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曾國藩是否上過「屢敗屢戰」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3 0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曾國藩改「屢戰屢敗」為「屢敗屢戰」的故事流傳很廣。很明顯,兩個字換個位置,意思大不一樣。

  

  楊樹達先生《漢文文言修辭學》有這樣一段記載:聞諸先輩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書生,不知兵。曾國藩令其將兵作戰,屢戰屢敗。國藩大怒,擬奏文劾之,有「屢戰屢敗」語。曾幕中有為李緩頰者,倒為「屢敗屢戰」,意便大異。

  楊樹達此說中,是曾國藩參李元度的奏摺被幕賓將「屢戰屢敗」修改為「屢敗屢戰」。而台灣教育研究院2012年推出的「教育部」《成語典》修訂本中,則解釋為李元度替曾國藩修改:相傳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屢吃敗仗,曾國藩上疏朝廷,言及屢戰屢敗,經李元度更改為屢敗屢戰,以顯示其奮勇無畏的作戰精神。

  無論是幕僚所改,還是曾國藩自己修改,似乎都不重要。因為即使再加上小說(如唐浩明所著《曾國藩》)和無從稽考出處的網路熱帖,似乎都肯定曾國藩將改為「屢敗屢戰」的折片奏報了朝廷。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曾國藩首次參劾李元度

  自咸豐四年(1854)正月曾國藩衡陽出兵起,李元度就出任曾國藩幕賓,幫助辦理營務。這年三月曾國藩靖港兵敗、退居長沙城外妙高峰時,曾兩度想自殺,被李元度等幕僚所救。多年來,曾國藩視李氏為莫逆,感念非常。為表謝意和誠意,曾國藩還告訴李母,想「與次青約成婚姻,以申永好」。

  當時,因李元度的兩個兒子皆已訂婚,便約如果李元度再有第三個兒子,便以弟弟曾國荃的次女或三女許之。后因雙方兒女的年齡差異過大,此議終未得成。直到曾國藩死後,才有其孫曾廣銓與李元度之女成親。

  至於李元度帶兵,則是咸豐五年(1855)后之事。他帶的平江勇,並非一開始就屢戰屢敗——曾於咸豐六年(1856)二三月收復過江西進賢縣、東鄉縣並於三月底進兵撫州城下。

  撫州城下,李元度一開始還多次獲勝,由候補同知升為同知。咸豐六年七月在給弟弟們的家書中,曾國藩就曾如此評價過李元度的戰績:「李次青在撫州大小三十餘戰,小挫二三次,余俱獲勝。雖未克複府城,而東路十餘州縣賴以保全。」

  咸豐六年九月,李元度撫州營寨被太平軍攻陷,第一次為曾國藩所參:「即選同知李元度,調度失宜,請旨革去花翎、同知,仍以知縣候補。」但其中,並無「屢敗屢戰」之語。

  曾國藩再度參劾李元度

  咸豐十年(1860),新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奏調李元度為安徽皖南道,命其統帶所募之三千平江勇於八月上旬趕赴自己所駐紮的祁門大營。腳跟尚未立穩,便有寧國失陷、徽州吃緊的軍情,李元度又被曾國藩派往徽州辦防。李元度十六日接防徽州,二十四日,太平軍侍王李世賢便率四萬多人圍攻徽州。李元度只堅守一天一夜,二十五日,徽州即告陷落,祁門東部防線為之喪失,湘軍糧道受到嚴重威脅。

  

  最初幾天里,由於太平軍包圍,音訊難通,曾國藩一直不知李元度的下落,以為其已經殉難。當時在給胡林翼和曾國荃的信中,曾國藩還後悔不應讓李帶兵:「李元度從大南門出城,至今三日,尚無確耗。殆已殉節,哀哉!此人吾用之違其才也。」

  但很快,曾國藩得悉李元度並未殉難,逃出后遊走於「浙江衢州、江西廣信等處」,遲遲不回祁門大營。於是,曾國藩決定具折參劾李元度。據說,當時起草奏稿這類事情為李鴻章職事所屬。李鴻章拉上另一幕友,前去為李元度說情。不被採納后,李鴻章便說:「果必奏劾,門生不敢擬稿。」曾國藩毫不相讓,說:「我自屬稿。」李鴻章說:「若此,門生即將告辭,不能留待矣。」曾國藩亦不挽留,發話:「聽君之便。」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果真很快離開了曾幕。

  「屢敗屢戰」為後人附會

  咸豐十年九月十六日,曾國藩上折參劾李元度:「至徽州之陷,皖南道李元度躁擾愎諫,既不穩修營壘,又不能堅守待援,僅守一晝夜而潰。貽誤大局,責無可辭!……相應請旨將李元度革職拿問,以示懲儆。」但通讀全折,也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語。

  得知曾國藩參奏自己之後,李元度憤而跑回湖南老家。經浙江候補道鄧輔綸引薦,浙江巡撫王有齡將其奏調赴浙。朝廷同意后,李元度並不具稟請示曾國藩,就募勇八千人赴浙,命名為「安越軍」。

  之後,經湖廣總督官文、江西巡撫毓科奏保,以收復義寧、瑞州有功,先後被賞還按察使原銜,賞加布政使銜,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三日更被實授為浙江按察使。

  對於李元度這種擅自脫離門戶的行為,曾國藩自然十分惱怒。二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在代新授江蘇布政使的弟弟曾國荃上謝恩折時,附《參李元度片》,第三次參劾李元度。

  曾國藩在參折中告訴朝廷,李元度所收復的兩個城池均為太平軍先自退出,並無克城之事;而且,奉命開赴浙江之後,「六月至江西,八月抵廣信,九月抵衢州,節節逗留」,完全不顧浙江巡撫王有齡之催促和進兵哀求,使得杭州城失陷、王有齡殉難,屬於「前既負臣,后又負王有齡,法難寬宥,情亦難恕」。為此,曾國藩提請朝廷將李元度革職,交時為浙江巡撫的左宗棠差遣,對安越軍進行裁汰精簡。但此折片中,同樣也沒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語。

  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多次參劾李元度,但參折中並沒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之語。

  而遍查《曾國藩年譜》、《曾國藩全集·奏稿》等史料,如咸豐四年(1854)正月岳州、四月在靖港失利,曾國藩上《岳州戰敗自請治罪折》,十一月九江兵敗,曾國藩兩次上「奏謝寬免處分恩折」時,也都沒有如傳言所說的「屢敗屢戰」之語。由此推測,曾國藩改「屢戰屢敗」為「屢敗屢戰」的說法,是後人因其用兵、做事能堅持並因此走出困厄、成就大功而附會的。

  ( 摘自《讀書》 文/ 劉華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0: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