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相親那些事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提起古代婚姻,不少人認為,男女沒自主權,一切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行事。其實此種認識以偏賅全,因為古代也有「相親會」。
  
  古代「相親節」一般有三個:即元宵、上巳、七夕。
  
  在古代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藏在深閨的女子和青年小夥子都會紛紛外出踏青。女子們在河畔嬉戲、插柳賞花,如杜甫所說「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而男子們也分坐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以曲水流觴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雙方對上眼了則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
  
  如今相親會流行玩「漂流瓶」遊戲,或許就是從這裡找到的靈感。
  
  如果說農曆「三月三」是古代白天的相親節,那麼「元宵節」則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親節。當晚,朦朧夜色、皎潔月光再加上燈火輝映,如此特別的氛圍,更容易激發單身男女產生愛慕之情。
  
  元宵節晚上,古代青年單身男女以賞燈、逛花市的名義,大多會走上街頭。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男女彼此心照不宣,大多會用眼角餘光偷看身邊的單身異性。儘管心裡七上八下,但又憧憬著那份「燈下邂逅」的心動緣分,自有一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
  
  單身男女一旦看上心儀的人,就會請朋友上前自報家門,如對方也有「眼緣」,那就等於成功了一大半,然後彼此互相留下姓名、地址。回家后,男女雙方各自稟告父母,於是男方父母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熱熱鬧鬧」、「嚴肅認真」地走一下過場,直到把這個「燈下緣分」送到婚姻洞房。
  
  古代還有一個「七夕節」,不少人認為這也是古代相親節。其實,這個節在古代是夫妻節。
  
  在古代,除了「三月三」、元宵節這樣屬於普通百姓的「相親會」外,還有一個十分高端的相親會,那就是「同年大會」,即「新科狀元」相親節。不過這個所謂的高端「相親節」,實際上是古代權貴們因常在此時挑選女婿而自發形成的,儘管這個「相親會」十分高端,參加相親的主角非貴即富,但卻沒有古代百姓相親節那樣溫情脈脈,文明禮貌,有時充滿了暴力,甚至上演「全武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隋唐以後,每逢朝廷舉行科舉最後一輪殿試后,參加殿試的考生們大多會留在都城。發榜那天,考生們都會去看張貼出來的錄取榜單。凡中了進士的,唐朝時是大家湊錢一起到長安景緻最好的曲江池畔,宋朝時是皇帝宴請考中的進士,叫「同年」大會。這個大會的目的無非有兩個,一個是互相慶賀;二是互相拉拉關係,日後官場也能互相照應。
  
  「同年」大會這天,都城裡權貴富豪甚至皇帝家裡的待嫁公主便傾城出動,湧向舉行「同年」大會的地方去尋找意中人。皇帝為女兒挑選的大都是狀元郎,便可以借「賜宴新科進士」之機,為自己的女兒挑選駙馬。
  
  可是,每年新科「進士」很少,但皇帝、王公貴族以及富豪家裡未嫁的女兒卻多,面對「僧多粥少」、「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京城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在皇帝挑選完後生怕錯失機會,有的乾脆命令家丁們去搶女婿。北宋首都開封就發生過一起——
  
  1015年,科舉發榜那天,新科進士曾文斌正在看榜,突然被10多名壯漢架到了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之家。而這位被架起來的曾文斌既不拒絕,也不喊叫,而是欣然前往。一直到了尚書家的大堂,曾文斌才被放下來。不多時,一位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曾文斌面前,問道:「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並不醜陋,願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曾文斌聽完后,不急不忙地深深鞠了一躬,說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麼樣?」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隨即散去。
  
  鑒於在「同年」大會上,大多數新科進士多被皇帝或權貴們選為女婿的事實,所以在古代,「金榜題名」和「洞房花燭」總是密不可分。於是自唐朝起,這個特殊的「相親會」延續了1000多年,直到清朝光緒帝廢除科舉制,這個相親會才退出歷史舞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