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母親情緒平和,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複製鏈接]

54

主題

54

帖子

38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顏色叫藍 發表於 2016-11-10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李玲瑤



不斷有朋友問我: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怎麽辦?我在回答的時候,很少直接針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做出回答,而是先會問家長自己是怎麽做的,孩子的生活是怎麽安排的,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否順暢,孩子對學習壹直以來的態度是怎麽樣的……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壹個主要方面是學習方法需要調整;另外壹個更大的方面,就是孩子的生活、情緒、情感或精神世界有壹些內容需要調整。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著孩子成績的變化,而應多關註孩子的內心世界。



「壹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壹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麽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壹種質量,在什麽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壹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壹個空間。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我在《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這本書裏也講過: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緒是做現代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壹課。



媽媽要學的第壹個字是:「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壹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來,這不是母親的內涵。在看到自己孩子優缺點的時候,做母親的都不要立即就反應出來。為什麽不要動,因為孩子需要空間去自己成長,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壹回到家,壹看到自己的媽媽就變了另壹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為什麽這樣,可能就是這個「虛」沒做好。做不到不露聲色、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無法給孩子的情緒提供壹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麽變得謹小慎微,要麽對抗性強,親子關系難以順暢。



媽媽要學的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壹直強勢的狀態裏壹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托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壹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媽媽要學的第三個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壹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妳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壹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家庭教育重在養,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壹是心,二是情。教育需要有情有禮,這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教無定法,對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壹個共同的原則需要註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禮,情在禮的前面。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什麽呢,有情無禮。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另壹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壹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壹定是情感交流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麽呢?」這個時候壹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壹種引導能力。



家長內心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導致孩子內心不安的幹擾源。也就是說,孩子內在基礎層面的支撐亂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長必須擁有情緒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現問題時,妳先不要急躁,先平靜下來,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如何實現情緒的自我調控和管理,這是對家長提出的壹個深層次的問題。「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沈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們家長的內心平靜下來,才能把教育者對教育的理性思考沈澱到內心裡面,沈澱為自己的壹種狀態。如果沒有這壹種過程,無法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壹種狀態,妳讀任何教育理念都是無效的。因為不能內化和沈澱,妳就無法擁有實施教育的資本,無法拿著教育專家的東西在自己家庭裏去實現。



家庭教育的空間壹定要留給孩子家庭教育要想做好,應該下功夫做的事在兩頭,壹頭是父親,壹頭是母親,中間這壹段,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蜿蜒曲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空間要留給孩子,不要管它。壹流的家長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長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著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錯誤的空間裏來了,這個空間是每個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長參與到這個空間裡面盯著不放,拔不出來,不讓他管不行,不讓他管就沒有別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長說,妳讓我放就不管了嗎?讓妳放不是不管,讓妳站到妳的角色裡面。要對孩子的情緒做養護,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層面的東西過多地參與。過多的參與等於我們不知不覺、兢兢業業在犯錯誤。



家長的教育能量釋放出來,足以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當壹個人對學習失去熱情之後,再好的智商也談不上很好的發揮。有的家長說孩子表現不好,不好好學習。事實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視,《大學》裏講「正心、然後誠意」,正誰的心?正家長的心,然後再正孩子的心。其實,氣質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差異,孩子的氣質就是父母的狀態慢慢內化給他們的壹種氣質,就像我們的職業習慣壹樣。如果壹個家長的內心永遠是冷漠、浮躁的狀態,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壹樣彈回來了,孩子也壹樣。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啟動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啟動家長和孩子內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情緒和情感的力量,要達到「熾」的程度。熾就是熱,熱到能夠燒烤孩子內心的程度。拿什麽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氣質,就是拿我們父母恰當的情。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義的模糊。家長是孩子情和義最大的啟蒙者,如果妳們這壹塊的啟蒙力量失去了,對孩子才能上的表現肯定是壹個遺憾。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歸和文化的守望與傳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術層面來折騰了,應該站到文化和哲學的空間去審視。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家庭文化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氣質是不同的。



文化是教育的旗幟,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我們感化了,同時產生另外壹種生命力。家長自身對教育素質的修養和提升,僅僅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開始。孩子們內心的邏輯,和我們成人之間內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壹樣的、是有沖突的。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去開發、面對、指導。我們要反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儲備夠不夠,我們的家庭教育能量夠不夠,我們的教育修養夠不夠。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麽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狀態,是父母的教育狀態。

現在有很多母親的理性讓我覺得比較可怕,在談及孩子的時候,缺乏情感的基礎,缺乏情感的支撐。母親的這種理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是很可怕的。父親和教育是有距離的,有距離不可怕,但父親要表明在家庭教育這個空間裏的位置,要表達清楚在家裏對孩子的精神導向是什麽。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於壹個「養」字。家庭教育重在養,而不在教。



現在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心力的不足,心裡面對學習熱情不足。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如果壹個孩子的心在家裡面得不到養護,得不到有效的滋養,天賦的聰明就沒有基礎;智商再高,沒有恰當的、相應的心態支撐,天賦很難發揮。我們先不講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養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適不適合養孩子,或者如何達到養孩子的狀態。

如何點燃孩子內心的學習熱情,點燃需要壹定的溫度,需要壹定的狀態才能點燃。如果家長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慮不安的,我們很難去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面對孩子不管出現任何狀態的時候,請記住,作為壹名母親,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這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4: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