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扶貧攻堅戰重點在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2-16 1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都社論作者:南都社論
據媒體報道,中國政府將通過創新融資機制,五年投入6000億元,異地搬遷1000萬人口,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為了實現到2020年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政府將採取六大行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勞務協作對接行動、百縣萬村行動和萬企幫萬村行動。
按照2011年新制定的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的標準,中國尚有7000萬人口沒有脫貧,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規模。從分佈上來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對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統計顯示,貴州、雲南、河南、廣西、湖南、四川6省區的貧困人口都在500萬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間劃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有3518萬貧困人口。
對於中國來說,過去35年消滅了近7億貧困人口,儘管標準上調導致一定程度上統計口徑變寬,貧困人數有所上升,但通過4年時間的發展,扶貧工作還是取得了重要成果。不過,最後7000萬貧困人口的扶貧任務會更加艱難,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分散的貧困人群、缺乏市場博弈能力等因素,都成為扶貧工作上的攔路虎。
從中央政府在「十三五」期間的扶貧規劃來看,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作為基礎的扶貧政策存在。的確,通過提高貧困民眾的技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是教育的重大功能和意義。而通過完善農村醫保,特別是提高統籌層次、報銷範圍與額度,對於因病致貧的家庭更是一大福音。這兩塊政府職能的落實,將對於消除貧困土壤起到決定性作用。
金融扶貧是社會化扶貧探索出的重要亮點。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曾因為成功推行針對農村婦女的小額貸款,而榮膺諾貝爾和平獎。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金融機構開始學習、模仿鄰國的扶貧模式,通過小額貸款政策的推行,讓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擁有微創業的啟動資金。此次國務院扶貧辦提出的金融扶貧措施,意味著政府系統的全面介入。未來,在政府、民非和公司三駕馬車拉動下,產業化扶貧的渠道將更容易被打通。
某種意義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正在告別全能政府的角色,但在扶貧問題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主動承擔起扶貧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10月舉行的「扶貧日」活動期間,亦表示消除貧困是他在任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可以看到六大措施中的后三點,都屬於政府驅動下的幫扶行為。通過勞務協作對接行動,鼓勵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促進貧困人口通過轉移就業脫貧;通過組織中央企業幫扶革命老區1萬個貧困村,解決水電路等問題,實現率先脫貧;組織萬家以上民營企業與萬個以上貧困村,建立結對幫扶關係,不脫貧不脫鉤。
這樣一些措施的優勢在於,提供了一個對接的平台,使得改革開放初期許下的先發展地區幫扶后發展地區的「承諾」,能夠規模化地實現。在歷次大災大難之後的重建工作中,對口幫扶的政策一直被屢試不爽。一定程度上,地方扶貧類似經濟增長的錦標賽,互相競爭提供了幫扶的動力。當然,正如《人民日報》在近期推出的扶貧系列評論中所指出的:「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缺乏針對性的漫灌扶貧,各管一段的碎片化扶貧,以及「等人送小康」的不良思想,都構成了目前扶貧工作的重要難題,如何克服這些常規問題,也是接下來扶貧工作需要應對的。
很顯然,來自中央的統一規劃固然重要,來自對口幫扶的發達地區實力雄厚,但假如貧困地區的政府和民眾缺乏內生性的動力,或對上級政策感到怪異,或因為輸血過程較為簡單,效果不達預期,並不令人意外。對於貧困地區的人群來說,觀念的落伍可能是最糟糕的,但挖掘本土性的產業潛能、樹立可持續的造血樣板,可能比一陣風式的資金幫扶更為重要。畢竟,扶貧的具體過程,金錢不是最重要的,樹立樣板,發掘貧困人口深藏內心的脫貧動力才是最根本的。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