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跑步豈可盲目 健身切忌跟風

[複製鏈接]

231

主題

372

帖子

1530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部室 發表於 2015-11-23 17: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著民眾對路跑的熱情日益高漲和賽事審批的鬆綁,越來越多的馬拉松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江南北。對於一座城市來說,馬拉松是一張城市名片;之於跑步愛好者,馬拉松則是一個個性展示的平台。

然而,馬拉松賽事欣欣向榮的背後,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傷、甚至猝死的現象並不鮮見。廣大跑友在試圖通過運動獲得身心愉悅的同時,也應該對跑步,尤其是馬拉松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馬拉松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在11月8日的上海馬拉松比賽中,一位26歲的男性參賽者在跑步過程中突然一頭栽倒在地。正在附近的另一位跑者,來自中山醫院心外科的醫生魏來和同伴們急忙趕來,對這位心臟驟停、意識喪失、無自主呼吸、無心跳的患者進行搶救。經過緊張有序的20分鐘搶救,這位患者終於從鬼門關上被拉了回來。

回想起當時那一幕,魏來仍心有餘悸。「長跑、特別是馬拉松的最後五公里,很多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年齡大、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非常當心,而20到35歲的年輕人往往為了跑一個好成績,有些時候會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出現誤判。」魏來說,「這個病人即便沒有基礎疾病,但在劇烈的運動后也可能會出現突發的心律失常、心搏驟停等情況。」

在倒地后馬上得到施救,這位跑者是幸運的。但試想,如果他沒有遇見這位醫生,等待他的會不會又是另外一種結局?

在2014年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上,一名30歲的男性在距出發點約20.2公里處突然倒地,儘管醫生趕到現場后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但該男子仍不幸身亡。

這樣的慘劇令人心痛,因此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培養科學的跑步觀念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尤為重要。

    常跑常有量力而行

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候任主委陳世益告訴記者,馬拉松越來越火,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大家切不能用一種趕時髦的心態參與其中。

「馬拉松對耐力、心肺功能都有要求,而且若方式不當容易導致心臟、關節、肌肉等損傷,應該量力而行,不能硬『上馬』。」專家表示,市民參加馬拉松賽切不可高估自己的運動能力,要視自身身體狀況而定。一定要認真參加報名體檢,及時發現心血管可能存在的問題,並聽從醫囑。

廣州珠江跑群俱樂部女隊隊長鄧宴琳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跑友應該對於自己的心率、身體狀況和運動訓練計劃有個清醒的認識,而且要明確自己參與馬拉松的目的,不能盲目參賽,她說:「我認為對於一般群眾來說,參加馬拉松就應該抱著『常跑常有,快樂健康跑到老』的心態,而不要為了沖成績去拚命,當你堅持到一定量的時候,成績自然也就上去了,一定記住莫忘初心,健康快樂就行。」

    主辦方還需紮好「安全籬笆」

如今我國大部分的馬拉松賽事都包含了健康跑(3至5公里)、10公里跑、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這使得賽事的受眾面很廣——既有專業的馬拉松選手,也有普通百姓參與。這也是為何很多馬拉松賽事成為「城市的節日」。但真要跑完10公里、半馬甚至全馬的賽程,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像過節那麼輕鬆。因此除了跑友們的自我認知之外,賽事主辦方完善的醫療保障也必不可少。


在上海馬拉松上,組委會對現場的醫療救護措施十分到位:沿著賽道周邊,每隔一到兩公里就派駐一輛救護車,車上急救設備一應俱全,隨車的急救人員隨時待命。這樣的準備並不多餘,恰恰是這樣的準備,保證了即便出現跑友受傷乃至心臟驟停的情況,也能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即將到來的廣州馬拉松,賽事運營商智美體育集團在安全保障上也是做足了功夫,副總裁宋鴻飛告訴記者,除了常規的賽前體檢,為了最大限度保證運動員的安全,廣馬啟用了「五道防線」,即賽前培訓、醫療保險、醫生防護、醫療志願者以及醫師跑團。但宋鴻飛表示,所有提高安全性的措施都是防控,還是希望跑友們量力而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