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漢字還是恢復漢字的使用成了韓國的一大文化問題。韓文專用派和韓漢混用派的第一個爭論在於,漢字是韓國國文的一部分還是僅作為外國語?
韓聯社21日報道稱,韓國國民之黨國會議員鄭仁華當天表示,已發起提議,要求國會通過《家族關係登記相關法律》修正案,核心內容是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與韓文姓名一起登記。
《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2015年11月在首爾發布
根據韓國現行法律,父母給孩子起名時可以使用韓文或常用漢字,但韓國大法院此前裁決,禁止名字中漢字和韓文混用。因此,韓國各地方的登記機關目前不接受「韓漢混用」的名字申請。
韓國辭彙分為漢字詞和固有詞,其中漢字詞佔70%以上。韓國人傳統上都以漢字詞作為姓名,但韓國在一段時間內取消漢字教育,不少家長搞不清漢字詞和固有詞的分別,給孩子起名使用固有詞。以韓國著名藝人張娜拉為例,其名字「娜拉」就是固有詞,本意是「國家」的意思,但翻譯成中文「張國家」很怪異,因此採取音譯「張娜拉」。
加拿大籍英語教師艾倫在韓國已經生活了三年。但是不論她如何努力學習韓語,水平總是無法提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韓語當中70%都是漢字詞。據韓國紐西斯通訊報道,不僅是外國人,對很多韓國人來說,由於漢字詞的存在,他們學習韓語也變得比較困難。
艾倫說:「口語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但是閱讀書籍或報紙時候感覺很痛苦,不認識的單詞太多了」,「向韓國朋友求教時,他們也不知道的情況非常多」。
韓國KBS電視台稱,在上世紀60年代,韓國小學教科書是韓文和漢字同時標註,但上世紀70年代(朴正熙時期),韓國政府強行推動「韓文專用」,此後韓國學術界和教育界關於韓國應該「韓文專用」還是「韓漢混用」的爭議持續不斷。
韓國國文政策正常化促進會事務局長朴相守(音)表示,「如果想準確的使用韓語,漢字使用是必要的」,「特別是專用辭彙中90%是漢字詞,如果不了解這些,就無法正確理解概念語或交流詞語了」。
現在,不少韓國父母都在教授孩子漢字,孩子正在讀初中的柳姬正說:「懂漢字后,孩子對語句的理解力提高了,對文章整體脈絡更有把握。」
韓國《東亞日報》稱,韓國語言文化正常化促進委員會此前召開記者會,敦促韓國中小學教科書應該「韓漢混用」。與會的教育專家表示,只教授韓文正在導致韓國國民語言能力下降,讓韓國的語言文化衰退,韓國政府應該制定「小學教科書中重複標識漢字」的方案。
前教育部官員劉學英說,目前韓國中學生中有40%不能用漢字正確寫出名字,90%不能用漢字正確寫出父母的名字,在二三十年前,大學生用漢字寫論文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由於韓國國內呼籲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日趨強烈,韓國教育部此前制定在小學教科書中使用四五百個漢字的「韓漢混用」政策,但此舉遭到不少主張「韓文專用」的人的抵制,政府2016年年底將做出最終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