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中國碼農在矽谷過的怎麼樣?
[列印本頁]
作者:
天地一笑
時間:
2016-6-7 05:25
標題:
中國碼農在矽谷過的怎麼樣?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矽谷(Silicon Valley)是加州聖塔克拉拉谷的別稱,一般意義上包括聖塔克啦啦縣和東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市。這裡有這無數的高科技公司,有的公司品牌名甚至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辭彙;這裡還有著一群
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華人,人們口中俗稱的矽谷的中國碼農
。
不在故土的人,都會留戀故土的味道。來自印度的阿三哥們固執地吃著咖喱,以至於呼吸中都帶著濃郁的咖喱味道;而來自中國的華人碼農們,也會抽時間在華人超市和小餐館子里流連忘返。據網路熱門話題追蹤平台「牆外樓」報道,在矽谷的主要城市中,都會有一個大華超市(99 Ranch Market)。
這是一家連鎖中國超市,超市周邊通常會簇擁著一圈中餐館。如果你看到紅色的99 Ranch標誌,就意味著來到了華人主要聚集地。走進矽谷的大華超市和周邊餐館,如果看到穿T恤、戴眼鏡的中國年輕人,那十有八九就是各大科技公司的程序員和工程師。他們也代表著這個全球創新聖地矽谷的中國力量。
在矽谷的華人碼農們,都有一種怎麼的生活,又有一種怎樣的故事呢?
碼農學歷
關於碼農的學歷背景,江湖上一般有兩種傳說。
傳說之一,
碼農是學霸,學歷高
。此處是崇拜情緒。
「牆外樓」說,能夠來到矽谷的中國碼農,幾乎都是最為精英的計算機人才。他們的人生經歷也大同小異:在中國的一流大學畢業之後,來到美國各大名校就讀碩士或者博士,畢業來到矽谷的科技公司工作,從此就留在了這裡。
談到國內的大學,他們可能來自清華、北大、復旦、浙大、武大、北郵等知名院校;談到美國的大學,他們可能畢業於斯坦福、伯克利、卡內基·梅隆、南加州大學等一流學府。這些畢業於中國頂級高校的計算機精英們,和全球的科技精英一樣,都集聚到矽谷的科技公司,為科技創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傳說之二,
碼農入門要求低,無需學霸
。此處是鄙夷情緒。
天涯論壇網友「eatApple211」曾發貼說,入門的要求很低,隨便一個人,讀個CS(Computer Science)的碩士,出來就是10w美元起薪,周圍有無數的大媽們,F2陪讀出來,辛苦個兩年讀個學位,然後就徹底解放賺工資了。因為入門要求低,薪水又相對高,所以在mitbbs上始終處於被鬥爭的地位,無數生物博士后們以鄙視的神態說寫程序就和搬磚頭一樣,無非是copy加paste,把一塊磚搬到另一邊,沒有技術含量。
公司分層
一部《歡樂頌》引得眾人大談特談中國的社會階層,在矽谷,科技公司自然也是分為三六九等的。據天涯論壇網友「eatApple211」透露,矽谷的公司可以分為四等。
第一個檔次的代表公司有
臉書
(Facebook),
領英
(Linkedin)和
谷歌
(Google)。最近又加上了風頭正勁的
優步
(Uber)和
Airbnb
。 這個檔次的公司特點是基本工資高,福利待遇好,還給不少的股票。
第二檔次的是
蘋果
(Apple),
亞馬遜
(Amazon),
推特
(Twitter)等,和第一檔次的公司比起來,薪水會少個1-2萬的樣子,福利沒有第一檔次好,比如不管飯或者只管一頓,休假少點,工作更累點,醫療保險差點,不過這些公司技術還是非常強的,總體收入也高。
第三檔次的是
微軟
(Microsoft),
甲骨文
(Oracle),
雅虎
(Yahoo)這樣的公司,風頭正勁的時候過去了,但因為曾經頭牌的名號,在簡歷中還是可以掙到不少分數的。這些公司工資一般,福利一般,工作強度一半,公司技術一般。
最末檔的就是剩下的公司了,基本特徵是說出來沒有人聽說過,而且工資待遇啥的也不出彩,不過這些公司才是灣區幾千家IT公司的主流,都在努力的生存奮鬥,希望能有一天一鳴驚人。
精英前輩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矽谷就出現華人計算機精英的身影,其中不乏諸多在矽谷留下烙印的傑出老前輩。
他們有的在「巨人的肩膀」——現有的科技巨頭公司工作,他們當中的最傑出代表莫過於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先後效力於IBM、雅虎和微軟的陸奇也是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中職位最高的中國大陸人。
他們有的在矽谷創業,鄧峰、謝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鄧峰
謝青
鄧峰和謝青等人創辦的網路安全公司NetScreen,在2001年美國科技低潮期成功上市,又在2004年作價40億美元被網路設備巨頭Juniper收購。這個金額目前仍然是
矽谷華人創業公司的一個紀錄
。在被Juniper收購之後,拿到巨額資金的鄧峰開始了投資人生涯,創辦了北極光風投。北極光的投資項目包括紅孩子、展訊科技、百合網、珠海炬力等公司。而謝青則早早另起爐灶,創辦了自己的網路安全設備公司飛塔(Fortinet),並在2009年成功上市。目前飛塔的市值接近40億美元。
他們有的之後回國創業,李彥宏無疑是其中最為成功的。
李彥宏
1999年,李彥宏在妻子的鼓勵下,告別了矽谷搜索公司InfoSeek的工程師職位,回國創建了百度公司。如今的百度是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搜索公司,市值高達540億美元,李彥宏也一度成為了中國首富。
印度三哥
「樓外牆」說,中國工程師與程序員在矽谷似乎出現了一個
力量斷層
。雖然每年都有中國人源源不斷湧入矽谷,但卻再也沒有中國人在矽谷重要科技公司擔任高層職位。大量的中國科技精英在科技巨頭公司似乎遇到了一個無形的天花板,始終卡在中層到高層的晉陞道路上。
而矽谷的另一個外籍員工群體——
印度三哥
,在晉陞的道路上顯得更為順風順水。伯克利大學2012年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矽谷科技公司都有一位印度裔高管和技術主管。印度裔尼科什·阿羅拉曾擔任美國谷歌高級副總裁,現年44歲的谷歌新任CEO桑達爾·皮查伊也是印度裔。
尼科什·阿羅拉
桑達爾·皮查伊
在全球科技公司中,印度人擔任領導的還有很多。伊凡·梅內塞斯(Ivan Menezes)是全球最大烈酒生產商帝亞吉歐(Diageo)的CEO。萬事達(MasterCard)公司的老總是阿傑伊·邦格阿(Ajay Banga)。百事(PepsiCo)公司是由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領導,她是最近高調躋身高層的唯一印度女性領導。
對於這種現在,
華人碼農充滿了不滿和抱怨
。
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
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
。這是華人碼農總結出來的印度三哥的特徵。一位在矽谷呆了十多年的中國程序員直接地說,印度人拉幫結派是出名的了,往好了說這是團結;他們習慣於拱出一個人擔任主管,然後會罩著團隊里的所有印度人,還會招募大量的印度同胞,
阻礙中國人的發展
;而中國人或許習慣各自為戰,缺乏印度人那樣的集團作戰。
而印度碼農自然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
僑報網曾報道,在印度獨特理科教育下行成的邏輯思維和在使用約20種共用語的國家成長生活的經驗,讓他們能夠去攀爬甚至站在世界頂級IT巨頭的頂點。
時勢造就英雄。隨著80年代末年東西方冷戰結束,全球化的號角被吹響。1990年代初,網際網路受到關注,IT革命開始萌芽。希望打破閉塞感的印度人才紛紛走出國門。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已過。當年的電工兒子、1993年前往美國的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43歲)在2015年升任了谷歌CEO。此外,比阿羅拉早1年去美國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48歲)在2014年成為了微軟CEO。
這些人才在印度獨特的理科教育下形成了邏輯思維,成長在使用約20種公用語的國家也使他們產生了對多樣性的免疫力。擁有這兩樣武器的他們同時站在世界頂級IT巨頭的頂點絕非偶然。
曾經效力谷歌的印度裔軟體程序員馬尼什阿羅拉(Maneesh Arora)對新浪科技表示,越來越多的印度裔員工在矽谷科技公司擔任要職,這或許是因為印度人更善於交際,也更有語言優勢。英特爾的印度裔公關妮莎·迪奧(Nisha Deo)則認為,在英特爾內部關係中,印度裔員工和中國裔員工沒有什麼不同。
社交圈子
華人碼農的
社交圈子很小
。
他們每天的活動就是公司與家,奔波在矽谷的幾條主要交通幹道101、280、237和880上。雖然並不需要早晚打卡上班,但每天早班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101和237這樣主要幹道的擁堵程度絲毫不亞於北京的四環路。最為擁堵的上班高峰路段莫過於101高速通往谷歌總部的出口,而在下班的時刻,從Mountain View到聖何塞機場原本20分鐘的路程甚至會賭上一個多小時。中國碼農把這樣的上下班戲稱為「Fight 101」。
如果在矽谷參加中國碼農的聚會,即便是初次見面的朋友,彼此聊上兩句,也會發現雙方可能早在Facebook和Linkedin互相關注,或者至少有數位共同好友。再聊上兩句,或許彼此會發現居然還是校友,有著大致相同的生活經歷。
聽慣了「碼農」和「碼工」,你可能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綽號叫
做「索南」
。何謂「索南」,其實就是
wsn(猥瑣男)的簡稱
,基本特徵就是穿著不講究,甚至有些土氣;高度近視,眼神有些獃滯;沒有女朋友更沒有老婆,生活上有點小氣可摳門。
當然,因為個體的差異性,這種特徵不會對應到每個碼農的身上。但是天涯論壇網友「eatApple211」特別肯定地說,這個基本是灣區很大部分程序員的寫照,或者說,是全世界大多數程序員的寫照。
相對於買房,找對象的問題則令中國程序員們更加頭疼。因為在矽谷,大部分的中國男人都會找中國女孩結婚。在科技精英匯聚的矽谷,男女中國工程師比例嚴重失調,呈現出一派「狼多肉少」的局面。更加煩惱的是,很多中國程序員的生活圈子較小,接觸的異性同胞數量也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兩顆紅豆這樣的相親網站,非誠勿擾這樣的活動在矽谷受到中國單身碼農的廣泛歡迎。
創業選擇
矽谷是創業和創新的聖地。和所有這裡的科技精英一樣,中國程序員的心裡也有著創業夢想。但相對於美國本地的人才,中國科技精英還有更為現實的問題——
簽證和綠卡
。那張薄薄的卡片,也是很多矽谷中國人的最大煩惱。什麼時候才能拿到綠卡,可以自由創業或者回國,成為他們最為渴望的現實目標。
華人碼農們的心裡為什麼涌動著創業的念頭。
「當我可以想象10年、20年後自己的樣子時,我覺得我不想要這種生活」。華人碼農李一帆曾這麼對網易說過。
「工程師眾多優秀的方面被忽視了,大家只看到和工作相關的某種技能」,對於大多數矽谷工程師而言,這項技能就是
「寫Code」
。李一帆一直很為自己流利標準的口語驕傲,但工作的時候很少需要和外國同事交流,「有時候甚至都不用說話」。
回國創業是一個共同的話題。相對於十多年前,如今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實力之差已經大幅縮小。對中國程序員來說,相對於在矽谷創業的天花板,回到中國創業更容易獲得風投支持,也更容易打開巨大的市場。更重要的是,這裡是他們原本的家園。在2010年的一份調查中,就有
近八成的矽谷中國留學生考慮回國創業
,而他們的年齡大部分在30歲到45歲之間。
在很多立志創業的中國程序員來看,
創業的機遇比綠卡更為重要
。一位Facebook的中國員工對新浪科技表示,在Facebook發展沒有太大的空間,自己一直都有回國創業的想法,但也在一直進行各種權衡。在矽谷生活很安逸,家庭也很幸福,而回國創業就要面臨各種變化。「但有好的機會,自己肯定還是想回國發展的。」
但為了未來選擇和家庭考慮,也有不少中國程序員都會等到獲得綠卡(永久居民卡),才會考慮跳槽或者創業等選擇。如果是常規的美國碩士畢業來到矽谷工作,走EB2渠道申請綠卡,按照目前的排期也需要等待4-5年。而且回國創業或許還會面臨家庭的阻力。給孩子一個較好的生活環境,也是促使他們繼續留在美國的重要考慮因素。
而另一位在蘋果工作的中國工程師則完全沒有回國的打算。「在美國已經好些年,回國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雖然我也在等待綠卡,但拿到了也沒有打算回國,我有老婆孩子,要為他們打算。未來?我希望在蘋果做到總監級別。蘋果不是谷歌,印度人在這裡沒有拉幫結派的資本。」
來源:僑報網 小編 Y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