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七歲那年的選擇,要拿一輩子負責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4 0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沐沐 青年文摘

  

  商務英語課堂上,一個男生做演講,著正裝系領帶,一口流利的英語,自信地講著全球化背景下外國科技公司對於本土企業的影響。

  課堂結束之後,老師叫大家一起吃飯。聊起來才知道,這個學生本科學的是機械專業,研究生的專業也是機械相關的課題。但他一直明確知道自己不適合做技術,所以在金融和電子商務方面都有積累和嘗試,打算畢業之後選擇其中的一個方向發展。

  老師問:「到研究生畢業,你學了七年的機械,做一份完全不相關的工作是不是可惜了?」

  這位同學搖頭說:「不可惜。長遠來看,畢業之後差不多要工作四十年,如果捨不得這七年,犧牲了以後的四十年,才是浪費。」

  「那當時的專業是你自己選的嗎?」

  「是的,我小時候玩具都被拆得亂七八糟,然後再自己組裝。一直到填高考志願的時候,都立志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

  「但是人是會變的,當時根本不知道機械工程師是做什麼的。上大學之後看了很多書,也接觸到不同的職業信息,才知道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是什麼。」

  「一畢業就進入一個領域比工作之後再轉型,容易很多。」

  這是一個有想法的學生。

  大部分人狠不下心丟掉幾年的專業儲備,在另外一個領域重新開始。於是一個三年,又一個三年,繼而是以後的三十年,都被十七歲時得那個選擇束縛著。

  丟掉七年,抓住四十年,不吃虧。

  在經濟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作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不管在自己的專業學了多長時間,都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若發現不合適,還要繼續待在既定的圈圈裡,就是在不斷地增加沉沒成本。

  通常來說,這個成本越大,越難逃離。

  因為各種原因,高考之後,志願表上的那一個對勾,掩蓋過很多學生曾經心心念念的夢想。

  同樣學著數理化或者史地生的一群少年由此分道揚鑣,在各自的路上,走向了不同的終點。

  畫下對勾的時候,也許我們還不知道,這是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劃定的第一個圈圈。如果沒能鼓足勇氣走出去,有很大概率一輩子在這個圈圈裡。

  四年之後,二十齣頭,一部分走出校園,盡量選擇「專業對口」的工作。另一部分,稀里糊塗地繼續三到五年甚至更長的本專業或者相關專業學習。畢業之後更難捨得原來的專業積累。「專業對口」顯得更重要。

  轉專業、跨專業或者到新的領域工作,是一件有風險又需要底氣的事。畢竟,從走進大學校園開始,方向已經確定。大部分人一直走在一條幾乎沒有分岔口的路上,把大學四年過成了一紙對勾。

  於是用一輩子為十七歲那個選擇負責,即使知道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使明白自己不適合,即使每天喊著不喜歡。

  十七歲那年,我們選擇專業時,年紀尚輕,認知尚淺,隨著以後對於自我認知的深入,以及對各領域信息的全面了解,想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會發生改變。

  夢想沒有三六九等之分,工作沒有尊卑之別,適合自己的,才能稱得上最好。如果眼前的工作或者生活不是想要的,想辦法及時止損,越早越好。

  高中的一個同桌,學了四年的機械自動化,考上了建築學的研究生,現在是一名建築師;大學同學放棄八年的建築專業學習轉向金融;一個閨蜜本科學的機械工程,研究生到信息自動化,博士轉到航空領域,走了一條「曲線」,只要能抵達,就不枉一路辛苦。

  換專業或跨界發展,雖然不是拍腦子想想就可以跨過去的,若早早準備做好儲備還是能順利實現的。

  如果發現是在一條不想走下去的路上苦苦掙扎,那就早早改變方向,讓今後的每一步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添磚加瓦。

  十七歲那一年的選擇,並不需要用一輩子來負責。■

  作者簡介:沐沐,建築師,非典型工科女,新浪微博@MU事務所,新書《你必須有一個不可動搖的第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