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年將徵收房地產稅?被闢謠信息為何攪得人心惶惶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7-10 22:08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騰訊網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又被之前吵得沸沸騰騰的「房地產稅」擾動了。起因則為7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郝如玉在第十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 期論壇」論上對房地產稅的一句回答,「大家最關心的房地產稅,仍然在起草過程中,這兩個稅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裡面提出來的『加快房地產稅的立法步伐和 促進環保稅的費改稅』,今年房地產稅在繼續起草。」

隨後「房地產稅法最快明年通過」「房地產稅要立法了!」「百萬房產或每年5000元」等字眼的文章,開始被各大媒體相繼爆出。但今天,不少媒體又發表多篇文章,對這一說法進行了闢謠。然而,就是這樣一句沒有太多乾貨的「舊」話,依舊造成了輿論場的較大震動。

關於房產稅和房地產稅之間的關係,以及是否會存在重複交錢的現象,已有媒體對此作了相關解釋:

房產稅 ,是以房屋為徵稅對象,按房屋的計稅余值或租金收入為計稅依據,向產權所有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

房地產稅 ,則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即一切與房地產經濟運動過程有直接關係的稅都屬於房地產稅。包括房地產業營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房地產稅、印花稅等等。

綜合以上兩段可以看出,房地產稅已包括房產稅,所以未來即使要交房地產稅,兩者並不存在重複交的情況。

房地產稅之爭:收還是不收?

2011年,上海和重慶成為房地產稅徵收的試點城市,五年過去了,房地產稅對於這兩個城市的房地產及居民生活有何影響?公眾號「邦地產」發表的《房地產稅近期開徵沒戲!原因:稅收還不夠稅務局發工資!》一文,就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這一問題:

如果是為了抑制房價,上海和重慶從2011年開始試點徵收,上海房價至少漲了55%,重慶房價更是幾年來一直向上發展。顯然徵稅想抑制房價快漲,效果並不理想。

如果是為了抑制市場投機行為,上海及重慶試點房產稅的前3個月,兩市住宅成交量分別下降46%和26%,比同類城市降幅高10至20個百分點,但到了第二年,兩地成交量均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第三年,效果忽略不計了。如果抑制投機有用,上海還用限購?

如果是為了增加地方政府穩定稅收,重慶試徵稅的金額年均為1億元左右。以2011年為例,房產稅占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僅為0.03%;與重慶相 比,上海雖然在絕對值上要多,但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同樣很小。2014年上海市預計徵收房產稅27.6億元,只有土地出讓收入的1.7%。

文章所提到的這三點,似乎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不少百姓的心聲。而關於房地產稅徵收的討論,其實早在2010年就成了各大媒體報道的「紅人」。

南方周末也曾在2010年6月10日發表名為《徵收房產稅:為什麼,憑什麼》一文,文章當時提出幾點疑問「房價上漲,其實增值的是地價,而我國 商品房所佔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房主只具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也就是房子蓋在租來的土地上。去掉土地產權,所謂的「房產」還能剩下什麼?對於剝除土地產權 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房產」,徵稅理由何在?」房價上漲,其實增值的是地價,而我國商品房所佔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房主只具有70年的土地使用權,也就是 房子蓋在租來的土地上。去掉土地產權,所謂的「房產」還能剩下什麼?對於剝除土地產權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房產」,徵稅理由何在?

文章也刊登出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房地產稅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稅基不合理;稅費設置繁雜、徵稅範圍過廣;稅種設置 「輕保有重流轉」;計稅依據不合理、稅率不合理;重複納稅現象嚴重。

當然,有輿論也明確支持房產稅徵收。《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馬光遠:房產稅2017年徵收?如何影響房價?》一文,則談道「從稅收改革的視 角而言,通過對房地產領域現存的各種稅費的規範和調整,在總體稅負不改變的情況下增加多套住房持有環節的稅收,減少或者取消交易環節的一些不合理的稅費, 通過設置合理的房地產稅收體系給房市以明確的制度預期,以保房價穩定,並使房產稅成為地方的主要稅源,這個大方向沒有任何問題。」無論如何,媒體報道 的種種憂慮,也從一定角度反映了輿論場上的種種困惑。征不征、怎麼征、向誰征、征多少……「尤抱琵琶半遮面」的房產稅,給人們留下了太多談論空間。

房地產稅,網友在擔心什麼?

而目前,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房地產稅的立法步伐,就可看出,繳納房地產稅已是一件計劃之內的事情。但計劃已定,疑慮未消,如今無論真假消息一出,輿論場上自然會延續之前的討論。那麼網民對房產稅的討論,或者說擔心,都有哪些?

中青輿情監測室對本次輿論場上的網友評論,抽樣分析了1000條發現,超四成網友依舊對徵稅緣由抱以困惑態度。

網友@新年大吉利:買賣房屋的時候不是已經交過稅了嗎?房子不是商品嗎,商品買回來后使用還要交使用稅,憑什麼?這究竟是買房子還是租房子啊?買了就是我的,擁有房子的所有權,憑什麼我的物品還要納稅吖?

另有近兩成網友認為,我國公民手中的房產最長只有70年產權,拿國外徵收房地產稅的國家與我國做對比和解釋,不夠妥當。

除此以外,有關房地產稅所免征的面積、徵收百分比、徵收上來的房地產稅未來將用於何處,將由誰來監管也成為了網民主要的討論話題。

網友@狐狐:根據市場價還是買房時的價格徵收?如何保證公平正義?

網友@山西好漢:房產稅開徵一定要慎重,合理。不能大魚小魚一鍋端。先應以豪宅、多套為起征點徵稅為好,逐步漸進,普通老百姓的一兩套房不應在徵稅範圍。

網友@眼鏡:可不可以換個方式來體現公平呢,比如開發商要建設10棟商業樓,必須有2棟是廉租樓,每月只收管理費、衛生費啥的,而且承租人只能在本小區內租賃5年廉租房,隨後必須搬出去,當然那2棟樓的成本算在地價里,省的廉租房都在城市外環的外環。

輿情分析

中青輿情分析師認為,「房地產稅」之所以波瀾不斷,稍有風吹草動就引發話題討論,首先,是因為房產對於我國公民而言,是最佔比最大的財產,從絕 大多數靠房養老的老年人,再到適婚年齡層將要買房的青年群體,乃至目前社會的主要中流砥柱的中青年,房子,始終是大家最為關心和保護的財產。因此,想要在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要財富上「動刀子」,想必沒幾個人會視而不見。這也就是為什麼輿論場,會因為某位工作人員一句沒有太多乾貨的「舊」話,而造成了較 大震動的主要原因——「房地產稅」是關乎「居者有其屋」的民生大計。

再者,持續過熱的高房價,綁架了經濟,也擠佔了實體經濟發展的的空間。「房地產稅」是否能改變這一現狀,關乎中國經濟與房地產業能否健康發展。 於是,在普通網民之外,專業分析人士與媒體的關注點,始終未離開「房地產稅」。輿論「供給端」持續「產出」,也是此話題高燒不退的另一原因。

此外,對於一個早已確定在起草過程中,但又始終處於討論階段的重要話題,官方始終沒有對此進行詳細說明及進度彙報。縱觀十年來「房地產稅」的討 論,老百姓討論焦點由「房地產稅」征不征,變為了「房地產稅」怎麼征,向誰征,征多少?中青輿情分析師認為,起決定作用的,便是中央的明確表態。

而現在,細則不明,最終發布的結果是否能夠讓大多數人感受到公平?老百姓最為在意的點,卻不得而知。信息饑渴創造了「舊聞」,傳言,甚至謠言的生長空間,這也是輿論處於混亂與困惑狀態的主要因素。

有擔憂,必然也有期待。由「房地產稅」引申而出的對房屋產權的討論,也成為本次輿論場上的重要聲音,不少網民期待徵收「房地產稅」的同時明確產權。未來我國的房屋產權將會變為永久性的,還是繼續執行70年、50年等暫時性規定,這些也都是網民關心的話題。

少量網友也擔心徵收房地產稅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房地產泡沫被刺破,中國經濟是否會因此造成硬著陸,而對於早些年大量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外資企業來說,是否會影響他們集中拋售原在中國的房產,從而造成資金外逃或通貨膨脹等。

還有個別網民認為,輿論場上的討論沒有價值,「政府不會考慮你的意見」。中青輿情分析師則認為,輿論場上由「房地產稅」話題而衍生出的諸多問題、思考和焦慮並不是毫無意義。輿情即民情,「房地產稅」細則草案為何遲遲難以出台,正是因為眾口難調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