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壞賬解決方案為何行不通?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3-26 23:1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華爾街日報

在所有有關如何清理中國國有銀行壞賬的討論中,負責清理這些壞賬的機構遭遇「消化不良」的問題卻鮮有人談及。

近日中國監管機構提出了處理這些堆積如山的壞賬的方法,包括允許銀行直接將公司壞賬置換成這家公司的股權,以及鼓勵銀行對壞賬進行證券化並折價出售給投資者。

從某些方面看,這是換湯不換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通過將壞賬注入同為國有的資產管理機構來幫助銀行業清理壞賬。這些資產管理機構將債務置換為股權或者對資產進行證券化,業務不斷壯大。目前其中的兩家資產管理機構──中國信達(China Cinda Asset Management)和中國華融(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已經上市。

這些資產管理機構本應成為對銀行不良貸款進行反周期性押注的選擇。但實際上這些公司已經不堪重負,難以消化規模龐大的壞賬。

Sanford C. Bernstein的數據顯示,今年銀行向這些機構出售的壞賬規模估計將達到人民幣5,000億元(合770億美元),大大高於三年前的人民幣900億元。拋向市場的壞賬規模如此之大,以致於壞賬資產組合的平均價格已經從面值的30%降至25%。但從這些不良貸款中賺錢仍然要求有良性的信貸環境,而確保這一點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例如,中國華融退出壞賬置換股權投資的凈收益已經降至2012年1月份至2015年6月份的均值180%以下。

問題貸款規模的加速增長和貸款重組回報下降加大了出現潛在損失的風險。問題債務管理機構的資本充足率正快速逼近12.5%的最低監管要求。去年6月末,中國華融的資本充足率從2012年的13.7%降至12.8%。股市估值水平下降和融資渠道受限加大了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補充緩衝資本的難度。

中國政府的新計劃似乎是將部分負擔轉給銀行,因為銀行將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一道將部分債務置換為股權。但這將令銀行資本水平承壓,因為根據監管要求,持有股票所需的資本量是持有貸款的四倍。中國銀行業帳面資本狀況良好,但以債務置換股權的影響最終將要求銀行持有更多資本。而補充資本的來源將包括會產生股權稀釋作用的配股,以及國有資本注入,或對某些非優先債券進行重組。

將中國的壞賬從一個國有實體轉移到另一個國有實體無法讓壞賬消失。中國政府和銀行股東總有一天將不得不為此埋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