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加拿大圓周理論研究所的D. Gottesman等人詳盡分析了各種不完備情況下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成碼率。這篇被稱作GLLP(GLLP為四位作者D. Gottesman, H. K. Lo, N. Lütkenhaus,和J. Preskill的姓氏首字母縮寫)的文章成為了量子密鑰分發安全性分析的里程碑[4]。它專門分析了標記單光子源對成碼率的影響。常用的弱相干光可以看做一種標記單光子源,對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估計就是以GLLP為基礎。誘騙態協議的過程大致是:發送方隨機調製幾種不同光強的強度態(一般是信號態、誘騙態、真空態),根據GLLP分析,利用不同強度光源被探測到的概率和探測為錯誤的概率都一樣這條性質,聯立方程組,便可得出單光子計數率的下限和誤碼率的上限,也就知道該「蒸餾」掉多少「致命的毒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