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真的是為了天子狩邊嗎
[列印本頁]
作者:
chuntianchayuan
時間:
2017-12-8 09:48
標題: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真的是為了天子狩邊嗎
建文四年(1402年),經過四年的鏖戰,朱棣成功地率領軍隊攻下了南京城。六月十七日,在謁拜朱元璋孝陵歸來的途中,燕王朱棣及群臣導演了一場「黃袍加身」的勸進鬧劇,朱棣裝模作樣地在南京「勉強」即皇帝位。即位后,朱棣改次年為永樂元年。十九年後,朱棣把都城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
在永樂元年(1403 年)之前,北京從來不叫北京。這裡曾經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都城,叫作「中都」,2010 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面積約一千平米的金中都建築遺址;這裡也曾經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都城,叫作「大都」,有元大都城垣遺址為證。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攻下了元大都,改名「北平」。為了加強北部的邊防,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 年)將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分封到北平。洪武十年(1377年),朱棣離開南京,來到北平封地。此後,除了短暫地到南京覲見父皇以外,朱棣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平。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他應該已經習慣了在北平的生活。
對於朱棣來說,北平是他的福地,是他的第二故鄉。於是,善於揣摩上意的禮部尚書李至剛,在永樂元年正月給皇帝上了一疏,說:「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化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朱棣很高興地同意了,命以北平為「北京」。
然而,南京對朱棣來說卻是另外一層意義。儘管這裡是父親朱元璋確定下來的都城,然而一場皇位爭奪,已經讓南京染上了血腥。
朱棣即位后,對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大肆屠戮。他讓有著「讀書種子」之稱的方孝孺替他寫即位的詔書,遭到方孝孺的拒絕。狂怒的朱棣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據說比「九族」還多殺了「門生故吏」一類人。黃子澄、練子寧等人,也都遭受極殘酷的刑罰而死。一個人被株連,又會有更多的人受到連累,就像瓜藤一樣綿延不絕,形成了所謂的「瓜蔓抄」。15 世紀初的南京城,血腥、恐怖和疑懼的氣氛久久不散。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后,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后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
民國年間,著名的學者黃裳先生遊歷南京,在文章中感嘆地說:「明朝在南京建都了兩代,燕王永樂靖難以後,大約是他看見在南京所流的血太多了,……近自朝廊,遠及附郭的雨花台,都血跡斑斑,難免目擊而心有不安,所以毅然遷都到了北京。」
這樣一番猜度,也許道出了幾分真實。畢竟,再強悍的心靈,於夜深人靜之時捫心自問,多少也會有幾分脆弱與不安吧!因此,將都城遷往北京,不僅能使篡奪皇位的副作用降到最小,也許還能讓朱棣的心靈多一些平靜。
這與武則天有異曲同工之處。當年武則天為了稱帝,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子弟與反對她的朝臣,因為殺戮太重不願意在長安住。她自永淳元年(682年)移居洛陽之後,大足元年(701年)十月二十年來首次西返長安。
心靈的不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更為現實的考慮。
在1368年元順帝退出大都后,回到北方草原的蒙古政權仍然具有強大實力,史稱「北元」。洪武三年(1370 年),元順帝在應昌逝世,他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改年號為「宣光」,決心與明朝繼續展開角逐。為此,朱元璋將幾個兒子分封在對蒙古作戰的前線之上,如北平的燕王、大同的晉王、大寧的寧王、宣府的谷王。
靖難之役后,朱棣將寧王內遷到南昌,將谷王遷到長沙,明朝的北方邊境防禦因此被削弱。為此,朱棣在正式遷都北京之前,曾經三次發動對蒙古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北京是明朝軍隊的集合地點,也是軍隊給養的中轉站。因此,歷史學家們認為,朱棣遷都北京的現實考慮是要加強北部邊防,即所謂「天子狩邊」。
然而,也有歷史學家對「天子狩邊」的說法表示疑問。他們認為,遷都北京是因為朱棣有更宏大的視野。在朱棣看來,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明末清初的學者孫承澤在《天府廣記》中形容北京說:「燕薊內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會。」
對於雄才大略的朱棣來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北方廣袤的草原,同樣應該在大明帝國的統轄範圍內。因此,北京作為「天下之中」,是當時朱棣對世界的想象。然而,隨著之後明朝軍事力量的日益削弱,「天子狩邊」也就越來越成為歷史事實!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