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代科舉舞弊奇招:小抄含嘴裡、藏帽中,夾在褲襠內丨清史觀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2-18 00:59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引自企鵝號「清史觀」

  作者馮翊

  清代鄉試考場模型。一個格子里,坐一個考生。

  只要有考試,就會有作弊。只要有作弊,就會有反作弊。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哪怕在後人稱作盛世的年代,都不可能做到弊絕風清,哪怕在離天子最近的地方,仍有人無視聖旨,不收斂,不收手。

  小編要說的例子是乾隆九年八月發生在順天(即京師)鄉試考場上的舞弊事件,彼時,雍正帝馭吏之嚴尚有餘溫,乾隆帝的命令尚能走出紫禁城。然並卵,兩場考試,身為主考官的兵部左侍郎(正二品高官)舒赫德,照樣抓了42人,第一場21人,第二場也是21人。

  這些都是什麼人?他們怎麼作弊?請看下錶:

  

  

  

  

  表中的所有信息都來自於舒赫德以及副考官哈達哈的奏摺。可以看到,舞弊的人,最小的22歲,最大的52歲,其中旗人13個,大臣子弟6個。最受考生歡迎的作弊工具是帽子,多達11例,其次是嘴兒(9例),襪子(5例)、褲子(4例)分列三、四名。

  帽子空間大,小抄可以多放。嘴裡含著小抄,雖有紙張浸濕、墨跡模糊的危險,但一旦被懷疑作弊,可立即「咽入腹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褲子,它並非最受歡迎作弊工具,卻最受主考官注意,副考官哈達哈對此大為震驚,怒斥舞弊者「喪心無恥」。

  

  

  小抄內衣

  花式作弊之所以露餡,想必是執行了例行搜查的緣故。許多考生沒想到,這回搜查要來真的。試想以往搜查若不只是做做樣子,考生作弊不會傻到用上最易露餡的帽子。所以當第一場結束之後,第二場的帽子使用率大大下降,嘴巴使用率大幅度提升,明顯增大了露餡兒的難度,畢竟,放在嘴裡,只要不說話就好。只是搜查連嘴巴也不放過,實出意想之外。

  不過,作弊工具——褲子的使用率很穩定,無論是第一場還是第二場,都有兩名考生用上,搜查員能把褲襠里的小抄揪出來,一定用了不可描述的手段。

  這一手段,被工科給事中吳煒的注意到了。他向皇帝鳴不平:

  今以諸臣紛紛陳請嚴立搜檢之法,不可謂不周密,但以如此立法之嚴,而每場猶不免犯法……每場勞勞攘攘,以一二十人之不肖,累及千萬餘人之多,不但立法煩瑣,苦累晝夜,且以賓興大典,並搜及下體,此固一二人之不肖有以啟之,而以一二人之喪心,盡使萬餘人露體褻慢,廉恥之道失,恐非所以培士氣而鼓善類。

  吳煒的反對意見告訴我們,這一不可描述的手段便是「搜及下體」。

  

  

  小抄襪子

  他反對「搜及下體」,認為搜檢是讓千萬個士子為一二十個敗類背鍋,小抄藏於褲襠只是一二人所為,更不能把「搜及下體」普遍化。試想,幾萬個讀書人當眾「露體」,褻慢至極,談什麼廉恥與士氣呢?況且主考官還懸賞搜查行為,「每搜得一人,即賞銀三兩」,導致搜查員為獲利而私自把小抄嫁禍給讀書人。「致二場士子人人自危,紛紛各散不願終試者甚多」。

  乾隆帝接報后折中處理,先罵了一通士子不顧廉恥,後為搜查做辯護,最終要求考試主管部門禮部制定一套既能照顧到讀書人的面子,又能防止作弊的搜檢辦法。

  

  

  小抄書。話說能用毛筆把字寫得這麼小的,書法一定一級棒。

  禮部給出的關於搜查的意見是,在入場通道設兩個關卡,每個關卡設兩人搜查。如果第一道關卡沒搜出小抄,而第二道搜出來了,那麼第一道的搜檢員就要受罰。同時規定,考生穿的衣服必須簡潔,考籃必須「制用玲瓏」,帶一點孔,以便於搜查。

  辦法的確能夠鉗制一些夾帶行為。然而,作弊比反作弊高明得不知道哪裡去了,比如考生尋找槍手代考,在試卷內留下暗號,賄賂閱卷官等,規定出台的三個月後,這些手段就被湖北、湖南、浙江等地的考生就用上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5: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