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能縱容「邊緣人」危害公共安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丨特約評論員  胡印斌

  在一個開放社會,有必要以更加精細化的思維,重新打量社會治理。不僅要真的盯緊高危區域、敏感人群,更要從制度上前置埠,實現源頭治理;不僅要處置眼前的問題和事故,更要從長計議,構建紓解民眾不滿的順暢管道。
    據新華社報道,備受矚目的江蘇豐縣爆炸案已告破,犯罪嫌疑人許某某當場被炸身亡。

  經查明,許某某,男,22歲,徐州市泉山區人。許某某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從某學校休學后,在案發地附近租住打工。在其租住房內發現留有自製爆炸裝置材料,並在牆上多處留有「死」、「亡」、「滅」、「絕」等字跡。

  到目前為止,爆炸已造成8人死亡,65人受傷,其中8人重傷,重傷人員中已有4人脫離生命危險。另據新華社報道,經核實,爆炸發生時,創新幼兒園尚未放學,該園無師生傷亡。

  儘管萬幸沒有孩子受到傷害,但數十人的傷亡也足以讓人觸目驚心。從災難現場視頻看,那些滾落一地、哀哀欲絕的死傷者,傳遞出一種瘮人的恐怖。這顯然是一個文明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行為,逾越了公眾認知的底線。對於這樣的行為,必須嚴厲譴責,並施以雷霆重擊,既為還死傷者一個公道,也為讓更多的人群多一些尋常生活的安全感。

  當然,肇事者已經死去,那些無辜的死傷者可能面臨無法追責的境地。但這並不意味著事情已經了結,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在幼兒園門口這樣高度敏感的地方會發生如此慘烈的災難?為什麼像許某某這樣一個「危險的存在」能夠一直安然無恙,直至引爆其自製的爆炸裝置?如何才能杜絕類似「社會邊緣人」危害社會,乃至讓其他公民用生命為其買單?

  檢索新聞可知,近年來,各地幼兒園每每遭遇暴力侵襲。2004年2月27日,一名30多歲的男子懷揣兇器闖進河北辛集一幼兒園歹徒行兇,導致2死1傷;2004年8月4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幼兒園門衛徐和平(曾患有精神分裂症)揮刀連砍15名幼兒和3名教師;2004年9月11日,蘇州一幼兒園28名兒童被一行兇者砍傷……近期,山東、廣西等地中小學、幼兒園周邊地區也先後發生數起安全事故。

  

  而幾乎每一次事發,各地都會表態加強幼兒園安保,但效果似乎並不怎麼明顯。此番豐縣爆炸案發後,教育部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周邊安全風險防控工作。不知道這一次的安全整治會不會還是「一陣風」,過去就過去了。如何建立一個長效的防控機制,切實保障像幼兒園這樣的區域安全無虞,值得深思。

  一個已知的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在幼兒園附近居住有時,且自製爆炸裝置,這就好比是一個「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就會引爆。這也提醒當下的社區管理,應該密織網路,不能聽任這樣的「危險存在」潛滋暗長,並最終危及公共安全。

  這實際上也反映出當下社會治理的某種窘境,以前,居委會也好,片警也罷,往往會將管理、服務的觸角伸到每一個終端那裡,大事小情、家長里短,總歸會有一個了解與掌握。而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特別是,一些地方把治理的力量往往放到街面上,為了街道的光鮮亮麗而忽略了源頭治理,從而導致眾多盲區的產生。

  此外,人群之中,類似許某某這樣患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病症的人並不鮮見。這部分人無論從認知到行為,均有不可確定性,不能以正常狀態視之,對這部分人群,究竟該如何管理,也考驗政府的治理智慧。既不能因為這些人屬於「邊緣人群」而出台歧視性政策,也不能放過任何衝擊社會秩序的可能,這顯然是一個難破但必須破的難題。何況,即便是正常人群,會不會有激情反應、報復社會的舉動,也同樣是一個問題。 當所有的社會治理模式,均主要著眼於事后表態式的「亡羊補牢」,而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則恐怕很難徹底根治這個社會的戾氣爆發。

  畢竟,引起一個人衝動的原因所在多多,生活的挫折、家庭的不幸、生意的失敗,或者在街面上受了一點氣,挨了一次打,吵了一次架等等,均有可能引發激烈的報復行為。而舉凡這些人群的報復行為,每每會指向更弱的群體。2001年3月16日,河北石家莊市惡性爆炸案罪犯靳如超,幾乎與本案中的許某某一樣,也是循著這樣一條「挫折、失敗、報復」的脈絡走下來的。

  也因此,在一個開放社會,有必要以更加精細化的思維,重新打量社會治理。不僅要真的盯緊高危區域、敏感人群,更要從制度上前置埠,實現源頭治理;不僅要處置眼前的問題和事故,更要從長計議,構建紓解民眾不滿的順暢管道。如果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照拂,最低限度,他的戾氣能夠及時、及早釋放,相信即便有傷害,也不會是慘烈的同歸於盡的悲劇。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沙發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6-17 09:03 | 只看該作者
在一個開放社會,有必要以更加精細化的思維,重新打量社會治理。不僅要真的盯緊高危區域、敏感人群,更要從制度上前置埠,實現源頭治理。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