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50后:最好的一代孩子,最差的一代老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18 01: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讀了葉克飛批評50后的文章,《那些壞人確實老了》, 引起一些思考。為討論方便,先定義本文範圍內的50后:1950年至1959年出生,在城市裡接受教育並長大的中國人。50后農村人不在本文討論範圍。這 樣定義的50后,與其它年代里出生的人相比,有兩點顯著差異:全體因文革中斷過學業,絕大多數曾上山下鄉。那麼,這樣一代50後有多少人呢?沒見到統計數 據,但從50后絕大多數人當過知青,而知青總數二千萬,可推知50后總數2200萬(假設留城率10%)。如今,這一代人年紀最大的64歲(50年生), 最小的55歲(59年生),許多已經退休,全體離蓋棺論定不是太遠了。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代人?」
葉克飛在文章里自問自答道,50后這一代人的普遍特徵是,「不愛排隊、不守規矩、 橫穿馬路、隨地吐痰」,「習慣了不敬畏道德、不遵守底線、不尊重知識」,「有官本位思想,個人崇拜烙印難除,內心仍有『與帝國主義一戰』的戰爭情結」, 「因為物質匱乏,也因為必須要在殘酷政治運動中自保,功利主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例如「女知青為了回城甘受村幹部凌辱」。葉克飛還說,50后「習慣 專斷,容不得不同意見,也不懂得傾聽,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已深入骨髓。別的不說,那些一天到晚逼婚,使得年輕人過年都不敢回家的父母們,不就暴露了 『非黑即白』(結婚才正常,不結就不正常)、肆意干涉他人的毛病嗎?」 葉克飛解釋道: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只知『永遠正確』,只知『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這最後一條,讓我 懷疑,葉克飛這篇文章可能的緣起是,他在單位時受過50后領導的擠兌。我們知道,50后還沒從單位退休的,多數大小當個官,而為官鮮有不惹人恨的,尤其是 在老百姓認為無官不貪、不腐的當今中國大陸。因此我能理解80後葉克飛對50后的恨意,並且認為對50後為官者,無論怎樣批評都不過分,雖然葉克飛的批評 有些並不准確,例如「不愛排隊、不守規矩、橫穿馬路、隨地吐痰」,並非50后專有,而是歷代中國人的通病。

對葉克飛的文章,我雖然覺得刻薄了些,數典忘祖,但基本同意作者對50后一些壞老 人的觀察。我甚至認為,50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一代老人。我所不能同意的,是葉克飛對50後有那麼壞處的原因的分析。葉克飛認為,這原因是50后是「紅 旗下的一代」,所以小時候就是壞蛋,只不過現在成為變老了的壞人。而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正因為50后是「紅旗下的一代」,所以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一代孩 子。

一、50后成長的物質環境
什麼叫好孩子?我以為,孩子好壞,不以是否三歲會背唐詩,五歲能彈貝多芬,七歲考 上Havard,而是以孩子之所以為孩子的素質而論。孩子應該具有什麼素質呢?想到這麼幾點:身體健康,合群,勤快,節儉,能吃苦,愛勞動,樂於助人,無 不良惡習,例如抽煙,賭博,吸毒等。教養出這樣的孩子需要適度貧困的環境。何謂適度貧困?就是衣食住行基本滿足。像現在黑非洲那種絕對的貧困,活命都困 難,何談養出好孩子?像現在歐美這樣,太過富足,不勞動者也得食,也養不出好孩子。像現在的中國,孩子個個獨生子,小皇帝,戴著瓶底厚的近視鏡,要麼豆芽 菜,要麼水桶腰,考上大學,報到時要帶200雙襪子的(因為不會洗襪子),簡直可以說個個是糟粕。

以上述好孩子標準而論,50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一代孩子。為什麼?因為環境。 50后是在中國歷史上最適度的貧困中成長的。1950年之前,一直上溯到滿清末年,中國長期處於戰亂中,幾乎無日沒有戰爭,就不必說了。而滿清末年之前, 持續2000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未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因為分配不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常態。中共建國后,50年代, 雖然人均糧食與明清相比,並無增長,甚至下降,但因為實行了統購統銷,糧食定量,基本保證了人人有飯吃。雖然60年代初,有過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大批餓死 人,但那是特殊時期,當以特殊而論。

以上論述,可用三段論小結如下:
大前提:適度的貧困造就好孩子。
小前提:50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適度的貧困期。
結論:50后是中國歷史上素質最好的一代孩子。

二、50后成長的精神環境
那麼,中國歷史上素質最好的一代孩子,怎麼就成為中國歷史上智慧最差的一代老人?因為紅色教育。50后所受的教育,是最紅的紅色教育,這種教育對於50後來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什麼叫紅色教育?所謂紅色教育,在本文範圍內,就是共產黨自1949年10月起, 在中國大陸施行的教育。按共產黨的說法,紅色教育的宗旨,是「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 宗旨的第一關鍵詞,當然是「有社會主義覺悟」。而所謂社會主義覺悟,就是「忠於黨」,所以紅色教育包含黨文化。因為黨文化具有排它性,一切不符合黨的觀念 的東西都在排斥之列,所以紅色教育也包括洗腦——往人腦里灌輸片面的東西。但紅色教育並不等於黨文化,也不等於洗腦,因為紅色教育還包括智育(科學和技術 教育)和體育。即使只以德育而論,也不能說紅色教育完全是糟粕,比如學雷鋒。儘管雷鋒對敵人殘酷了一些,對黨愚忠了一些,但他樂於助人的精神,不管到了什 么時代,什麼制度,總是值得提倡的美德吧?

50后成長的精神環境里,除了基本是毒素的黨文化以外,還有以下一些崇拜。這些崇拜有好作用,也有壞作用。

第一,農工崇拜。
中國是特別盛行農工崇拜的共產黨國家,因為中共革命本質上是(共產黨煽動)農民造 反,所謂農村包圍城市。前蘇聯就很不同,只崇拜工人,不崇拜農民。因為農民在十月革命里沒起任何作用,共產革命是從城市推行到農村的。革命成功后,前蘇聯 也沒公然把人貼上「階級成分」的標籤分成許多等級。共產黨國家裡,只有中國給人劃了階級成分:工人,(城市)貧民,僱農,貧農,中農(含下中農),富農, 地主,資本家,小業主,小土地出租,職員,革命軍人,革命幹部……,這些如今看著荒唐可笑的名詞,是我見過的一些「階級成分」,而我沒見過的肯定還有許 多。可以說,50后就是在充斥「階級成分」名詞的森林裡長大的一代怪物。現在雖然不講「階級成分」了,但它對50后的影響,所產生的偏見,是終身的,不可 能徹底消除的,除非50后都死光了。

農工崇拜並非紅色教育的特產,它可上溯到15世紀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 文主義,文化趨於一種普遍化和大眾化的模式。到了19世紀,馬克思因為革命的需要,把產業工人推上了精神皇位。20世紀,中國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又把農民 弄成了崇拜對象。如今,隨著發達國家農業人口的急劇減少,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中產階級的興起,農工崇拜已經退潮。但50后自出生之日起,直到結束中學 教育,正是中國最盛行農工崇拜的時期。自古以來,農工崇拜便具有虛偽性。比如,在毛時代,理論上,農民是崇拜對象,但十億人里,並無一人真心愿意當農民, 臉朝黃土背朝天。雖然如此,也不能說農工崇拜完全是毒品。至少,它使50后對社會底層有一定的同情心。

第二,貧窮崇拜。
農工崇拜的一個自然產品是貧窮崇拜。50后大都在語文課里學過方誌敏的《清貧》。 這文章可說是宣揚貧窮崇拜的聖經。我們仰慕方誌敏在文章里說的那種「潔白樸素的生活」,只是我們當時誰都不知道,1934年12月8日,方誌敏率領的紅軍 北上抗日先遣隊下轄的紅十九師,在皖南旌德縣綁架美國傳教士師達能夫婦,索要2萬元贖款,遭拒絕後,將師達能夫婦殺害。方誌敏因此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因 為盛行貧窮崇拜,在50后成長的年代,家徒四壁,衣服打滿補丁,是光榮的事情,越窮越光榮,越富裕越可恥。窮人等於好人,富人等於壞人,是50后的一個定 性思維,難以改變。貧窮崇拜也具有虛偽性,因為沒有人願意貧窮,如果有可能不貧窮的話。

第三,簡樸崇拜。
貧窮崇拜產生簡樸崇拜。不能說簡樸崇拜有什麼錯。無論什麼時候,人類社會總要提倡簡樸,尤其在越來越講究環保的當代和未來。在光子火箭發明之前,地球只有一個,而人類及其慾望卻可以無限增長,人類要想不自我毀滅,不可能不崇尚簡樸。

第四,精神崇拜。
簡樸崇拜必然導致精神崇拜。50后雖然大都不信教,但大都認為精神生活重要。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的50后,迄今為止,我只見過一個。
盛行以上崇拜的社會必然是個清教徒社會,而清教徒社會總是伴隨著性壓抑。如今媒體所暴露的50后貪官,個個情婦成群,腐敗至極,和他們成長年代的性壓抑不無關係。

三、50后是最差的一代老人
因為紅色教育的核心是黨文化,所以具有強烈的排它性,極端的狹隘性,從而造成50 后一代人史無前例的文化缺失。這不僅因為文革初幾年中斷了教育,荒廢了學業,而且整個50年代,60年代,中國與世界主流文化隔絕。我們不僅沒有書讀,而 且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大都不知道,例如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這樣人類文明史劃時代的大事,六億中國人集體茫然無知。相對而言,50后是中國歷史上讀書最少 的一代孩子。

即使我們讀過的那點可憐的書,也是九分有毒,一分歪曲。對此,在《歐華導報》創刊 20周年紀念會上,主編錢躍君演講時對比道,我們大陸人背誦「老三篇」的時候,人家台灣人背誦《論語》,而現在,「老三篇」沒人讀了,《論語》卻時興起 來,人人都要讀,我們怎麼能和人家比?是啊,我們那時不僅沒讀過《論語》,也沒讀過《聖經》,也沒讀過《局外人》,也沒讀過《象棋的故事》,……,人類一 切最優秀的書籍,全都與我們絕緣。如今想起,真真可怕。50、60年代的中國,那是怎樣一個愚昧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愚昧,終我們一生的努力, 都是沒法完全消除的,因為讀書也需要童子功,過了那個村,便沒有那個店。以維吉妮亞-伍爾芙的《奧蘭朵》為例。我是讀了Lydie Salvayre的書評《七女人》(介紹7位自殺的女作家)后,對《奧蘭朵》感興趣的,專程去圖書館借了來,幾番努力,卻怎麼也讀不下去。再看Lydie Salvayre對《奧蘭朵》的評論,發現她是14歲就讀了《奧蘭朵》。原來如此!我太老了!我相信,有些書是一定要青少年時代讀的,因為青少年時代人單 純,讀書可以囫圇吞棗,完全進入書的敘述語境,不受個人生活經歷以及產生的好惡的影響。Lydie Salvayre生於1948年。她14歲時就是1962年,正是中國最鬧紅色的時代,不僅鬧得餓死人,而且鬧得沒書可讀,不僅歐美文學早就不讓讀了,蘇 俄文學也開始不讓讀了。沒書可讀必然導致文化缺失,而文化缺失不可避免地導致人格缺陷。既然50后一代人的文化缺失是史無前例的,那麼50后的人格缺陷也 必定史無前例,所以可以說,當今50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一代老人。

四、50后應在讀書中老去
以上討論的一個意義,是我們應該如何老去?作為50后的一員,我以為,我們應在讀 書中老去。所有人當然都應該讀書,但我們50后尤其應該讀書,因為我們在能讀書的年代里讀書太少。我們應在讀書中老去,否則就可能老而不死是為賊,禍害社 會,例如葉克文所批評的廣場舞大媽,公交車上因為年輕人不讓座就動手打人的老人。如果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那麼沒有文化的老人便是愚蠢的老 人。小孩愚蠢,令人憐惜,老人愚蠢,令人厭惡。蓋因社會對孩子和老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老人只能以智慧立於世人之林,而不讀書者,如何能有智慧?不幸的 是,老人偏偏最容易犯糊塗。怎麼辦呢?只有讀書。這裡的讀書,是廣義的,就是要有足夠的精神活動,看電影,聽音樂,琴棋書畫,都算讀書,也就是說,當我們 把注意力由世俗生活轉移到精神世界后,子女結婚不結婚,就不會太在意了。

(原載《江岩聲網易博客》2014-08-1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