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民族復興築牢人才之基(治國理政新實踐)

[複製鏈接]

290

主題

290

帖子

183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orangejuice 發表於 2016-2-19 0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8月,《華爾街日報》刊文稱,中國的人才庫正將這個國家帶入另一個發展階段,中國的創造力正在迅速增長,今後很多創新將來自中國。該報的觀察頗具見識,也是近年來我國人才事業蓬勃發展的佐證。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重要論斷,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日益深入人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是創新,根本靠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工作高舉改革創新大旗,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

人才工作再一次站在時代前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黨中央對人才發展高度重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些論斷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為人才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十八大確立的這一目標,寄託著我們黨對民族復興的拳拳之心,傾注著搶趕「新科技革命」高速列車的殷殷之念,凝聚了對國家富強的深深之盼。

為抓好人才工作,讓人才事業興旺起來,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各地普遍制定了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13個省區市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黑龍江、吉林、遼寧、福建等地省委書記擔任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成為自覺。

協調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國資委、工信部、人社部、農業部、民政部等部門先後啟動實施了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社會工作服務和管理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工程等項目,人才發展迎來又一春。

人才總量大幅攀升,人才素質明顯提升,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已達45.9人年;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為26%;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9.3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達14.2%。人才效能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本投資佔國內生產總值14.5%;人才貢獻率達31.9%,人才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提升。

滴水見光輝。在承擔「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的數萬科技人才當中,35歲以下的佔66%。「這些人真年輕啊!」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邁克爾格里芬不禁感慨。

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大軍,正在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結。

從神舟系列遨遊太空,到嫦娥探月工程圓滿成功;從取得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重大成果,到量子通信及組網、高溫超導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取得突破……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一些領域逐步從世界科技的「跟跑者」躍升為「並跑者」「領跑者」。

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在人才,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在人才。

人才工作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我國不斷加大人才政策和項目統籌力度,一幅以人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畫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開――

事業召喚人才,讓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機會。時勢造就人才,讓每個有志成才的人都有發展空間。

這是智慧光芒和科技進步互動交融的生動實踐。

1987年創立的華為公司,現在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其令世界艷羨的強勁技術實力背後,是其重視人才的戰略驅動。目前,華為公司集聚了院士14名,高層次科技創新專家2000名。近3年,約有700名世界優秀人才加入華為。人才撐起了華為公司創新的高度。

這是個人才智和偉大事業交相輝映的美妙畫卷。

「沙棘、枸杞廢渣如何深度融合進行開發?提取物如何有效開發成功能食品?」高原初秋,中組部開展的「一帶一路」建設專家諮詢服務活動來到青海,20位院士專家把脈支招,受到當地企業負責人熱烈歡迎:「專家一句話捅破了窗戶紙,讓企業少走很多彎路!」

這是人才事業與國家夢想同頻共振的雄渾樂章。

廣大專家人才在突破關鍵技術、帶動新興學科、培養青年人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學》等國際一流刊物發表論文量質齊升,《自然》雜誌去年底發布全球自然指數,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很多科技領域實現了從「望其項背」到「彎道超車」的跨越,帶動聯想、海爾等中國品牌方陣不斷壯大,有效提升了我國核心競爭力。

堅持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實行更開放的政策,統籌開發利用國內國外人才資源――

邦之興,由得人。今日之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夢想,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億萬人才的助力。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如何更好地引進海外留學人才,統籌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是人才發展必須直面的問題。

「我們熱誠歡迎更多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2013年10月,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席溫暖的話語觸動了無數海外學子的心。

全球化催生人才跨國流動常態化,為我國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紅利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變為一項項具有有力的措施――

在「千人計劃」的帶動下,各省區市先後實施地方引才計劃。北京啟動「海聚工程」,江蘇實施「雙創計劃」,浙江開展「省級千人計劃」等,這些引才計劃與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部委引才計劃一起,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相互銜接的引才格局。

――紮實推進「萬人計劃」。首批3個層次、7個類別共遴選產生819名人選。2014年,各評審牽頭部門和財政部積極統籌教育、科技和重大人才工程經費,落實特殊支持經費1.9億元,並建立了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防科技領域特殊支持渠道。

海外引進人才交出的成績單越來越靚麗、越來越長:清華大學施一公在細胞凋亡機理方面連續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拓撲量子糾錯研究並獲2012年「國際量子通信獎」;浙江大學陳騮因在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的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物理學會授予2012年度「麥克斯韋獎」……

棋落關鍵處,搶得制高點。「走,到中國去」「回到祖國去」成為新的風尚,中國正成為全球人才競相創新創業的沃土。

近年來,在「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的領跑下,在「中國機遇」磁吸效應持續放大下,我國留學人員回國數量不斷攀升:2012年超過27萬人,2013年超過35萬人,2014年超過36萬人,中國正激蕩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海外人才歸國潮。

10年前在國外,留學生見面,大抵會相互詢問「什麼時候畢業」「找到工作沒有」「買了房子嗎」。而現在,留學生們說得最多的是:「你怎麼還沒回國呀?」「到中國去」「贏在『十三五』」,正成為當下海外人才口裡的高頻詞。

行進在偉大復興征程的中國正對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產生巨大的感召力。

一個崇尚創新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民族,一個致力創新的社會是生機勃勃的社會。

改革創新是時代主題,也是激發人才活力的動力源泉。各地各部門牢牢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破除阻礙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調動人才積極性,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人才政策創新亮點迭出。擴大永久居留證受益範圍,將地方和部委55個人才項目與「千人計劃」一併考慮,為外籍高層次引進人才提供簽證及居留便利。「千人計劃」建立完善評審、巡察、經費管理和退出等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政策體系。

改進完善院士制度。針對院士制度出現的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修訂章程,對院士遴選渠道、優化學科布局和年齡結構、退出和退休機制等進行改革,並制定完善相關規範,對院士在科學道德、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行為提出要求。

中央11個部門和北京聯合推進科研項目評審改革,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創造良好環境。北京、上海等地允許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業。安徽等地推行股權期權激勵試點。黑龍江賦予事業單位高級職稱評審權。浙江全面推進技能人才自主評價。

2014年4月29日,一張營業執照送到了北京農學院食品學院教授劉慧的手上,和她同一時間獲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還有學校其他21名教師。

一邊當教授,一邊辦企業當老闆,以前,劉慧只敢想想。如今政策的破冰,讓劉慧有了「名利雙收」的機會。現在,她的公司已擁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客戶,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步入正軌。

堅持關心關愛人才,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創造人盡其才的環境――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人才隊伍的成長和人才活力的激發,離不開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我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想再給國家干點事,可現在沒助手沒設備,我真的不願就這麼無所事事地老去。」幾年前,因為科研條件問題,屠呦呦給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打來電話。

她沒有想到,當天下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向她當面了解困難,幫助解決親人團聚、戶籍遷移等問題,並與她建立了長期聯繫。「從你們身上我感受到了黨對知識分子的關懷。」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老人由衷地說。

關心關愛專家人才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近年來,我國人才工作注重發揮黨的政治優勢,進一步加強專家人才團結、引導、服務工作,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團結凝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

每年8月,一份如約而至的關懷都會吹進專家人才心田――黨中央邀請優秀專家人才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同時,各地各部門不斷完善黨委聯繫專家工作制度,精心安排在京院士專家集中體檢,做好看望專家工作,幫助專家解決實際困難。

各地各部門把專家人才當親人,為人才提供工作條件、營造工作環境、打造交流平台,助力人才成就夢想。積極加強宣傳,讓各類人才受到尊敬、體現價值,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的社會風尚。

一個熱心發現人才、誠心使用人才的國家,是充滿希望、富有活力的國家;一個精心愛惜人才、用心聚集人才的政黨,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政黨。

「十三五」的大幕徐徐拉開,人才事業新的征程已經開啟,又一個充滿希望的人才春天正向我們走來。日益壯大的人才大軍,必將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順利實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9: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