 8億立方米的水量,兇猛地沖入巢湖。」(《我國的湖泊》)所以,「夏季多暴雨,易發洪澇災害。」(2002年,安徽省政府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上報國務院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
據《巢湖市志》記載,自1949年至1992年,就發生過6次水災,平均7年一次。

1949年,年降雨量大,江水倒灌,山洪彙集,夏秋兩季共淹掉圩口240個,震圩40個,淹沒田約
19.18萬畝,其中圩田約13.31萬畝,重災民4.8970萬人,輕災民5.2260萬人。
1954年,全年降雨量1604毫米。僅5~8月的降雨量就達1054.8毫米,6月底水位高達11.32米,大
部圩堤潰漫成災。7月份水位達11.30米,23日全部圩堤潰破,25日銅城閘潰缺。8月份最高水位達12.93
米。全縣共計受淹約27.52萬畝。有約4.1萬戶、16.52萬人(包括城鎮4535戶、約1.9萬人口)受災。
受淹房屋約4.87萬間,倒塌沖毀房屋約1.34萬間,淹死11人,家禽家畜溺水死亡甚多。

在提出「人定勝天」誓言、實施「大興水利」戰略的現代,巢湖洪泛竟然如此頻密兇猛,古代巢湖水災對湖民傷害和威脅,我們似乎不難想像。
造成巢湖洪泛,除也天災,還有戰爭因素。每當南北軍政對峙時期,地處前沿的巢湖流域便成了遼闊戰場,大凡軍事形勢出現惡化之態,就又會有人提議有人實施「斷東關,欲令漅湖泛溢,以灌淮南諸戍」之策。(《資治通鑒》)早在三國鼎立、魏吳對峙時期,東吳孫權君臣就這樣干過多次,曹操之所以「四越巢湖不成」,即與此不無關係。建安十八年(213年),聽說曹操率大兵南下,「孫權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漢晉春秋》)。後來,「吳諸葛恪於此築大堤,遏巢湖。」(光緒《直隸和州志》)巢湖泄水的唯一通道被截堵,即使天不降特大暴雨,也會導致巢湖汛期水漲,淪村陷城。

巢陷時,所陷非止一城。今計齊頭嘴及姥山,東南至巢河,長可百五十里,闊不下五六十
里,皆其所陷沒也。……魏太和六年,滿寵徙合肥於新城,西去四十里,以避吳人水師。蓋權
築洏須塢,必增東興堤以蓄水,水口湮塞,淝城必在水中,不得不遷也。(康熙《巢縣誌》)

黃初元年,曹丕稱帝再起興兵南進之議。曹仁即率居巢守軍進攻湖口。吳將朱恆率軍相迎,
為阻擋曹軍南進,東吳大將諸葛恪在湖口築起東興堤以阻巢湖,水灌淹合肥、居巢。(新編《巢
湖志》)

由此可見,所謂「陷巢州,漲廬州」,非為地震陷落城市,實是水漲淪沒城鄉。
三國兩晉之居巢、合肥,隋唐兩宋之巢州(巢縣)、廬州(合肥),地連體,湖同懷,大凡巢湖水漲,二州縣城鄉自是共患水災。「陷巢州,漲廬州」,無論作為民間傳說,作為神話故事,還是作為自然災害的歷史信息傳遞,就自然而然鏈接一起、融合一體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