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弟子規、女兒經:要警惕國學熱背後的陰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8 0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7-1-18 06:28 編輯

  林夕 有病要讀書



  傳統文化本身不害人,一「熱」就很麻煩。

  冷的時候,愛看的人看,不愛的人不看。

  社會上一熱,從讀書少年到少年的家長很難坐得住,傳統,聽起來就正派高深,文化,更是亮閃閃的好詞兒,誰不想有文化呢?我們老家的農民們也坐不住了,可是他們本身就是農民啊,字兒都認不了幾個,好好學學認字讀書科學種田該多好,沒人學,要學傳統文化。

  村長說傳統文化是個啥呀?

  村裡有個能人會上網,下載了二十四孝圖,找人刷到了牆上。埋兒卧冰啥的在理不在理先不說,這幾十張畫吭吭哧哧畫完,無非是想說個「孝」字,國家聰明就聰明在這兒,只提倡傳統文化還沒說那麼細呢,農民自己就把二十四孝給畫好了,養兒防老,誰也別虧了爹娘啊,得,主動給國家省養老金了。

  

  我有個同學的爹是個老幹部,以前是廠里的工人,學修拖拉機的,技術突出,人也正派,當了幹部也很清白。

  這人就一個毛病,熱愛傳統文化,給孩子買了三國紅樓水滸傳就算了,還從小逼著閨女背《女兒經》,說這樣閨女長大一定特有氣質。

  《女兒經》可是一本奇書啊,只要頭腦清醒的現代女性,翻開這本書,不可能不反胃鬧心,「夫無嗣,勸娶妾,繼宗祀,最為切」,「遵三從,行四德,習禮義,難盡說」,這都是些什麼鬼啊?《弟子規》也和《女兒經》類似,甚至格式都差不多,目的也一樣,代表了當時主流的道德觀念、生活智慧和意識形態,和現在中小學生守則裡面講的「熱愛祖國,擁護啥啥啥的領導,團結友愛,預防近視」差不多。

  站在我們這個時代回去嘲笑奚落大可不必,其中的修辭掌故等文史信息拿來研究都是可以的,甚至其中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也可以拿來討論,只是萬不該給孩子們讀,尤其不能讓以下兩種人給孩子讀:沒文化的家長和別有用心的商人。

  

  子曰:有幾個錢就想裝文化人為這些玩意兒招魂了?明明是一隻村牛罷了

  清朝的蒙學讀物在當下突然的火起來,不是沒有原因的,社會發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書。

  我所反感的,是現如今這樣的社會裡,卻仍然在流行這樣被扭曲之後的東西。

  我反感《弟子規》,和反感女德班這些,是一個道理。

  我覺得夫子的重視孝道,和後世的重視孝道,是不大一樣的。

        夫子的孝道,是發乎心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靠什麼來維繫?夫子給出的答案是孝悌,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持有怎麼樣的態度和感情,是一個人的倫理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於他人交際的基礎。

        由孝悌構建出的,是內對父母孝順,外對朋友信義,上對君王忠誠,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社會結構其實是搭建在這樣的人際關係之上的。所以一旦一種德行成為了倫理的基石,那麼它的異化就是在所難免的。統治者需要推崇這樣一種德行來維繫整個社會的穩定,從農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個社會,孝順成了社會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當作範本大加頌揚,從這樣的行為中,其實我看到的並不是原生的發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讓我看到了古時候的雷鋒張海迪們,有了造神運動的痕迹,孝的地位越來越讓位給順字。

         我一直認為,人們選擇孝與否,是源自於人性的,而不是源自於社會輿論的提倡,父母生我養我,含辛茹苦,我理應以孝對待,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這樣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倫理上的價值,是基於人性自然而然可以達到的。但是我見到的是什麼情況呢?它反過來了,原生的感情訴求變成了強制性的要求。

  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實是覺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須對我如何,為了這個孝道,你必須要做出什麼犧牲,你要光耀爸媽的面子,你要對爸媽好,以後你賺錢了給不給爸媽買這個那個……

  這樣的孝道,其實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經知道豆瓣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裡面那些孩子們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後的道德綁架帶來的家庭悲劇其實並不少。

       再扯遠一點,這種孝道其實是滿足了中國人的信仰需求的。其實中國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後人如何如何,樂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國,變成有中國特色的某教之後,不管這種宗教原來具備保佑這個功能與否,都紛紛變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薩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贖基督,無非還是求保佑。

  

  再者是,不能拿《弟子規》中幾句孤立地看很正確的話來為《弟子規》全書辯護。

  《弟子規》的要害是對弟子的行為規範得過死過細,而對父兄師長一無要求。你會說,人人都是弟子,所以人格是平等的。

  「十年媳婦熬成婆」,我就有了恣意妄為的特權,其實這是中國社會權力至上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私企老闆讓員工讀《弟子規》,很明顯,是要員工絕對順從的奴性人格。

  而弟子規出籠的清代,也是政治上需要奴性人格而一無獨立創新能力的時代。

  孩子是有判斷力的,糟就糟在成年人或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沒有判斷力,並且養成孩子從小不相信自己有判斷力的依賴性格。

  《弟子規》最根本的問題是讓子女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一切以父母的好惡為好惡。

  既然「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那麼,「親有過,諫使更」就是一句不可能實現的空話。

  既然一切以父母的好惡為好惡,孩子怎麼還會有自己的是非判斷呢,進而還有甚麼可諫的?

  

  孩子處處聽父母的,員工處處聽老闆的,下級處處聽上級的,民眾處處聽領袖的,臣屬處處聽皇上的。

  不僅如此,還要處處以父母、老闆、上級、領袖、皇上的好惡為好惡,這就是弟子規所刻意追求的人際關係圖景。

  給孩子看的電視劇動畫片,只要有一個鏡頭露點,廣電總局或家長立刻就慌了,可是你們給孩子讀的書里,那麼多複雜的匪夷所思的內容,為何就不擔心了呢?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已經請回來了,下一步就是請回朱熹和勸進表了,周大首席,看好你喲。

  尊卑高下,三從四德,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和觀念已經格格不入了,我們應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擔當、性格健全的人。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別說幾本奇奇怪怪的古人的課本了,集當今頂尖教育專家之智慧,在一個負責任的教育制度下,付出無數的愛,還有可能失敗呢。

  教育和其他領域一樣,沒有捷徑。

  我對傳統文化是非常感興趣的,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有價值的內容非常多,而且由於文化的紐帶,我們讀起古書會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

  正因為如此,我對近些年的國學熱更加警惕,這背後很可能有巨大的陰謀。

398

主題

687

帖子

187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2
沙發
芸熙 發表於 2017-1-18 08:36 | 只看該作者
怎麼說呢?三字經、弟子規的還好,女兒經嗎?對於現在的女性來說不太好接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1: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