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可視化:帶你發現科學背後的那些美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5-13 1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5月11日 08:16 新浪科技



  

  出品 | 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 | 梁琰 「美麗科學」創始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特任副研究員

  談到化學,大家的第一反應恐怕是枯燥的公式和無盡的考試。當初為了記下這些複雜的反應式,大家肯定沒少下功夫。但接下來要講的化學,可能是有史以來,中國科學家製作的關於化學最酷的作品。

  沉澱之美

  先來看兩個相對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學渣眼裡看到的是:一串字母+數字。學霸則表示:這不是簡單的沉澱反應嘛。而我卻要告訴你,這其實是一道極美的風景:顯微攝影鏡頭下的沉澱反應,如奔騰的瀑布一般,傾瀉而下!  

  

  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

  

  硝酸銀和鉻酸鉀反應

  

  這是中科大團隊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在2014年做的一個  「美麗化學」項目,為了把化學的美麗展現出來,我拍了不同類型的化學影片,以及用電腦動畫展示了很多和化學結構、化學史相關的東西。在美麗化學網站,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朵夏槿花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變色的全過程,也可以看到金屬銅如何將硝酸銀溶液中的金屬銀置換出來,變成一棵棵美麗的「銀樹」……這就是我的工作,用影像和動畫的方式告訴大家:化學,原來可以如此美麗。

  

  氯化鋇沉澱反應

  

  

  放熱反應:鈉放入水中

  

  鋅置換銅

  

  鉀元素燃燒

  2017年「美麗科學」和中國化學會合作一個「重現化學」的項目,在「重現化學」里拍了16個更加精美的化學反應影片。在這些影片中,製作團隊更注重音樂與整體藝術的搭配。

  

  結晶之美

  

  鉻酸鉀結晶

  化學到底美不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一些晶體。早期關於晶體內部結構的研究是1665年,羅伯特·胡克開展的。當時他用顯微鏡觀察了很多水晶的表面,發現表面的形狀都是非常規則,他猜測可能是因為內部微粒的規則排列導致的。此外,一位叫阿羽伊的法國科學家,通過把數學和晶體的微觀結構聯繫起來,用數學原理來解釋為什麼同一種物質會有不同形狀的晶體。

  1883年,科學家已經知道了原子論,了解到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原子構成的,但仍無法準確知道原子在晶體內部是如何排列的。

  

  當時猜測氯化鈉的晶體可能的排列方式(最右圖)

  

  現在我們通過X射線衍射的方式,知道氯化鈉晶體內部是非常規則、非常美麗的。圖中白色的表示的是氯離子,藍色的是鈉離子

  

  這是綠寶石的結構,晶體的內部結構如同外部的規則幾何形狀一般引人入勝

  

  紅寶石的結構

  

  水晶的結構

  

  另外,通過金屬置換反應,我們可以生產金屬晶體。我們拍攝了兩種反應,一種是鋅置換鉛的反應,另一類是銅置換銀的反應。因為銀是銀白色的,鉛則有點發黑,所以這部影片的名字就叫《黑與白》,位列2016年國家地理短片電影精選排名前十。

  

  美麗化學:黑與白

  通過視頻,不難看出化學其實是一門很美的學科。所以當我們要背枯燥的方程式時,想想背後這些美麗的畫面,可能就不會討厭它了。現在人類在面臨非常多的問題:環境、能源、食品等,都和化學息息相關,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化學家,來解決這些特別棘手的問題。

  自然界的藝術形態之美

  其實不僅只討論化學,我們所說的是科學之美,包括很多學科,比如生命科學。生命科學研究各種各樣的千奇百怪的生命形態。

  德國的一位科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出版過一部著名的作品,叫《自然界的藝術形態》,書中他用一百張精美的插畫展現生命的美麗的形態。

  

  各種各樣的水母

  

  鼓藻,單細胞的生命,呈現如此漂亮的形態

  

  放射蟲,一種單細胞生命,外殼是外骨骼,結構非常複雜,但是成份卻非常簡單,和沙子一樣都是二氧化硅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沙發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5-13 12:43 | 只看該作者
神奇的水果放電實驗

  

  這樣的西紅柿大家見過沒?外面發光的其實是閃電。如何拍到這樣的畫面呢,我們通過一種叫基爾里安攝影術實驗便可完成。首先在一個玻璃器皿底部覆蓋一層食鹽水,將西紅柿的切面貼在容器底部,並將高壓發生器的兩端分別連接西紅柿和食鹽水,便會產生這樣的放電現象。

  

  不光西紅柿可以放電,我們團隊還「折磨」了很多其他的水果:橘子、蘋果,拍出的圖片都非常漂亮。

  

  

  

  高壓放電

  認知層面的美

  剛才展現的化學的美、生命形態的美、放電的美,這些美都是感官層面的,是一種感性的美。但科學的美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更多的是在理性的層面,曼徹斯特大學Brain Cox教授說過一句話:「The world is beautiful to look at but it』s even more beautiful to  understand」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能感受到世界是很美的,世界有很多很美的景色,一旦我們能知道它運作的規律,我們能理解自然的話,我們會發現它更美。這種美便是一種理性的美,是一種認知層面的美。科學知識不但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的美麗和偉大,還會引發我們提出更多問題,激勵我們在未知領域進行探索。

  熱成像之美

  只要是溫度不是絕對零度,物質都會發出紅外線,溫度越高發的紅外線越強,溫度越低的發的紅外線越弱。如果我們可以捕捉紅外線,就能轉化成物體表面的溫度信息。

  接開水如果在紅外熱成像下是什麼樣的,假設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熱,大概是這個樣子。

  

  熱成像下的荷花

  在熱成像的下可以看到荷花是很熱的,尤其是中間溫度可達32到34度。那麼它是如何把自己加熱的,為什麼要放熱?科學家認為通過此舉可以吸引到傳粉的昆蟲。

  除此之外,美麗科學團隊還創辦了「嗨!元素」、「小學科學互動教學資源」、  「科學繪本」等欄目,通過提供更多優質內容,讓更多的小孩子在一開始認識科學的時候,就可以明白,科學是一件如此美麗的事情。

  未來論壇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傳播公益平台,不僅是科學面向公眾的  「傳播人」、科學界和商業界的「對接人」、更是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在未來論壇主辦的理解未來講座上,新浪科技就「美麗化學」項目、「科學可視化」等問題對梁琰進行了專訪。

  1:談到化學,大家的反應是繁重的課業和枯燥的公式和定律,但您的工作卻讓大家覺得:化學原來如此美麗。您對你的工作是如何定義的,或者有什麼介紹能讓大家一下子就記住您的工作?

  梁琰:我認為科學是很美好的,我們的工作就是用最適合的方式,將科學中的物體、概念、數據、現象和過程等進行可視化呈現和藝術加工,最後把這種美好的東西展現給觀眾。我們特別想能讓大家知道,科學其實是非常酷的,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激發大家對於科學的興趣,讓大眾覺得化學反應方程式原來可以這麼美。

  2:您是如何走上「科學可視化」這條道路?在微觀拍攝過程中,有哪些讓您記憶猶新的事情?

  梁琰:大學時我對漂亮的圖像以及動畫設計非常感興趣,就學了一些計算機圖形圖像軟體,加上我本身是做科學的,所以我一直在嘗試,能否把興趣和專業相結合。比較幸運的是,在我博士畢業后,遇到一個比較好的機會,加入了波士頓一家科學可視化公司, 回國后也繼續從事這方面工作了。

  在微觀拍攝的時候,有點像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一樣,當物質放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很多景象是讓人想象不到的,我們在近距離拍攝的化學反應時,就很美妙,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把它記錄下來。然後後期進行一些加工,比如加上音樂等,讓大家在觀看時有更好的體驗。發現一些沒有人見過的東西,做一些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本身就有很大震撼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我們的作品。

  3:想要拍出比較好的「科學可視化」作品,應該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者說對於普通人,想要嘗試這種拍攝,是否可行?

  梁琰:一方面對器材和技術有一些要求,需要一些特殊的設備,比如說顯微鏡、紅外熱成像相機等。另外一方面還得有科學背景,要明白自己要拍什麼,要怎麼拍,如何來準備樣品等。比如一個自然風光攝影師,他可能知道要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光可能是最漂亮的。同樣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需要知道,在什麼樣的條件下能夠拍出什麼樣的作品,所以需要你有一定科學的基礎。

  普通人想嘗試的話,現在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在手機上加一個鏡頭,把手機變成一個簡易「顯微鏡」,來進行拍攝。

  

  梁琰團隊製作的雜誌封面

  4:國外是如何做「科學可視化」作品的?他們都有哪些手段,達到了什麼效果?與國外相比,我們的差距和發展空間是什麼?

  梁琰:整體來講,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小的行業。但國外對「科學可視化」作品需求量更大一些,他們有很多的科學紀錄片都需要特殊攝影。國外很多製藥公司對這方面也很重視,比如一些新葯出來后,他們會通過「科學可視化」手段來幫他們展示藥物在細胞內的作用機理。

  我們國內現在正在發展這個行業,技術手段和國外差不多,只是國外需求量大一些,基礎比我們好一些。但是我國現在比較重視科普這方面。另外科研論文數量在不斷地增加,一些科技論文雜誌會邀請作者設計雜誌的封面,這也是一類對科學可視化作品的需求。隨著需求的增多,我相信以後國內的「科學可視化」會發展壯大起來的。

  5:在藝術上,您的理念是什麼?如果大家遇到分歧、意見不合,您是如何怎麼統一不同意見?

  梁琰:團隊主要是以科學為主,運作模式是大家提出問題,然後團隊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通過做實驗、探索不同領域,最終目的是為了做出完美的作品。一旦團隊有不同意見時,我們非常民主,把大家召集一塊,每個人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然後選出最好的方案,最終達成一致。

  

  「嗨!元素」欄目

  6:我們現在是把一些化學反應做成了可視化的視頻,會不會考慮在其他學科也做一些東西?  

  梁琰:我們前面出發點是化學反應,我們在美麗化學上能取得成功,一方面是沒有人做過類似的東西,第二點是在大家的潛意識裡,化學是無聊枯燥的,所以當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呈現方式時,傳播效果是很不錯的。

  但我覺得團隊不能一直總去在做化學的東西,所以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新的方向,科學本身也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比如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東西,每個學科都有不同的特點,另外我們也在做相關的拓展,創辦了「嗨!元素」、「小學科學互動教學資源」、  「科學繪本」等欄目,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將科學可視化之路進行到底。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