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在海灘上遇見過沙幣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5 22: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在海灘漫步時,常常會發現一些神秘的「貝殼」,它們潔白而纖薄,圓盤形骨骼上鑲嵌著美麗的花瓣樣圖紋。它們究竟是何物,是美人魚身上掉落的飾品還是亞特蘭蒂斯人遺失的古幣?長久以來人們賦予了各種猜測和聯想......而你不會想到,我們今天的主角,正餅乾海膽正是其中的一種。

  

  海灘上遺落的扁平海膽,像刻著三色堇花紋的貝殼。圖片:pansy shell / wordpress.com

  把海膽踩扁,那就是沙幣

  其實,這些「假貝殼」的真身,是一類長得超扁的海膽。在我們通常的印象里,海膽看上去像團起來的刺蝟;海膽綱的拉丁文「Echinoidea」,原意就是「像豪豬一樣的生物」。不過,除了常見的球形海膽,海膽家族裡還有一些另類的角色,它們的骨骼呈小圓盤形,因此也被稱為沙幣(sand dollar)或海餅(sea biscuit)。

  

  球形海膽的骨骼,踩扁了就是沙幣(霧)。123rf.com.cn正版圖片

  沙幣又稱為沙錢或海錢,是對海膽綱楯[shǔn]形目(Clypeasteroida)物種的俗稱。沙幣的種類繁多,通常包括楯形亞目、輪海膽亞目、盤海膽亞目和餅乾海膽亞目下的眾多成員。和先前介紹過的相似,楯形亞目(Clypeasterina)海膽的外形也像微微隆起的「蘑菇傘蓋」;餅乾海膽亞目(Laganina)的成員比如正餅乾海膽(Laganum laganum)更是形如其名,它們長得像一塊曲奇餅乾。

  

  正餅乾海膽Sea cookie(Laganum laganum)。圖片:wordpress.com

  

  拿著餅乾盒的不是山魈!繪圖:翼狼Elang

  沙幣在全球的熱帶和溫帶海域都有分佈,一般生活在潮間帶至淺海的泥沙表面,有時也會將自己淺淺地埋藏於泥沙之中,某些種類甚至能生活在3000米水深的海床上。海浪將死去的沙幣衝上沙灘,暴露在烈日下風化成潔白的骸骨,留下的只有人們的疑惑,讓人難以想象世界上竟存在如此神奇的物種。

  

  沙幣(Echinocyamus pusillus)的潔白骸骨。有洞洞的是腹面,大孔是口,小孔是肛門。圖片來源見水印

  毛絨絨的彩色海膽

  沙幣和那些球形海膽一樣,幾乎全身都封閉在礦物質的外殼裡,整個外殼被無數棘刺所包裹。不同的是沙幣的棘刺細小且呈絨毛狀,根據種類不同,還會呈現綠色、棕色、紫色等不同顏色。

  

  活著的沙幣色彩繽紛。圖片:inharmswayhelp.org

  

  毛茸茸的沙幣,那是它的棘刺。圖片:Anton Blelousov / blelousov.com

  海膽外殼表面的棘刺不是固定不動的,它們以球窩關節與底部篩板相連,海膽可以依靠眾多棘刺和黏性透明的管足來挪動身體。沙幣的細小棘刺也可以以一定角度擺動來翻挖泥沙,讓自己緩緩潛進沙中,而管足則主要用作於氣體交換和攝食。,給你看光棘球海膽扭動的棘刺和細小的管足。

  

  挪動。圖片:imgur.com

  同屬棘皮動物的海膽和海星代表了典型的腕足癒合和腕足分離兩種進化方向,海星的五條腕足在海膽身上演化成了五輻對稱相間的步帶區,這些步帶區也在沙幣外殼上「烙上了」五片花瓣狀的圖案。

  

  餅乾海膽(Jacksonaster depressum)的花。圖片:wondercreation.blogspot.hk

  沙幣主要以藻類、甲殼類幼蟲、橈足類以及有機碎屑為食,它的口位於沒有花瓣圖案的腹面(也稱口面)中央,口面的棘刺表面布滿了毛髮般柔順的纖毛,纖毛具有一定黏性,可以將管足捕獲的食物顆粒慢慢挪送到口中。和球狀海膽不同,沙幣的肛門並不在反口面中央,而是同在腹面靠近外殼邊緣的位置。

  

  看起來扁平的沙幣是立體的,中間白鴿一樣的結構是沙幣的咀嚼器。圖片:wordpress.com

  

  沙幣用管足把食物送入口中。圖片來源見水印

  沙幣想翻身,可是個技術活

  沙幣能用棘刺將身體抬起,在泥沙上緩慢爬行,看上去就像一台迷你的掃地機器人。不過,身形扁平的沙幣如果不緊貼海底,很容易會被海浪掀個底朝天。但是它們會運用棘刺挖動泥沙,將迎著海浪的一面以一定角度微微翹起,再藉助海浪的衝擊力將自己翻正過來,很難想象如此簡單的生物也會有這樣的智慧。

  

  迎著海浪翹起的沙幣海膽。圖片:Kuin Lee / curiousokinawa.com

  一些沙幣的外殼上具有數目不等的裂孔,這在演化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海水穿過裂孔,可以減少施加在它們身上的作用力,使這類海膽不太容易被海浪掀翻,畢竟翻身可是個耗費體力的技術活。也有研究指出,海水流經裂孔,還可以增加這類沙幣從海水中獲得食物的效率。

  

  這樣的裂孔是天生的,並不是被誰打了孔。它們數量、形態不一,有些沙幣就沒有孔。圖片:Kenny Wilder / Navarre Beach Life

  沙幣通常都大片大片地群居生活,道理很簡單,因為對於行動緩慢的生物,只有這樣才容易找到「對象」。沙幣雌雄異體,和球形海膽一樣,生殖腺發育成熟后,雌雄沙幣感受到了使命呼喚,在某個月黑風高夜同時向海水中排出卵子和精子,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愛意的星辰大海中完成繁衍大業。沙幣的幼體也呈小火箭狀,它們會在海水中浮遊生活並經歷各種變態,直到硬殼形成后沉入海床生活。

  

  海膽的幼體。圖片:imgur.com

  一提起海膽大家會聯想到誘人的「海膽黃」,沙幣看上去可沒什麼可吃的。把自己變得難吃也是一種躲避天敵的好方法,這讓長著硬硬外殼的成年沙幣少有天敵。除了不挑食的向日葵海星和長著厚嘴唇不怕扎的美洲綿䲁[wèi]有時會捕食沙幣外,多數沙幣們都能在海底頤養天年。

  

  一隻成年的沙幣(Echinarachnius parma),又扁又扎嘴。看不到五片「花瓣」,這是口面。圖片來源見水印

  

  鱟從沙幣海膽上爬過(不認識「鱟」字?看看)。圖片來源見水印

  遇到危險時,克隆出另一個自己

  沙幣的幼體只有1/4毫米長,並且遊動的很慢,相比硬骨頭的成年沙幣,幼體顯然更合魚類們的胃口。別擔心,浮遊在海底的沙幣幼體有一種逆天的自衛技能——在遇到危險時它們能克隆出一個分身。科學家發現,沙幣幼蟲能通過感受各種細微的變化來防備魚類等天敵的攻擊,比如感測海水中溶解的魚類粘液的濃度。當它們感測到魚類粘液濃度變高,就通過無性繁殖的克隆方式量產另一個自己。這既增加了個體數量,又減小了單個個體的體積,大大降低了沙幣幼體被捕食的幾率。

  

  一緊張就克隆自己的餅乾海膽幼體。左邊的小圓就是它克隆出的新芽體。圖片:mission-blue.org

  沙幣幼體克隆自己的方式包括兩種,一種是在身體上迅速產生一個小芽體,脫離母體后很快會發育成一個新的幼蟲;另一種則更加粗暴直接,將自己「對半劈」成兩部分,產生兩個自己。目前,沙幣是觀測到的唯一一個用無性繁殖來自我保護的生物。

  

  成群的沙幣,能有這個數量,生存本領滿分。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逆天的自我克隆技能也有不利的方面。科學家發現,自我克隆產生的幼蟲大小隻有原本幼蟲大小的三分之一,這些克隆出來的幼蟲由於體型變小,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會相應降低。但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讓人不得不再次感慨生命的智慧。

  

  下次再見到這朵「平菇」,可別忘了它是超厲害的「沙幣」。123rf.com.cn正版圖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