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組國內遊客在泰國餐廳爭相用餐盤「鏟蝦」、滿桌狼藉的照片和視頻在網上瘋狂轉發。據說視頻發布21小時即達到31萬次點擊量,不少泰國網友吐槽說「生下來沒吃過蝦嗎?」這讓很多國人感到丟臉,很多人邊轉發邊吐槽。 泰國游價格雖然不貴,但游得起的人就不是窮人,不是餓得沒飯吃才這麼窮凶極惡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吃相」?五嶽散人以自己為例,說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中完全衣食無憂的日子不足一半,「我們真是窮得太久了。」但是,視頻中有不少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真正對物質匱乏甚至飢餓有深刻記憶的是五六十歲的人們,所以「鏟蝦」行為與特定年齡無關。國內遊客在國外旅遊時的不文明用餐行為早已被人詬病,已經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尋找原因也要考慮原因的普遍性、共同性。網友普遍認為,這是把國內的行為方式帶到了國外,而不是到了國外突然變成這個樣子的。 那麼這種行為方式有什麼樣的特點?表面看起來,首先是無序、亂鬨哄地爭搶,所取遠遠超過所需,吃不完就丟棄,毫無惜物精神。這樣的行為大概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呢?爭搶,一般出於兩種原因:一、資源不足,不敷分配,為了生存需要而爭搶,多少情有可原。二、資源充裕,但出於心理因素也會爭搶。自助餐的特點是付出固定價格后不限制消費量。這種消費方式可以測量胃的容量,還可以測量佔有慾的大小,最終測量出一個人的平衡能力。胃的容量有限,但人的佔有慾是沒有底的。本來,不限制消費量是一個滿足佔有慾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被胃的容量限制了、浪費了,情緒自然會不悅。為了心理平衡,即使吃不完也要多取多拿,至少我在形式上達到了佔有的目的,這對自己的不爭氣的胃是一種報復,同時又是一種補償。當然主要的報復對象是這家餐廳,是自助餐方式讓人們痛苦地發現自己的胃的有限性,讓自己不能佔有更多,餐廳難道不應該得到懲罰嗎?所以我們看到,視頻里,遊客走後,整盤的食物動都沒有動。有的遊客面前放著好幾盤蝦,而她在那裡低頭玩手機。 多數情況下,資源的分配都是有限制的。自助餐廳在付款后造成了一種資源分配不受限制的暫時的放任狀態,秩序暫時退場。在有外部強力的制約下,人們不得不遵守秩序,但如果內心是不服從秩序的,一旦失去了外部強力制約,行為會立即失控、失序。自助餐廳的爭搶行為是否有這個因素?放任爭搶的狀態里,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對手、敵人,而非夥伴、合作者,你獲得多了,就是我得到少了,你的存在就是我的威脅,我只有獲取更多才能稍稍緩解不安全感。但這種環境里不安全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環境是不安全感的來源。安全焦慮無時不在,緩解焦慮的渠道只能是佔有儘可能多的資源,這時候,多取食品,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緩解、消除焦慮的需要。物質之外沒有別的價值考量,結果就是:網友說的「臉」、「體面」、「尊嚴」,在此時此刻是沒有位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