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最近,中國遊客在泰國「鏟蝦」的視頻引發國內網民熱議。儘管對事情的經過和原委還存在不少爭議,但這些遊客蜂擁搶蝦的形象不得體、不適當還是相當明顯的。 「搶吃自助」引發社會焦慮不足為奇。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開始迅速變得富裕的國民外出旅遊,常常形象不佳。炫富、聲音大、做事不顧場合、不尊重當地習俗規矩等行為常會受到其他社會的負面評價。 吃相難看最為直觀,乃最焦慮所在。它是中等收入群體急劇擴大,整個社會從物資匱乏快速走向豐裕時的常態,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出境旅遊規模的極速擴大,會讓個人修養的不足和匱乏時代養成的習慣暴露在外人面前:有的行為在一些地方不足為怪,在另一些地方就不可接受;有些問題明明誰都知道不恰當,但到了現場依然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剛崛起時也遇到過類似情況。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曾撰文批評游輪上的美國人吃相讓人不堪入目,表揚歐洲人吃相更高雅,對巴黎人更是推崇有加。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一批美國作家、知識分子,包括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等,都到歐洲尋找精神歸宿,對美國人的一些粗俗行為非常蔑視,甚至有些自卑。事實上,當時美國發展已比肩甚至超過歐洲。直到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世界霸主,美國人的自信心才大漲並確立起來,歐洲人則開始被美國化,無奈接受了不少美國習慣。上述過程大概用了50年。 日本遊客20世紀60年代開始湧入歐洲時,也曾受到過很多詬病和非議。上世紀80年代,來自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遊客在歐美也遭遇了類似的數落,同樣在當地社會引起熱烈討論和激烈反應。比如,當時被認為相當有國際經驗的台灣作家三毛就對台灣遊客出境游的表現提出過很尖銳的批評。 在對「吃相難看」的討論中,我們常會混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國民素質低下問題。「吃相難看」的社會顯然需要提升自身文明水平,對一些不得體的舉止多展開反思,但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二是文化差異的問題。比如,由於中國人吃飯的社交功能較強,相互交流時聲音比很多西方人大可以理解,未必能簡單地被視為陋習。 事實證明,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一方面,隨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升,不文明行為會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文化和風俗習慣上的差異,更高頻度的跨文化溝通和國民整體素質相對低一方軟實力的逐步強大有助提升相互理解。 一個急劇發展的國家不僅應對外出國民進行國民素質教育,更應加大力度普及國際常識,讓國民對文化差異有更多的體認。既要認識到消除不文明行為的緊迫性,也要有些耐心,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至於如何提高國民文明水準,新加坡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