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實驗首登國際太空站 商業合作突破美方限制

[複製鏈接]

43

主題

43

帖子

33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qq1610976717 發表於 2017-6-5 09: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月5日訊 北京時間6月4日5時7分,由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的「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在美國肯尼迪空間中心乘坐「龍」飛船送往國際太空站。這將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入國際太空站,被認為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我們這次中美合作的突破,可以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太空站提供借鑒和經驗」,鄧玉林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通過這次合作,美方應了解中國科學家是敬業和專業的,是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力量,不是洪水猛獸,今後的合作應該是大勢所趨。/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團隊此次研製的空間生命科學載荷,是採用微型微流控PCR儀,對抗體DNA片段進行在軌飛行狀態下的基因擴增,來模擬人類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在空間飛行結束后,分析基因突變規律,進而探討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的基因誘變機理。該項目是首次在國際上利用空間環境開展「微進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搭載項目的順利實施,被認為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2011年,美國國會曾出台「沃爾夫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與NASA有合同關係的美國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鄧玉林團隊大膽地通過商業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與美國負責運營國際太空站科學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簽署協議,並通過各項審查,為國際太空站帶來首個中國項目,為中美太空合作開闢了新途徑。
  商業合作突破美方限制
  親臨肯尼迪空間中心發射現場的鄧玉林教授難掩激動,他在越洋電話中向《大公報》表示,儘管項目得到了NASA批准並報告給美國國會,但一直以來仍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曾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項目本身科學和技術問題的困難,又有對美方航天項目體系不太熟悉的困難,更有涉及到中美兩國法律政策的困難。此次項目的成功,可以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太空站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鄧玉林介紹,該團隊研製的載荷曾有過三次飛行搭載經驗,繼2011年神舟八號搭載、2016年長征七號首飛搭載以及2017年天舟一號搭載之後,此次通過「龍」飛船進入國際太空站。這一實驗載荷儀器與神舟八號搭載的儀器相關,但是在通量、能力和介面有大幅度提升,是一個創新設備。
  下月回收樣品作後續研究
  依照計劃,載荷升空約兩天後,將由太空人從低溫儲藏箱取出,安裝在國際太空站的實驗架上,自動或通過飛控啟動實驗。第一組實驗持續一天左右,經過十多天後,再啟動第二組實驗。大約一個月後,實驗設備和樣品返回地面,開展後續研究。
  這項基礎性生命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助於科學家認識空間環境對於生物進化規律的影響,另一方面當人們掌握基因突變規律,對其做出相應改變和修飾,以更好的適應環境,對預防和控制疾病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中美航天合作 期待重啟
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中美航天合作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曾有過「蜜月期」,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雖然中美兩國的整體合作水平不斷深化,航天合作卻陷入冰點。
  近20年,中國航天跨越式發展,載人航天、探月深空探測多點開花。美方卻不斷指責中國竊取航天機密,完全關閉官方合作管道。2011年,時任美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一小組委員會主席的沃爾夫,發起被稱為「沃爾夫禁令」法律條款,明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或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本法案所劃撥的任何資金用於與中國政府或國有企業開展交流,NASA也不應使用任何資金接待中方人員。因為這條禁令,NASA曾在「奮進」號太空梭最後一次升空時取消中國媒體的採訪證,也曾拒絕中國科學家參與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會議。
  沃爾夫議員在2013年底宣布退休,這成為當時中美兩國航天科學家們奔走相告的好消息。但是,陷入冰點的兩國航天合作,並沒有因此產生太大改變。2016年10月,第二次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在華盛頓舉行,雙方就太空碎片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切實的航天領域合作仍是敏感話題,「沃爾夫禁令」依然有效。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及空間科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太空站計劃的實施,加強航天合作已成為中美兩國航天界的強烈呼籲。鄧玉林教授團隊項目的升空,已成為未來中美更加深入航天合作的新開端。
  中國新型火箭發動機研製成功 
  據中新網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近日披露,中國首台泵后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已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后擺核心技術的國家。
  據介紹,此次試車的首台泵后擺發動機,是在已經進入工程應用階段的120噸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基礎上,通過局部調整對液體火箭發動機泵后擺技術的有效驗證。該發動機採用了全新研製的多種零部組件產品,尤其是多層波紋管柔性連接的高壓搖擺軟管,承受住了渦輪泵排出的高溫高壓富氧燃氣多重考驗,在試驗過程中活動自如,結構可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說,泵后擺技術將搖擺裝置後置,不僅用最小的擺動實現了推力矢量的變化,發動機結構還更加緊湊,火箭總體構型更加優化,更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掃除了「攔路虎」,起到「瘦身健體」的作用,為研製更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