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統高克20日至24日訪華,讓西方熱衷攻擊中國的所謂「人權組織」產生了一些幻想,由於高克曾在統一前的東德從事過民運活動,以往人權談得比較多,他來中國訪問又不像默克爾那樣往往帶著推動兩國經濟合作的「硬指標」,因而一些西方輿論鼓動他把自己的中國之行與向中國人權施壓綁在一起。 這未免也太天真了。高克應邀來中國訪問,其使命肯定是要推動中德關係往高處走,而不可能是 給這兩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潑冷水、踩剎車的。儘管通常認為,西方政治家就中國所謂人權問題「說兩句」已經成為某種「規定動作」,如果高克在中國一聲 不吭恐交不了差。然而如果他在華大談所謂人權,搞僵了他的這次訪問,恐怕對德國更交不了差。 所以也有西方媒體認為,這次訪問將考驗高克能否在維護中德關係和談人權之間做到「平衡」。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發展中德關係是高克作為總統訪問中國要做的實事,而他即使談人權,也是 應付西方媒體的虛事。如今的西方輿論看來喜歡受到一些安撫,有時需要被「哄著」,因為無論德國總統還是西方的記者們都很清楚,前者說什麼或者不說什麼,其 中的差別並不具有任何真實意義。 高克倡導的價值觀與大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不同,但有一點他一定很清楚,那就是他訪問中國時必須是禮貌的,與主人相互尊重。他也很容易一眼看出,他所訪問國家的多元性與他年輕時的東德已有本質的不同。中國的人權豈是西方激進輿論機構向人們灌輸的那個樣子。 西方人士喜歡談「普世價值」,而中國人經常說「共同價值」。這兩個概念存在重大差 異,前者是以西方價值觀為中心的,有向其他社會強行推廣的含義,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概念。而後者強調的是不同價值觀的契合,透出的是平等。人權顯然是人類的 共同價值,但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側重和當務之急,我們相信高克總統至少能夠聽懂中國人的這一主張。 對於中國的人權狀況,西方社會應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待。13億中國人在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些對第三世界國家構成重大挑戰的人權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不帶偏見的人都應對此高度肯定。 目前西方把中國極少數異見人士因觸犯法律受到依法追究的情況當作中國「破壞人權」的主要證據,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西方尊重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缺少這個前提,雙方的人權對話很難找到共同語言。 歐美髮達國家實行各有特色的政黨輪替制,中國則是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這一政治制度是中國人民付出長期痛苦實踐后的歷史性選擇。中國仍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但這個超大型社會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這個超大型社會得以前行的基礎。 中西人權之爭表面上像是人的「政治權利之爭」,其實是政治制度和國家道路的分歧。 中國已經走上依法治國之路,西方護佑的極少數異見人士往往是在中國法律體系下觸犯了刑律的人。正因如此,中國絕大多數人如今並不認為西方是在幫我們「爭取 人權」,而是他們在拿人權說事,對華開展博弈。 高克的個人經歷塑造了他的人權觀和政治觀,對此我們高度理解並予以尊重。但尊重中國社會的政治選擇,這也是外部領導者政治自尊的重要內容。希望圍繞這一點,西方領導人能與我們有所共識。也希望西方輿論精英們能認真體會我們的這一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