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由蘇聯一手推動卻被蘇聯一再背棄的抗美援朝戰爭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0 0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派兵抗美援朝,與蘇聯在背後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但是在朝鮮戰爭前後,毛澤東與斯大林有共同的觀點,也有巨大的分歧。

  那麼,對於北朝鮮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為何建議暫緩?在中國不知情的情況下,北朝鮮發動戰爭並陷於被動,中國為何還是表示願意幫助北朝鮮?蘇聯為何不願意直接參戰,而是把中國推到了台前?面對蘇聯一再食言,無奈的毛澤東為何還是做出派兵入朝的決斷?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由蘇聯一手推動卻被蘇聯一再背棄的抗美援朝戰爭(上)。

  

  

  

  

  1945年8月,在對日本侵略軍進行最後打擊時,蘇聯軍隊全殲在北朝鮮的日軍,解放了北朝鮮。幾乎與此同時,美國軍隊殲滅了南朝鮮的日軍,佔領了朝鮮南部。蘇、美軍隊基本上是以「三八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北方和南方。不久,前蘇聯和中國幫助原在中國東北參加抗日戰爭的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建立了勞動黨領導下的政府;美軍則在南朝鮮建立了以李承晚為首的南朝鮮政府。李承晚政權主張反共,一心想消滅北朝鮮的金日成政權。這樣一來,南、北朝鮮分別建立了兩個政權,形成了對立的局面。 1948年末,前蘇聯軍隊撤出北朝鮮,美國軍隊也決定於第二年5月撤出南朝鮮。但美軍利用蘇軍撤走之後的將近半年時間加緊武裝南朝鮮軍隊,給北方以威脅。金日成隨即分別向斯大林和毛澤東通報了情況,他向蘇聯提出,希望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請蘇聯提供武器援助。同時,他也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在兵員上提供支持的請求。   接到通報后,斯大林和毛澤東二人都認為,支持並加強北朝鮮人民軍隊力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支持方式上,二人卻有不同考慮:斯大林擔心給美國人以口實,所以不同意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但他批准由蘇聯遠東軍向朝鮮提供軍事援助。

  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鮮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期間,與斯大林討論了北朝鮮的安全問題。斯大林對全球戰略格局深思熟慮后滿懷信心地告訴金日成:沒有必要害怕南朝鮮人,並且表示蘇聯一定會幫助加強北朝鮮的軍隊力量。

  此時,北朝鮮只有3個步兵師,武器裝備還十分欠缺,而南朝鮮則有6個全部由美械裝備的師。斯大林思考後建議金日成找毛澤東,與毛澤東協商,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官兵編入朝鮮人民軍部隊。於是,金日成兩邊求援:一邊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蘇聯方面於5月底之前幫助朝鮮人民軍實現機械化,於9月底以前轉讓航空技術;一邊向剛剛打過長江的中國共產黨請求在兵員上提供幫助。

  

  

          1949年5月,金日成派特使秘密到北平,向毛澤東說明了北朝鮮面臨的嚴峻形勢,併當面轉交了金日成給毛澤東的求援信。金日成在信中強調了南北朝鮮難以並存,早晚有一場大戰的觀點。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的看法,認為北朝鮮與南朝鮮的衝突在所難免,這場衝突「既可能是閃電戰,也可能是持久戰。對你們來說,持久戰是不利的,因為到時候即使美國不干涉,也會唆使日本向南朝鮮提供援助」。

  毛澤東同意把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官兵編入朝鮮人民軍,並且要求中央軍委即刻辦好。幾天之內,駐防在東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個朝鮮族師,在得到了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最好的武器裝備之後,即開赴北朝鮮境內編入朝鮮人民軍。毛澤東對金日成的特使說,除了這兩個成建制的部隊外,如果需要,分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同志也可編入朝鮮人民軍中。毛澤東還說,請金日成不必擔心北朝鮮的生存問題,蘇聯和中國都站在你們一邊,一旦情況需要,中國就會派兵與你們並肩作戰。

  毛澤東分析朝鮮局勢后還建議說,朝鮮應該堅持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但近期不必採取行動,現在國際形勢不利於朝鮮統一,中國共產黨正在南方作戰,中國大陸全部解放后,才可能大規模地有效地支援北朝鮮,待中國大陸統一后,中國一定會大規模地支援朝鮮。金日成從毛澤東那裡得到如此鄭重的承諾和保證,內心踏實了許多。   斯大林與毛澤東都下決心支持北朝鮮政權,都認為南朝鮮方面的威脅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斯大林的支持不體現在與北朝鮮諦結同盟條約上,也不體現在派軍隊進入朝鮮上,而是體現在給予武器裝備支援上;毛澤東對北朝鮮的支持則是全方位的,第一步是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第二步是做出當南朝鮮甚至美國大舉入侵北朝鮮時,派軍隊入朝作戰的承諾。

  

  

  斯大林和毛澤東對朝鮮人民革命政權的支持後來都變成了現實。1949年6月,三八線上的局勢日趨緊張,南北雙方劍拔弩張。斯大林對朝鮮局勢更加關注。他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一方面金日成要堅持和平統一的宣傳,另一方面應該做好進攻的準備。斯大林讓蘇聯政府從6月起,將大批重型武器裝備運抵北朝鮮,朝鮮人民軍很快全部換上了現代化蘇式裝備。

  毛澤東也做出了反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兩個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士兵也陸續編入人民軍,朝鮮人民軍總數很快就達到9萬人,與南朝鮮軍隊對比已經佔據優勢。要知道,從中國調來的這些朝鮮族戰士,都來自於身經百戰的解放軍王牌部隊,戰鬥力極為強悍,成為朝鮮人民軍的絕對主力。在這種情況下,金日成已經有信心化被動為主動,消滅南朝鮮政權。

  1950年1月,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后,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1月底,斯大林同意金日成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在4月10日至25日蘇朝領導人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強調,對南方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干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不過金日成很自信,他認為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

  5月13日,金日成秘訪北京,通報了準備進攻南方的計劃。毛澤東感到很意外,但還是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迴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說,他本來設想等解放了台灣后,朝鮮再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但毛澤東的建議,金日成沒有接受。在他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首肯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只是奉斯大林之命走個過場而已。因此會談剛一結束,金日成就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所有問題都達成了一致意見。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和憂慮是可以想象的。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向南方進攻,朝鮮戰爭爆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朝鮮對中國封鎖了軍事情報,戰爭是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的,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才得知這一消息。儘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与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朝鮮。

  李承晚對金日成領導的人民軍的實力明顯估計不足,他沒有想到在中國和蘇聯的幫助下,朝鮮人民軍會在三四個月的時間裡迅速強大起來。所以,南北開戰後,南朝鮮軍隊就遭遇了慘敗,無奈只能向美國求援。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以防止解放軍趁機攻打台灣。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糾集由15個國家拼湊成的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緊急入朝,由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上將率領,於7月5日參加了第一場對北朝鮮的戰役。

  這時的朝鮮人民軍正處於節節勝利,很快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並先後發動了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佔領了韓國90%的地區和92%的人口,把韓、美軍壓縮到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區。8月31日,又發動了釜山戰役,先遣部隊打到了北緯35度線上,將「聯合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但是此後戰局處於膠著狀態。

  在如此迅速的取得巨大的戰果后,朝鮮人民軍統帥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犯了對敵情估計不足的錯誤。他們沒有想到,美國軍隊會從仁川登陸。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半島側翼,位於南部西海岸的仁川登陸,不久即攻克漢城。由此,美軍一舉奪回戰略主動權,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

  9月28日,金日成召集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上對目前軍事形勢進行了討論。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美國軍隊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用逐步抵抗的辦法拖住它,等南方戰局穩定下來,即可命令南進的主力部隊回師,對美軍南北夾擊,最終將美國軍隊消滅在朝鮮中部地區;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美軍仁川登陸后,軍事形勢已經對我們十分不利,北方已經完全暴露在美軍面前,南方主力又撤不回來,北朝鮮有被消滅的危險。面對兩種意見,金日成的頭腦是清醒的,他接受了后一種意見。朝鮮黨中央政治局領導人決定,由金日成出面,給蘇聯和中國最高領導人各寫一封信,向蘇聯和中國要求直接的軍事援助。

  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居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麥克阿瑟認定中國不敢出兵與美國對抗,所以美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10月1日美軍越過北緯38°線,19日佔領平壤,企圖迅速佔領整個朝鮮,並公然聲稱:「在歷史上,鴨綠江並不是中朝兩國截然劃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同時,美軍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

  

  

  

  斯大林是在10月1日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的。當時,斯大林正在高加索黑海邊阿德列爾休養所療養。斯大林看完信后,陷入了深思。他在別墅里來回踱著步,許久沒有停下來。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如果朝鮮人民軍失敗,北朝鮮就會落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手中,遠東的政治、軍事格局將立即改變,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利益會直接受到威脅。斯大林意識到,蘇聯是決不能讓西方佔領整個朝鮮的。但是,斯大林又不想和美國產生正面衝突;蘇聯國內正在進行大規模建設,如果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對蘇聯是十分不利的。怎麼辦?

  斯大林想到了中國。他知道,中國剛剛結束內戰,正處在經濟恢復時期,十分困難。但他也考慮到了中國在東北的利益:如果美國佔領了北朝鮮,將直接威脅中國東北地區,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將不能順利進行建設,中國的軍事力量也會被牽制住;而且,美國在進兵朝鮮的同時,也派艦隊佔領了台灣海峽,這使中國不能順利實現解放台灣的軍事計劃。因此,斯大林認識到,朝鮮戰事與中國的利益密切相關。想到此,一個構想在斯大林腦海中形成,這就是:把中國推到前台,由中國出兵進入朝鮮,直接支援朝鮮抗擊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而蘇聯方面只要給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提供較先進的武器彈藥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既避免了蘇軍與美軍直接對決,讓自己不受任何損失,又達到了政治目的。

  打定主意后,斯大林坐下來,提筆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了一封信,斯大林在這封信中,非常客氣地用商量的口氣,向毛澤東提出了由中國直接出兵朝鮮的要求。他說:朝鮮的情況已變得極為糟糕,朝鮮的第一和第二軍團已被敵軍分割包圍,在漢城地區又沒有阻擊敵人的部隊,通往「三八線」的道路可以說是敞開著的。因此,「我考慮,根據上述形勢,中國同志是否有可能出兵援助朝鮮同志,哪怕只有五六個師也好,以便朝鮮同志能夠在你們軍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建預備隊。中國師可以以志願者的名義出師,當然,仍然是接受中國指揮員的調遣」。斯大林在信中還表明:他寫的這封信,並沒有事先和朝鮮同志通氣,完全是為了徵求中國同志意見,最後要按中國同志的意見來定,絲毫沒有強加於人的意思,因此,他特地在電報的結尾處寫道:「關於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知這一消息時,無疑會感到高興。」斯大林寫罷,用加急件發到蘇聯駐中國大使館,由大使館翻譯成中文,轉給中共中央。

  

    斯大林的電報是經過蘇聯大使羅申送到毛澤東手中的,當時已經是10月1日的中午了。這時,金日成的特使朴一禹正好帶著金日成和朴憲永的求援信到了中南海。毛澤東幾乎是同時收到朝鮮和蘇聯兩國首腦的來信的。毛澤東反覆閱讀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來信后,又把朝鮮特使朴一禹請到住處,聽取了他對朝鮮戰況的介紹。之後,毛澤東讓秘書緊急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請到他的住處。劉、周、朱來到后,毛澤東把蘇聯和朝鮮兩國首腦的來信給他們看,又向他們介紹了朝鮮戰局。四個人討論起來。

  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都對朝鮮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他們的意見是對出兵朝鮮有很大顧慮,認為出兵對中國不利,因此,會上沒有就是否出兵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於是,毛澤東決定,第二天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邀請在京高級軍事領導人參加,再行討論。

  在10月2日下午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主張出兵朝鮮,並且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緊急,鑒於林彪患病,他提議由彭德懷挂帥。當然,這還要徵求更多人的意見,特別是彭德懷本人的意見。但是,會議上的多數人不同意立即派兵進入朝鮮。大家對國內和國際局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擺出了許多理由。毛澤東認為,這些意見都很有道理,考慮到斯大林還在等迴音,他決定也用商量的口氣和斯大林探討一下這件大事。10月2日夜裡,毛澤東約見了蘇聯大使羅申,口述了一封致斯大林的電報。   

  

  

  

  斯大林接到毛澤東的複電后,從蘇聯乃至社會主義陣營利益考慮,仍然希望中國出兵。10月5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再度討論了朝鮮問題。蘇聯人的看法是:必須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最好是由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當天,斯大林給毛澤東發去了一封電報。斯大林在電報中分析了消極對待美國侵略朝鮮的結果:美國會步步緊逼中國;會把台灣作為它的一個基地。斯大林說:如果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話,那就讓它現在來吧,而不是拖到幾年之後,因為到那時,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軍國主義將會復活,美國和日本將會在亞洲大陸上得到朝鮮這樣一個現成的基地。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0 04:42 | 只看該作者
  斯大林力主中國出兵,但自己總不能袖手旁觀。於是他決定,由蘇聯供給中國志願軍現代化武器裝備,同時派空軍給予中國志願軍空中支援。在此前,斯大林考慮這個問題時,就兩次請羅申轉告周恩來:我們認為,在敵人越過「三八線」時,在中朝邊境集中9個師的中國志願軍以便入朝作戰是正確的。我們將儘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如果你們已作出派9個師赴朝作戰的決定,我們準備派去一個噴氣式殲擊機師——124架飛機,用於掩護這些部隊。我們考慮,用兩三個月時間教會中國的飛行員,而一旦中國的飛行人員掌握了這些飛機,這個飛行師及已經在上海擔任防空任務的另外一個飛行師的所有裝備,都可以移交給中國方面。為了讓中國出兵,蘇聯先畫了一張大餅。

  此時,毛澤東已經下決心出兵朝鮮,不僅為了中國的安全,也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安全。他向斯大林、金日成,以及在中央內部都堅定地表示:美軍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至此,斯大林和毛澤東在出兵朝鮮問題上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見,他們顯然都考慮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考慮到了遠東地區的局勢,並沒有把朝鮮問題看作是孤立的一國問題。

  同時,毛澤東還在考慮如果出兵用什麼方式的問題。他認為,中國如果出兵,以志願軍方式為好。這樣做,中國不是以正規軍出兵,就可以避免與美國發生國家間的正面衝突。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想法再次取得一致。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而在此之前,斯大林承諾蘇聯將派空軍掩護中國入朝參戰部隊。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這一點,是毛澤東和與會同志能夠決定派兵入朝參戰的重要前提之一。

  

  

  

    儘管毛澤東和斯大林都下決心支援朝鮮抗擊美國,但他們都考慮到:如果通過警告美國,使美國知道利害關係,不越過「三八線」,從而不打這場戰爭,是最好的結果。從這一點出發,他們決定,先通過中國政府,對美國進行警告。按此方針,中國政府發表聲明,並且通過印度政府給白宮傳話,向美國發出了警告。   但是,美國政府顯然低估了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決心。10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不久,麥克阿瑟發出了向平壤進攻的命令。接著,大批美軍越過了「三八線」,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徹底破滅。周恩來後來回憶這段歷史時說:「當時,我們發表政府聲明,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進逼鴨綠江,否則,中國決不能置之不理。美國不聽。這時,我們再次警告。除這兩次公開警告,我們還正式通過印度向美國提出過。當時,印度相信我們的警告,勸美國要謹慎。美國不聽,一直進逼鴨綠江,逼我們到牆角,我們才進行抗美援朝。」彭德懷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也說:「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底線被美國方面打破了,毛澤東和斯大林原來就商定的出兵朝鮮問題就提上了議事日程。10月8日,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此令一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梯隊9個師即兵發朝鮮,彭德懷也來到東北前線指揮志願軍入朝。   就在毛澤東10月8日發布組成志願軍的當天,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的意見,周恩來與林彪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準備就蘇聯給志願軍空中支援問題與斯大林緊急磋商。周恩來一行於10日抵達莫斯科后,第二天在布爾加寧的陪同下,到了黑海海濱的克里米亞休養地。斯大林正在那裡休養,幾乎全體蘇聯政治局成員都等候在那裡。雙方很快開始了會談。周恩來對斯大林說,只要蘇聯同意出動空軍掩護,中國就可以出兵援朝。

  那麼,斯大林會做出怎樣的表態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時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竟有所動搖,他表示:蘇聯將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和裝備,但不能直接出動空軍支援,以免飛機被擊落而造成國際影響。儘管周恩來做出很大的努力,勸說蘇聯出動空軍支援中國志願軍,但斯大林始終沒有答應。這下,將中國置於相當尷尬的境地。出兵,志願軍將徹底暴露在美軍飛機的瘋狂轟炸下;不出兵,不僅背棄了朝鮮同志,也將使中國東北面臨美軍的直接威脅。

  11日,在周恩來的一再要求下,斯大林致電毛澤東說: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提出的飛機、坦克、大炮等項裝備需求,但是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才能出動空軍。

  毛澤東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后,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因為這畢竟關係到志願軍入朝後的生死安危問題。如果志願軍被打敗,新中國的安全就岌岌可危,他不能不慎重對待。

  12日,毛澤東致電已赴東北前線的彭德懷、高崗等人:十三兵團各部仍在原地進行訓練,暫不出動,彭、高二人來京一談。13日,彭德懷、高崗趕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表示:即使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援我們,美國軍隊如果越過「三八線」,我們仍然應該出兵援朝。大家同意毛澤東的這個意見。討論中,大家仍然相信,蘇聯會在兩個月後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

  當天,毛澤東把這個決定電告周恩來:「與高崗、彭德懷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志願空軍就可以到達。」「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3日,蘇聯大使羅申在給斯大林的電報中通報了這一情況:毛澤東已經決定志願軍第一梯隊去朝鮮,儘管裝備很差,但仍能夠與李承晚的軍隊展開一搏……為減少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後的損失,毛澤東要求蘇聯給予志願軍以空軍支援和以貸款方式提供武器裝備。同一天,斯大林又收到了毛澤東給他的電報說,中共中央重新討論了局勢,決定儘管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足,但還是要向朝鮮同志提供軍事援助。14日,斯大林又得到了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的正式通報。此時,看到中國的誠意后,蘇方已經有意出動空軍掩護中國志願軍。   但是,蘇聯又一次食言了。

  

  

  

  面對斯大林「兩個月後空中支援中國志願軍」的承諾,蘇聯高層仍有很多人反對,認為那就等於蘇聯也派了志願空軍入朝作戰,等於蘇聯和美國直接開戰,進而引發世界大戰。本來就猶疑不定的斯大林再次動搖了。果然,在周恩來就此問題通過莫洛托夫轉達斯大林時,他不僅再次動搖,而且又後退了一步。斯大林說,蘇聯將只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作戰。

  我們的「蘇聯同志」再次背棄了之前的承諾,挑動中國參戰的始作俑者,此時卻徹底龜縮到了後面,將戰爭的危險和損失全部推到了中國人一邊。周恩來立即將此情況電告毛澤東。得知這一新情況后,毛澤東於17日再次緊急召彭德懷、高崗到北京商議。毛澤東還是那個意見:蘇聯就是不出動空軍支援我們,我們也要派兵入朝作戰。當天,毛澤東將此決定電告在莫斯科的周恩來。周恩來即要求與斯大林緊急約見,告訴他中共中央的此項決定。  關於蘇聯是否派空軍掩護中國參戰部隊的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在20年後的一次談話中有過共同的回憶。毛澤東說:「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幹。」周恩來說:「開始的時候,莫洛托夫贊成了,以後斯大林又給他打電話說,不能用空軍掩護,空軍只能到鴨綠江邊。」毛澤東說:「最後才決定,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都要去。」

  雖然蘇聯方面沒有及時為志願軍提供空軍掩護,但還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給了中國不少幫助。1950年11月,斯大林派出13個航空兵師進入中國,擔任空防任務。1951年1月,隨著戰線向南推進,斯大林又同意用2個航空兵師為志願軍掩護清川江以北100多公里的交通線。在這以前,斯大林還決定讓志願軍以半價或者折價的形式大量賒購蘇聯的武器裝備,賒購的貸款年利為1%。到朝鮮戰爭結束,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有20個師的裝備是斯大林親自作出特別決定,無償贈送給中國的。不過,其中很多裝備都是二戰期間的破銅爛鐵。

  1950年中蘇進行購買戰鬥機的談判時,蘇方代表只同意向中方提供性能落後於美國F84型戰鬥機的米格9型戰鬥機。也許是看到中國為社會主義陣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斯大林心中過意不去,也許是其他什麼原因,在知道這件事後,他親自進行干預,嚴肅批評了蘇方談判人員,指示向志願軍無償提供372架性能優於美國F84型戰鬥機的米格15型戰鬥機。不久,斯大林又一次親自作出特別決定:蘇聯為中國空軍更換性能更好的米格15比斯型戰鬥機。

  

  

  

  中國出動志願軍入朝作戰,給美軍以沉重打擊。美國高層認識到,自己已經深陷戰爭泥潭。朝鮮戰爭打響后,蘇聯並沒有向遠東調動重兵,中國也只是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出部分兵力赴朝作戰,中國在大陸的總體軍事力量不僅沒受到牽制,而且還在增加。所以中國和蘇聯都居於手握實力、引而未發的主動地位。看清這一點后,美國高層一致認為,打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說並不划算。再打下去,美國將損失慘重。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經過研究后認定:「朝鮮戰爭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杜魯門也認為,即使聯合國軍打到鴨綠江邊,戰爭也不能結束。再打下去,美國將付出無止境的更大損失,而且蘇聯沒有直接在亞洲用兵,其重要兵力仍然在歐洲,美國如果深陷朝鮮戰爭,歐洲將有被蘇聯奪走的後顧之憂。基於此種考慮,美國高層有了結束這場戰爭,從朝鮮脫身的打算。結束這場戰爭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通過戰場取勝,結束戰爭;一個是通過談判來結束戰爭。第一個途徑顯然是不行了。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尋求談判。   然而,美國想尋求和談卻並不容易。當時中美兩國沒有外交關係,也就沒有正常的溝通渠道。美國和朝鮮方面就更無法溝通了。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想到了與蘇聯方面溝通,通過蘇聯做中國和朝鮮的工作。美國政府通過非官方渠道,找到了蘇聯駐聯合國大使雅可夫·馬立克,說明了美國方面的意圖。斯大林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作出準確判斷:美國在朝鮮打不下去了,想從朝鮮戰場脫身。他考慮了整個國際局勢和遠東局勢后認為:中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已經在「三八線」鞏固了陣地,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想將美國軍隊全部趕出朝鮮半島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此,以「三八線」為界停戰,結束朝鮮戰爭是最好的選擇。他指示蘇聯有關部門將情況通報給中朝兩國。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晤,他們商討了可能到來的停戰談判問題。他們一致認為,談判可以,但美國必須停火,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這個意見與斯大林不謀而合。斯大林也完全贊成毛澤東與金日成的意見,但他仍然主張:蘇聯政府應該繼續採取超然姿態,只以中間傳話人形式出現。讓美國和中國、朝鮮直接談,這樣做,中、朝、蘇三國都將處於有利地位。

  6月5日,蘇聯方面對美國政府表示:希望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但由於蘇聯沒有直接捲入戰爭──因此任何解決途徑都必須通過中國人和朝鮮人。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發表演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朝鮮的武裝衝突問題是能夠解決的。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各方有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意願。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這段話實際上是蘇聯政府的正式表態。6月25日,中國也表態了,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社論《朝鮮戰爭的一年》中有這樣的文字:「毫無疑問,作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個步驟,馬立克的提議是公平而又合理的。」   美國人終於看到了通過談判使自己從朝鮮脫身的希望。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經廣播電台向中朝軍司令部發出希望舉行停戰談判的信息。此後,朝鮮停戰談判幾經周折,談談打打,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

  

  《黨史縱橫》霞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07
3
總裁判 發表於 2016-9-13 23: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總裁判 於 2016-9-13 23:49 編輯

標題是對的,但是文章在某些方面,因為是中國的公開出版物,還是免不了誤導。
只說一點,按文章內容:「1951年6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晤,他們商討了可能到來的停戰談判問題--------最終於1953年7月27日日在朝鮮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
最初,1951年5月,是美國根據中國難以繼續投入戰事的弱點,且美國自己也不想打下去,便提出來和談,於是金日成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晤。毛的態度是停,金不同意,斯大林表面意見是你們自己看著辦,實際上早就暗中指示中國停所作作為戰,斯大林完全知道中朝打不贏這個仗,而且由於蘇聯幕後搗鬼,從而感到國際社會的壓力,對蘇聯的發展極為不利  。後來金也沒辦法,於是中朝按照美國人的提議談判。三方都同意回到二戰後訂下的三八分界線。既然如此,那麼為啥停停打打,打不象打,停不象停,這兩年多大家都在做什麼?文章沒說,這最關鍵的一點,是戰俘問題。中國堅持要求全部遣返志願軍2萬多戰俘。戰俘問題是朝鮮戰爭整個過程的重大組成部分,本來早在1951年下半年,戰爭可徹底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1953年7月27日都簽不下來,儘管打不象打,停不象停,而是因為斯大林1953年3月5日死了,中朝都沒有靠山了,尤其是中國,放棄了兩年來不肯簽字的單方面要求,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
說真話,毛主席萬歲是假,毛澤東萬碎是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