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茶閑話 於 2016-6-3 22:07 編輯
蜀地作為南北交通要塞、東西文化匯聚之地,博採眾長,成長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之邦,孕育了無數的文化名人。而最讓人心神嚮往的莫過於絕色外貌與柔情才華並存的蜀地四大才女。有精通琴瑟、與君私奔造就「夜奔相如」佳話的卓文君;不甘樂籍身份、滿腹詩情的「掃眉才子」薛濤;容貌傾城,才華驚世的「冰肌玉骨」花蕊夫人;狀元之妻、「曲中李易安」之稱的黃娥。她們在感情面前,不卑不亢,溫柔婉轉,被世人傳為一代佳話。
卓文君:用智慧與果敢追求愛情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句詩,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它的出處,這首詩來自漢代才女卓文君之手,也紀念了她與司馬相如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
卓文君是漢代臨邛(今成都邛崍)富商卓王孫的女兒,酷愛音樂,精通樂器,姿色十分嬌美。奈何十七歲時丈夫去世,只得回娘家居住。在父親宴請賓客時,被風流倜儻,精通辭賦,善彈琴的才子司馬相如一首《鳳求凰》」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所吸引,當天晚上相約私奔到成都,成就了一段「夜奔相如」的佳話,世代流傳。 到了成都,卓文君沒有嫌棄相如家境貧寒,而是相互扶持,在臨邛當街賣酒,留下了現在世人敬仰的 「文君井」。 她的父親知道女兒當街賣酒,感到萬分羞愧,只得給了她們一部分錢財,也算是承認了這個一貧如洗的寒門女婿。她們也帶著錢財,回到成都過上了悠閑自在的生活。 事實證明,卓文君沒有看走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深得漢武帝賞識,召為中朗。 在京城仕途得意的相如也開始給平淡的生活找點刺激,有了納妾的想法。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遠在蜀地的妻子,信中內容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聰慧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愛君對自己已經」無億(意)「並且有納妾的想法,文君悲痛萬分,當即回了一首 《怨郎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道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曲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紅,偏遭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這首又被後人稱作數字詩,數代吟誦。後來,文君還附了一首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蛟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蓰蓰。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其中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更是成為千古佳句。 相如看到這兩首詩,想到妻子對自己的無悔付出和執著感到羞愧不已,當即回信「誦之嘉吟,而回予故步。當不令負丹青感白頭也。」表明自己不納妾,願白頭的決心,不久之後就回歸故都,與文君過上了舒適愜意的林泉生活。 所有的愛情都會經歷考驗,如何應對,是分是合,是去是留,都需要兩個人共同來維護。而卓文君在遇到愛情時,無所畏懼;在愛人面前不卑不亢;在考驗面前,智慧果敢,純貞激烈。可以說卓文君的愛情是一部轟轟烈烈的浪漫史。 天才少女薛濤:與才情共舞 薛濤,生於長安,後來跟隨父親做官來到蜀地,八九歲時就已經聰慧過人、姿色絕美、才氣驚人成為當時名人。德宗貞元,韋皋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就驚嘆於薛濤的才情,讓她加入樂籍。而後韋皋發現薛濤不止是擅長樂器,其它才能也非常了得,就向唐德宗請奏授予薛濤秘書省校書郎官職,但礙於舊例,沒有實行,但「女校書」的美稱卻傳開來。
薛濤雖與當時多名詩人例如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都有詩詞交流往來,但是卻對元稹有著不一樣的情愫,甚至終生難已釋懷。 在詩壇已久負盛名的薛濤與小她十一歲的元稹一見鍾情。元稹年少時期就機智過人,9歲就開始寫文章、16歲就明經第一、28歲擔任皇帝左拾遺。是中唐時期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世稱「元白」。 薛濤與元稹有著共通的才情,相見恨晚、賦詩吟詞,好不愜意。而已經38歲的薛濤,對於元稹卻有著託付終身的設想。她還作過一首詩 《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表現了她希望與擁有共通愛好的元稹,比翼雙飛,一心一意。奈何數月之後,元稹離開蜀地返回京城,從此兩人分隔兩地。此後薛濤鬱鬱寡歡,終身未嫁。 薛濤一生在職場上,不卑不亢;在情感上專一執著、至死不渝,即使沒有結果,也熱烈與絕望地毅然前往。 後人為了紀念薛濤,在望江樓公園刻有薛濤的塑像,保留薛濤井,種有薛濤身前最愛的竹林,鬱郁森森,活力無限,而又蒼翠挺拔。 花蕊夫人:才識不讓鬚眉的絕代佳人 卓文君雖然十分美貌,但是文采比起鬚眉仍然稍欠火候。唯獨卓后蜀皇妃花蕊夫人,才識不讓鬚眉,而且容貌傾國傾城。 后蜀主孟昶稱讚她的美貌 「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說她就像鮮花中最為嬌貴動人的花蕊一樣美到極致。宋代大文豪蘇軾曾描繪她「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然而花蕊夫人不僅姿色絕美,才華也了得,在貴妃時期就有作 《花蕊夫人宮詞》 殿前宮女總纖腰,初學乘騎怯又嬌。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鞚抱鞍橋。 三月櫻桃乍熟時,內人相引看紅枝。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 詞風清新自然,形象生動,不浮誇,讓人倍感親切。 花蕊夫人命途多舛,公元964年,宋太祖趙匡胤攻打蜀國,蜀軍不堪一擊,其夫孟昶主動請降,成了北宋的階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跟著孟昶一起被押送到京城。 宋太祖對於花蕊夫人也早有耳聞,見面之後,仍為其氣質打動,為了驗證她的詩才是否跟傳說的一樣,當場要她賦詩一首。花蕊夫人當即寫下這首凄婉悲壯的七言絕句。 《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謝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抒發了自己對於亡國的悲涼和無奈,以及對於蜀國的不堪一擊的揶揄嘲諷,振聾發聵,讓宋太祖當場感慨萬分,被其所折服。 沒過七日,她的夫君孟昶過世。宋太祖將花蕊夫人請進自己的後宮,花蕊夫人身不由已,低聲吟唱了一首 《採桑子》 初離蜀道心將碎, 離恨綿綿。 春日如年, 馬上時時聞杜鵑。 三千宮女皆花貌,共斗嬋娟 髻學朝天,今日誰知是讖言。 宋太祖聽聞此詩,聯想到自己當年的萬丈豪情、無所畏懼,不由深有感觸。對於花蕊夫人更加愛慕,封她為貴妃,每日與她飲酒作曲。 史書記載,花蕊夫人被趙匡胤的弟弟趙廣義在一次狩獵中射殺過世,其緣由仍未考證。 而花蕊夫人一生經歷亡國,相處了兩朝帝王,而兩代帝王都被她的詩情和美貌折服。 黃娥:一代才女的愛情悲愴 黃娥,明代女文學家,四川省遂寧市人。父親黃珂為朝廷尚書,書香氛圍濃厚,耳濡目染,自小就博古覽今、能詩會文、才情逼人。 黃娥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她的父親也已經為她挑好了最佳人選,朝廷重臣楊廷和兒子楊慎。楊慎是當朝狀元,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為人正直,不畏強權。二人婚後,才子佳人,志同道合,情意綿綿,生活好不愜意。新婚初期,黃娥一首 《庭榴》 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秋深能結實,肯於夏半爛生姿。 翻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 也深刻地展現二人婚後生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美好狀態,以及黃娥對於楊慎堅定不移的火熱情感。 然而,二人婚後第六年,生活的大災難不期而至。丈夫楊慎犯言直諫,觸怒嘉靖皇帝,被撤職罷官,下放到雲南永昌衛。
丈夫官位被貶,前途未卜,生死兩茫茫,而黃娥僅僅26歲,正是芳華正茂。黃娥本可以重新選擇另外一種人生,但是她卻沒有,仍然愛著自己落魄的丈夫,一路上仗義相陪自己在囚車中的夫君,共患難,同甘苦。 囚車過了湖北,他們不得不分離,黃娥落寞回到楊慎老家四川新都。楊慎則繼續前往到雲南。可誰曾想到,這一訣別,就是整整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間,夫妻二人,日思夜想,好不心酸。黃娥一邊料理家務,一邊吟詩作賦,著有《楊升庵夫人詞曲》。而其夫君楊慎,也寫詩作詞《陶情樂府》,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 《說秦漢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後人為了紀念這對鬼才夫婦,將二人的作品合編為《楊升庵夫婦散曲》,風格婉轉悲涼、擁有「曲中李易安」的美稱。黃娥與楊慎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1559年,楊慎客死他鄉。黃娥悲愴萬分,不顧身體孱弱,執意去奔喪。而後,黃娥在71歲孤獨逝世。 這位美麗的女子,家世優渥、天資聰慧、卻年紀輕輕直到古稀之年就一直與自己的夫君過著兩地分離、朝絲暮想的煎熬中。而這一切都源於她對愛情的執著與堅韌。 結束語 四個女子,都擁有絕美外貌和驚人才氣,但是她們並沒有恃才傲物,不可一物,而是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在遇到愛情時,勇敢果決;面對挫折時,堅忍不拔;對待感情,至死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