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詩三百首》中隱藏了多少詩詞的奧妙

[複製鏈接]

702

主題

780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3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茶閑話 發表於 2017-3-1 0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唐詩三百首》是一本通俗讀物,俗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膾炙人口。一般講三百首,實際有302首。按次序說來有五古39首(內樂府1)、七古27首、樂府14首、五律80首、七律52首(內樂府1)、五絕34首(內樂府5)、七絕56首(內樂府7)。樂府,能唱的詩也。歸入格律的有222首,約佔73%多一點。但是細分起來,也不全合,除古體與全合格律者外,大體還有以下幾種:

  一、半合格律者:

  其實七律詩中也有少數不全合格律的,顯然易見的就是卷六中崔顥的:《黃鶴樓》一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三見,「空」、「人」字重出,第一句第六字「鶴」失律,第三句連用六個仄聲字,第四句又以三平調煞尾,第二聯「不復返」與「空悠悠」失對。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前四句基本不合格律,可后四句卻非常合格律。

  可就是這樣一首很不合格律的詩,《三百首》卻拿它放在七律之首。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李白曾經過黃鶴樓見了崔的此詩竟然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選此詩,評云:「意得像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但由於一氣轉折,自然超妙,且后兩聯格律精嚴,故論者不僅不以為病,而且視為創體、奇格,高度讚揚。

  此詩好在何處?好就好在眼前景物,不加雕飾,脫口而出;而用詞造句,貼切自然;篇章結構,嚴謹如綸;情景交融,境界高雅。

  另在《三百首》之外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名詩《滕王閣序》: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轡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名篇第二句「歌舞」,第三句的「雲」字。第四句的「雨」字都不合律。前兩聯和后二聯的韻腳都不合了。是否前二聯與后二聯是兩首七絕吧?后二聯雖然合律,但三聯和四聯格式又有相同處。七句與六句又不粘。

  如果說王渤還是初唐人,格律詩還是到盛唐才成熟的,那麼崔顥已是唐中期的開元盛世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一首中整體不合格律,但全首中的一聯二聯甚至三聯的前後兩句又各自相合者。

  在律詩格律上不依常規者李白也仿崔詩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三句應粘第二句的就該「仄仄平平平仄仄」卻寫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了。由於第三句失粘,第四句以下也就都跟著失粘了。且首、頷、頸三聯的平仄格式差點完全相同。

  這種三聯或兩聯格律相同上下聯失粘的句法還有不少,如王維《積雨輞川作》首聯是: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頷聯「漠漠」與上句的「蒸藜」失粘,且與首聯平仄基本相同。尾聯句式又與頷聯句式相同。

  三、特殊格式:

  五絕34首除了11首是仄韻外,也有五首不合格律,

  五絕中有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格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第一句的「泊煙渚」三字,應是「平仄仄」,用了「仄平仄」就是這種特殊格式。即五律、五絕的單句末三、四字,七律、七絕中的五、六字平仄可以互換。至於第三句的「低」字,還是錯了。

  又崔顥的《行經華陰》

  (山召)(山堯)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山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睛

  河山北枕秦關險, 驛路西連漢時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地學長生。

  首句第四字『華』,第六句的「時」字」都失律了。如果說「華」字是地名,也還可通過,那麼『時』字失律那就是特殊格式了?那麼特殊格式又沒有在第六句裡面的啦。

  如杜甫七律《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燭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斷,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七句「已忍伶俜十年事」

  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這就是特殊格式了。

  這類句式很多,就不再例舉了。一般是在第三和第七句。第一句也有,如杜甫的《明妃村》第一句,蜀主窺吳「幸三峽」。杜甫《武侯祠》第五句「伯仲之間見伊呂」中的「見伊呂」。

  在五律中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第七句「兩楹」二字。

  張九齡《望月》的上四句中的第三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第三句本應是『平平平仄仄』,這裡卻寫成『平平仄平仄』。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七句「在歧」二字。駱賓王《在獄詠蟬》第二句的「客思」,第七句的「信高」二字。

  這種特殊格式五律中還很多。

  七絕49首,大體合格較嚴,「仄平仄」的特殊格式也有。

  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第三句「正是江南好風景」,「好風景」應是平仄仄,也是特殊格式。

  但最後一首杜秋娘《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兩句句式幾乎還全相同。也算一特殊格式吧!「金縷衣」三字是「平仄平」,格律是「仄平平」也是一特式。

  四、格律詩中的拗句和拗救

  格律詩中還有一種表面看來不合格律,叫拗句,但有個拗救。何為拗救?凡不合平仄格式之詩但可以救的,其中的「拗」字,可以用救,有拗有救,才不為病。如上句該平的用仄,則下句該仄的用平,反之亦然。平拗仄救,仄拗平救。這樣可調節音節,使其音調和諧的法子,就叫做「拗救」。「拗救」又分本句自救,或對句互救,還有既救本句又救對句。這與上面談的有些相似,就不談了。

  五、格律詩中用仄聲韻的都不合格律。卻又沒有安排到五、七言古詩中去,反而排到格律詩體了。五言古詩里已經沒有四句的絕句,都到五絕里去了。但七言八句的,卻還有幾首仍在古詩中。

  《三百首》的五絕34首中就有23首用仄聲韻,都不合格律。用平聲韻的也有5首不合格律。平日膾炙人口的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正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觀之,如何認識這些著名詩人,自己創造的格律法則,運用起來卻又不守法則呢?我還沒有研究出他們的奧秘所在。也許是如《紅樓夢》里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講的:"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 正是這個道理,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這叫做`不以詞害意'」.當然,這句話也不能當作不會寫格律詩的人的借口,這還是基本功。

  格律詩至今傳流已千年,平仄格律一直既嚴格而又較混亂。而且名人效應很大。古已如此。現在國家級詩刊,收稿又在強調格律要嚴謹,這在繼承傳統還是有它的好處。初學者也應是從嚴開始。倘若不分清紅皂白,一律強調格律從嚴,至今還沒有看到多少有說服力的巨制。老者一天天仙逝,而新者又浮在水面,潛伏認真研究尚未見大成果,危機四伏,我看還是認真研究一下為好。下面一篇七律的全篇平仄極為混亂,幾無從評判。卻出自偉人大家之手。

  七律。詠賈誼1954年

  少年倜儻廊廟才,鬥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異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

  綜上所述,格律詩既有嚴格的,也有鬆懈的,還有特殊式的。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在此且提出一些想法,我們這一代,是中華文化被毀的一代,也必須要我們振興的一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絕不能停留在粗淺地搶救一下,照本宣科一下,還有待眾詩壇詩友努力深入,再深入。也許需要幾代人努力。


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