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天下」幾人沒誤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31 2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郭賢源 春秋茶館

  

  〝亡國與亡天下〞,是300多年前的顧炎武提出來的,他在《日知錄?正始》中是這樣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保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的這段話在中國傳統文化未斷層的環境里是沒什麼爭議性的,只要讀書人,只要對中國文化有一定基礎,他們就能夠明白〝亡國與亡天下〞或〝保國與保天下〞的含義。這句話真正出現大規模誤解,是新文化運動以後的事了。顧炎武的話隨後被斷章取義,並廣泛地作為小學生中學生的教條。小學時就見到教室牆壁上張貼了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又讀到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始知顧炎武的原意。而且,有趣的是發現顧炎武的這些話在被廣泛誤解誤讀了。

  〝亡國與亡天下〞還有這麼一個傳播甚廣的視頻,它是一位叫石國鵬的歷史老師講的〝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如今,這個視頻在自由主義陣營里廣泛流傳,但講者卻沒有解釋清楚,而且他還有一個細節解釋錯誤。石國鵬先生說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被梁啟超改了,改得好。事實上,這句話依然是出自倡導〝亡國與亡天下〞的顧炎武。顯然,梁啟超沒有發揮顧炎武的〝保國與保天下〞,也沒有特別拔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恰恰相反,是梁啟超的老師康有為發揮了。比如,我們今天讀到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教科書上會抨擊康有為的一段往事,即歷史書批評康有為在新文化運動以後倡導孔教,主張保護孔教文化,教科書評論說〝康有為這個發起維新變法的人,倒退到淪為保護新文化打倒的儒家和孔教文化〞。

  

  今日中國人對傳統文化之大謬理解,就在於新文化運動,就在於新文化運動之錯誤結論,就在於新文化之激進與極端。因為新文化運動作了衡量標準,所以今日根基於新文化運動氛圍的教科書,它的立論或評論基礎就是否定傳統,以此來從語義語言上鞏固、保護政治基礎。政治合理性是建立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語義環境下的,因而它的一切語言都必定是維護其政治語言,以製造一種有利於自己的政治語境。

  我們要理解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不能脫離他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任何脫離此環境的理解都是望文生義的。在顧炎武時代,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雖然今天批判學說認為明朝就是衰落期,而在這個儒家文化脈絡里,諸夏、夷狄與文明的關係是重心,諸夏若用夷狄文化和夷狄禮儀,那就是〝諸夏變夷狄〞;如果夷狄用諸夏之禮,那就是〝夷狄變諸夏〞,用儒家的原話就是〝諸夏用夷禮則夷之,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從歷史上看,今天的漢人,其前身是用〝華夏〞,但是我們是知道的,今天的漢人與華夏族是不同的,它的絕大部分人是歷史上那些吸收〝諸夏禮〞的胡人,如匈奴漢化了,鮮卑漢化了,部分契丹人漢化了,西夏漢化了,等等。

  諸夏禮、華夏文明的傳承,構成了儒家也就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換言之,〝天下〞就是諸夏禮,就是華夏文明,也是華夏道統。在孟子和顧炎武看來,如果〝天下〞沒了,〝諸夏禮就可能被夷狄所取代〞,這樣就可能出現野蠻的夷狄〝率獸食人〞,因而諸夏應該竭盡全力保護天下,把夷狄禮變為諸夏禮。當然,我們在此也可以順著孟子和顧炎武的思路延伸,即當中國大地出現大量的〝率獸食人〞現象,這就是〝亡天下〞,就是〝諸夏禮變成了夷禮〞。因為在孟子看來,〝率獸食人〞是近於禽獸。

  

  從這個脈絡上說,顧炎武所講的〝亡天下〞和〝保天下〞就是保諸夏文化和諸夏禮。再從顧炎武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說,顧炎武是明亡時期,異族的滿清被儒家傳統文化看成是〝夷狄〞,其風俗禮儀自然就是〝夷禮〞。顧炎武從〝諸夏禮〞與〝夷禮〞的角度擔心華夏可能再一次淪為〝諸夏禮變夷禮〞,因此,他從捍衛華夏道統的立場出發,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亡國與亡天下奚辨〞的論題。在顧炎武看來,假如滿清要強行推行〝夷禮變諸夏禮〞,那對於絕大多數漢人來說就是〝亡天下〞了,天下面臨滅亡,這就需要〝保天下〞,而保天下就是〝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就是說,今天被廣泛引用為〝愛國主義〞教育信條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並不是〝愛國〞的要求,它恰恰是捍衛〝天下〞、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是守護道統不被顛覆的要求。

  至於今天被宣教的〝愛國主義〞理念,顧炎武的〝亡國〞與〝保國〞又是一重否定,即他認為〝保國〞是〝肉食者謀之〞。對於廣大的芸芸眾生來說,〝保國〞是不需要去考慮的事,〝保國〞只涉及統治者,只是他們去保他們的國愛他們的國。當然,顧炎武那時候的〝國〞也不是現代意義的國,而是〝朝廷〞,是〝王朝〞,是皇帝一家的〝國〞,因而所謂〝保國〞其實就是〝忠君〞。

  

  〝國〞與〝天下〞,二者的關係如何?在顧炎武那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清楚,〝天下〞高於〝國〞,因為保天下是全體認同諸夏禮的人的事,〝國〞只是〝肉食者〞考慮的事。而且,依照傳統文化,〝天下〞是涉及道統,〝國〞涉及的是〝法統〞或〝治統〞。道統是〝鐵打的營盤〞,治統卻是〝流水的兵〞。

  總之,顧炎武的〝保國與保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都被誤解誤讀了,今天不管是強調愛國還是反感愛國,他們都沒有真正理解顧炎武的原意。如果正本清源了,我們就知道今天〝保天下〞才是真正的愛國。

  

312

主題

1309

帖子

3786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786
沙發
布信易 發表於 2017-6-1 05:30 | 只看該作者
時勢在發展,人艱不拆,香菇藍瘦,詞語詞義一直在發展,如果拘泥於表面一個詞語的本義,如何能號召全民族抵抗外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