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位被稱為中國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為何不遠征匈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6 0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漢光武帝為何不遠征匈奴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張志超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雄才大略,重興漢室、統一全國,但是他的名氣遠不如高祖劉邦以及漢武帝劉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秀統一全國后沒有遠征匈奴,進一步開疆拓土。現代很多史學家也因此批評劉秀軟弱,對當時的北匈奴過度忍讓。那麼光武大帝為什麼不遠征匈奴呢?  

  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公元36年消滅川蜀統一全國,之後集中精力治理國家。

  按常理推斷,劉秀統治後期有一定條件出兵塞北,他手下一些將領也紛紛請戰。

  公元41年,大將軍臧宮和馬武一起上書劉秀:「匈奴人貪利,沒有禮節信義,困窘時向人低頭,安定時縱兵搶掠。現在匈奴境內瘟疫流行,戰鬥力下降。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請皇帝派人開赴邊疆,聯合烏桓等少數民族,一起討伐匈奴。這樣用不了幾年,匈奴就能被消滅。」  

  臧宮和馬武都是能征慣戰的大將,他們提出的「趁虛進軍」確實很有道理。

  當時的東漢王朝經過十幾年的治理,有一定實力去討伐匈奴了。

  何況在公元39年,遼東邊境的烏桓已經歸順東漢,東北地區已少了一個勁敵;南匈奴更識時務,在烏桓歸順不久,也派遣使者向東漢王朝稱臣。

  然而這個時候的劉秀卻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請戰書。  

  劉秀下詔書回答臧宮和馬武:「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著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季孫之憂,不在顓臾。』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恆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人。」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從上述文字里,我們能夠分析出劉秀三點不願出兵遠征的原因。

  1、

  劉秀說他自己要做有德之君,推廣德政。

  他現在不願趁人之危,更不願勞民傷財,否則即使成功了日後也會失敗。現在興師動眾地出兵,即使匈奴一時害怕了,但不一定是真心歸順。

  想當初漢武帝時,衛青七戰七勝,霍去病封狼居胥,打得匈奴滿地找牙,但是100多年以後呢,匈奴依然縱橫塞外。為之奈何?  

  2、

  東漢王朝國內不允許出兵。

  境內災變不斷,百姓惶恐不安,這個時候不適合遠征。

  當時國內叛亂不斷:公元47年,南郡蠻人叛亂,不久武陵蠻人叛亂;公元49年,遼東境外貊人侵擾邊境。國有內亂,邊境不穩,這時候還去遠征,國內那些不法分子正好趁機搗亂,好不容易統一的東漢有可能戰火重燃。

  光武帝當時還是想把精力都放在治理國家方面,讓百姓安居樂業,維護東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自身實力強大了,匈奴也不敢過分輕視東漢。如果他蹬鼻子上臉,後世子孫也有底氣教訓他們了。

  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那麼就「韜光養晦」吧。  

  3、

  匈奴還很強大,不能輕視。  

  劉秀講出了一些原因,但是還有一些顧慮他沒有明說。前兩點他講得很透徹,第三點就比較隱晦,那就是劉秀覺得手下將領不一定能完全消滅匈奴。  

  建國初期,北方邊境一直活躍著梟雄盧芳。這個盧芳仗著有匈奴的支持,經常侵擾邊境。

  雲台二十八將里,吳漢、杜茂、王霸、馬武先後和盧芳以及匈奴的援軍交戰多達幾十次,但是敗多勝少,也一直沒有消滅掉盧芳。

  連盧芳的軍隊都打不贏,就別說消滅匈奴的騎兵了。當然這話劉秀不可能直接說出來,畢竟是跟了自己幾十年的老部下,說出來太傷手下大將的自尊了。  

  

  ▲東漢大軍伐蜀示意圖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劉秀沒有說出來的原因。

  先從軍事力量方面分析,匈奴擅長用騎兵流動作戰,而這一點恰恰是劉秀軍隊的弱點。

  劉秀以前的對手,大都是步兵,因此在交戰之時劉秀騎兵優勢非常明顯,手下將領也憑藉這一點打了很多勝仗。

  然而攻打隴右軍閥隗囂,進攻漠北梟雄盧芳之時,騎兵已經不佔優勢了,最多和人家的騎兵打個平手。

  現在去征伐匈奴,沒有足夠強大的騎兵根本不可能成功。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庄遠征塞北,之所以能夠擊潰北匈奴,就是因為漢明帝組建了一支由南匈奴、烏桓、幽州突騎為骨幹的精銳騎兵。

  大將臧宮上書請戰之時,東漢還沒有足夠強悍的騎兵力量。

  被毛主席譽為「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劉秀不可能考慮不到這一方面。  

  從劉秀個人方面分析,光武帝已經厭倦軍事了。

  東漢建國初期,岑彭攻打隗囂期間,劉秀曾經寫信告訴岑彭:「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言語中已經透漏出自己的疲態。太子劉強也曾向劉秀請教攻戰之事,劉秀回答:「昔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次非而所及。」

  從公元23年起兵反莽,一直征戰到公元36年,劉秀打了十幾年的仗,已經厭倦軍事了。

  統一全國之後,誰和他提起作戰的事情,劉秀就有些不高興。

  公元41年之時,光武帝已年近半百,深知「得天下不易,治天下尤為不易」的劉秀,已經不想把餘生精力放在軍事戰爭方面了。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最後一個原因,劉秀應該吸取了高祖劉邦的教訓。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大軍征伐匈奴,結果被匈奴30萬騎兵層層包圍。後用陳平計策,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被困七天七夜之後才得以脫險。此後劉邦不得已採取和親政策,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自己祖先的失敗案例,劉秀不可能不知道。即使皇帝沒有御駕親征,但是手下將領吃了敗仗,後世也會評論當皇帝的決策失誤、指揮不當。

  打了一輩子勝仗,現在又沒有必勝的把握,讓自己在稱帝最後階段軍事晚節不保,何苦呢?  

  劉秀雖然沒有學漢武帝遠征匈奴,但是統一全國,勵精圖治,實現「光武中興」,為後代統治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才有了後世的「明章之治」、東漢盛世。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Hanxin 發表於 2016-12-17 22:04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被毛譽為「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劉秀不可能考慮不到這一方面。  
從劉秀個人方面分析,光武帝已經厭倦軍事了。ー可惜毛白痴從不消停!朝鮮越南印度,從団內到國外,又從國外到國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