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子監

[複製鏈接]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1-23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
  國子監的教學科目是:禮、樂、律、射、御、書、數等。當時謀求仕途發達的文人學士們最大榮耀莫過於畢業於國子監、殿試時考取進士金榜提名並刻名於孔廟,從而光宗耀祖,在家鄉刻立牌坊;還可飛黃騰達,在朝中作官。當時國子監不但有中國學生,還有外國留學生。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廟右學"的建築禮制,國子監的位置東鄰孔廟。
  明初,國子監先後改稱北平郡學、國子學;后固定使用了國子監的名稱。由於在南京的國子監稱為南監,北京的國子監又稱北監。
  國子監現為首都圖書館。還存有190塊十三經刻石,約六十三萬字。

  
  
交通線路: 乘13路、807路可到達。(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
景點門票: 10元  
[/COLOR]





路過這個叫國子監的地方,便會聯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如果說孔夫子是個教師爺,他推行的僅僅是私塾教育,那麼國子監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學了――而且是皇家學院。國子監的領導不叫校長,而叫祭酒(這名稱確實體現了儒家的傳統),別小瞧祭酒,他也執掌著四品官印――享受著司局級待遇吧?至於學生,則叫監生。他們進國子監幹什麼?還不是為了考狀元嘛。這是一項旱澇保豐收的教育――他們可比那些民間的酸秀才強多了,畢業后大都能分配到外省擔任縣級幹部,雖然只是七品芝麻官,但前途無量;運氣好的還能留在中央直屬機關從事文秘工作。所以能進國子監的都是幸運兒,踏上了一條金光大道。所謂的「國子」,不就等於是皇帝的乾兒子嗎?

北京的國子監,是元代首創的。明清兩朝又將其發揚光大了。元代的遺址,已無任何建築物可尋了,只留下一棵古柏、一棵老槐――據傳是當時的首任校長許衡親手種植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現存的彝倫堂、大成殿以及林立的石碑,基本上都是明清留下來的文物。

尤其作為校園中心建築的辟雍殿,建成時系由乾隆皇帝親自給剪的彩,皇帝還坐上講壇,主持了「開學典禮」,並即興演講,無非是要求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類。這無異於聘請皇帝本人擔任客座教授或名譽校長了。皇帝夠給國子監面子的。辟雍殿相當於大禮堂,彝倫堂則是校長辦公室,另有「四廳六堂」,作教師的科室、學生的課堂。

不知圖書館在哪一間房子里。我在國子監的古舊建築間漫步,逐一猜測它們的用途。國子監,可比劍橋、哈佛古老多了。

國子監是培養大學生的,貢院則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場。

明清兩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舉辦一次會考,地點選在京師。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屆,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的貢院舉行。永樂九年3月,將全國科舉會考地點移至北京。明朝時南京也有國子監,北京的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當於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緒三十年止,500多年裡兩朝共舉行進士考試201科,取中進士51624人。國子監內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塊飽受風雨摧殘的進士題名碑了,鐫刻著所有進士的姓名。人都已不在了,只留下一個個空洞的名字――但當時那種「金榜題名」

的狂喜,仍然是可想而知的。

進國子監,就等於進名牌大學了;鯉魚跳龍門,需要縱身一躍。

但聽汪曾祺老人說過,國子監後來也有不權威的時候:「(清朝)每年國子監收入的監照銀約有14萬兩,即每年不經過入學和考試只花錢向國家買證書而取得大學畢業資格――監生的人就有八十二三萬。原來這是一種比烏鴉還要多的東西!」這等於說,國子監也在賣文憑。

誰花錢誰就能成為監生――哪怕他連國子監的校門(集賢門)都未親眼見過。這比當今的函授啊夜大啊還不如。但由此可見:文憑在那時候就很吃香了。

國子監,今已改作首都圖書館的館址――倒也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安慰讀書人的靈魂的。書香依舊。讀書才能成材,這在古今是一樣的道理。但國子監里出來的人,雖然是科班出身,真正留名青史的也屈指可數。至少我所感興趣的明清文豪,似乎沒有誰是國子監畢業的。

國子監:一所像培養士兵一樣來培養文人的學校――培養出的也儘是些御用文人。讓他們草擬點機關文件、首長發言稿、工作報告還行,卻絕對寫不出好詩來的――即使能寫,也脫不下宮廷詩人的緊身衣。

所以國子監不知是幸運的呢,還是不幸的?500多年的教育,還不如孔夫子在私塾里講的幾堂課生動、精彩且有效果。[/COLOR]

國子監

位於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
國子監的教學科目是:禮、樂、律、射、御、書、數等。當時謀求仕途發達的文人學士們最大榮耀莫過於畢業於國子監、殿試時考取進士金榜提名並刻名於孔廟,從而光宗耀祖,在家鄉刻立牌坊;還可飛黃騰達,在朝中作官。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廟右學"的建築禮制,國子監的位置東鄰孔廟。
明初,國子監先後改稱北平郡學、國子學;后固定使用了國子監的名稱。由於在南京的國子監稱為南監,北京的國子監又稱北監。
國子監現為首都圖書館。

歷史名稱
祭酒:以官職而兼師的校長。
司業:副校長,負責全面的教學工作與執法事務。
監丞:教務主任,主管學規,督導教學。
博士:教師,從事闡明經說啟迪領悟的教學工作。
助教:教師,以不同科目為分工從事教學輔導工作。
貢生:學生,各省推薦入學的品學兼優者。
八旗官生、監生:學生,花錢捐得就學資格,品學水平參差不齊。
號:學生宿舍。
交趾號:留學生宿舍。
南學:國子監南部助教官員與學生居住之處的俗稱。

主要景觀
國子監以"辟雍"為中心,三進院落,中軸兩側的建築對稱整齊。明代為青璃璃瓦頂,清代乾隆年間改為黃色琉璃瓦。
辟雍:清代皇帝的講學之處。
辟雍為國子監的主體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辟雍位於中軸線的中心,第二進院落,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台階六級。周圍環繞著長廊,還環繞著水池和漢白玉石雕的水池護欄。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使殿宇與院落相通。
康熙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作為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車:位於在彝倫堂之後,第三進院落。建於明朝嘉靖七年(1528),設有祭酒廂房,即校長辦公處;司業廂房,即副校長辦公處。
十三經刻石: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石碑,原置放於東西六堂,縣位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
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
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COLOR]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沙發
 樓主|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1-23 03:42 | 只看該作者
[CENTER]北京歡迎您[/COLOR][/CENTER][/FONT][/SIZE]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3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1-23 12:19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小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4
ぜ射手の天秤い 發表於 2005-1-23 16:03 | 只看該作者
古代的最高學府,
謝謝小鬼的熱情盛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主題

1917

帖子

6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0
5
*水晶* 發表於 2005-1-23 23:53 | 只看該作者
小鬼DD可以做導遊啦
呵呵
有福咯
到北京是太方便啦
有小鬼啦

謝謝小鬼斑竹
-----淡淡的笑 幽幽的情----- -----甜甜的我 柔柔的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348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2

積分
97
6
slowslow 發表於 2005-1-26 00:48 | 只看該作者
古代的大學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21: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