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古奇人--清官海瑞

[複製鏈接]

24

主題

58

帖子

25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5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ripe2000 發表於 2015-6-21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soundofhope.org/sites/def ... 3c8029a40e8350a.jpg

(網路圖片)



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曾作詩《有的人》,其中寫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明朝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當屬後者。

國危思良將,國衰思良臣。只要中華民族還在,如岳飛者,當永遠被人銘記;同樣,只要腐敗不除,如海瑞者,也總會被人反覆記起。

1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巨碩貪官污吏,也有兩袖清風清官。

清代,既產生了巨貪和珅,其所擁家產約有26400萬兩銀子,相當於當時清朝廷三年以上財政收入;也產生了清官于成龍,身為江南江西總督的方面大員,居然連肉都吃不起而常年食素,死後只有遺物合計白銀三兩。

對比是如此強烈。且不說巨貪和珅,身為兩江總督的于成龍,即便作為清官,何以只有遺物「白銀三兩」?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要知道,當時並不流行裸捐。

同樣,在明代,也產生了如嚴嵩那樣的巨貪,嘉靖抄其家時,抄出黃金10萬兩,白銀2萬兩,歷代名人字畫3200幅,豪宅無數,僅江西一省就有38幢別墅,多達6600餘間房產;也產生了如海瑞一樣的清官,為官18年,才積攢120兩銀子,僅夠他回海南老家購置一小院,以致於他死之後,生前摯友王用汲為其料理後事時,找到的遺產只有衣服兩三件、白銀十幾兩,連買塊墓地都不夠,如不是王用汲幫忙,海瑞這個聞名全國的清官,可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海瑞做官從不受賄,從不貪贓,在俸祿和賞賜之外從不妄取一文錢,他們是貨真價實的清官,鐵骨錚錚,成色十足。

然而,清官為何會落到這個地步?是明朝財政窮嗎?

實際上,即便至明朝滅亡時,當李自成攻破紫禁城打開皇宮庫銀時不禁驚呆了,「有鎮庫銀,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皆五百兩為一錠。」積蓄之巨大,無法想像,甚至有許多金銀都發霉了。

2

就史論實來講,中國曆朝的官俸標準相差甚遠。

漢、唐、宋朝都是典型高薪時代,明、清兩朝則是典型低薪時代。宋朝的范仲淹,一年薪水即可買上千畝地,為家鄉父老提供補貼,完全無需灰色收入。可在明清時期,任何一個高官要想在養活家小之餘還要結餘一部分錢的話,就必須想辦法尋求灰色收入。

以「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為例,以不算貪官的曾國藩為例。曾國藩生前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其死後不久其三子曾紀鴻生病已到無錢可醫地步,最後還是靠左宗棠解困。曾一不受賄、二不挪用公款,拿當時來說,也算是個清官。

然而,清官曾國藩必須靠灰色收入才能生活下去。

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曾國藩在翰林院以從七品京官身份上班,其一年合法收入為:基本工資(正俸)白銀45兩,職務工資(恩俸)45兩,糧食補貼(祿米)45斛(摺合30兩),辦公津貼(公費)15353文(摺合10兩),全年合計共130兩白銀。

曾國藩當時一年開支大約為:在京租房需白銀97.87兩,買朝服(公家不給官員置辦官服)、常服花費34.44兩,請客吃飯人情往來需128.88兩,車馬費50.58兩,一家人伙食費、醫療費共花去176.14兩,買書、筆墨等文化支出61.2兩,往湖南老家寄錢給雙親59.35兩,全年開支總計608.46兩。

曾國藩合法收入與總開支一比較,除了他自己剛夠請客吃飯人情往來外,連付房租都困難,更別說養活一家老小。

而實際上,就在道光21年,曾國藩至少收受了六名地方官饋贈的銀錢,共計「九十八兩五錢七厘」,按當時制度,曾國藩這筆收入完全屬灰色收入。

兩年以後的道光23年,此時曾國藩仍在翰林院上班,全年合法收入基本上沒有變動,然而,這一年他任四川鄉試主考,作為京官下到地方,其灰色收入驟然增加,計有:四川制台送銀100兩,四川藩台送銀100兩,四川將軍送銀50兩,十二名考官送銀513兩,錄取考生送銀500兩,四川全省官員又以公家名義送銀2400兩,加上沿途官員饋送的銀子,有研究專家估算,「當在6000兩左右」。

這筆灰色收入數額巨大如此,居然相當於曾國藩合法收入的幾十倍。曾國藩可以不收么?他不收、不靠灰色收入來彌補的話,他的生活將會非常悲催。

事實上,明清兩代皇帝似乎都很摳門兒,給官員制定的俸祿標準低得可憐。如明朝最著名清官海瑞,因為堅持原則,不收禮金、不受饋贈,拒絕一切灰色收入,由此,海瑞不僅無力講究體面、無力參與迎送、無力跟同僚聚會,甚至他的髮妻生病,竟然買不起葯而任其自生自滅……

3

海瑞做官,很不容易。

四歲父喪,與母親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苦,靠母親每天給人家做針線活貼補家用,但不管家裡多窮多苦,母親都保證海瑞吃好喝好,並日夜督促他用心學習。然而,海瑞先天不足,屢考屢不中,考到二十多歲連個秀才都考不上,與楊廷和、徐階相比,海瑞成績實在太差,人家在他這個年紀都進翰林院好幾年了。楊廷和的智商且不提,僅其兒子楊慎大家就如雷貫耳,每當電視劇《三國演義》開播時,「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歌就在大家耳邊響起,人家楊慎取「殿試第一」。

繼續考的海瑞終於在他28歲那年考入縣學,成為一名生員;屢考不中的他終於在36歲考中舉人;屢考不中的他最後放棄,去吏部報到。在明朝,舉人也可做官,但要等,等現任官死多了出現空缺,才有機會,但明朝許多舉人寧可屢考不中,考到鬍子一大把,也不願意去吏部報到,因為等待是遙遙無期的,從幾年到幾十年不等,全憑運氣和壽命長短,也有任職命令下來時正趕上這個人的追悼會;而且即便等到了,官職大都是諸如主簿、典史的清水衙門的閑差和小官;就這,大家還得排隊等吏部的面試。

好在海瑞運氣還不錯,只等了五年,在他41歲的那一年,就等來了一個職位——福建南平縣的教諭。所謂教諭,通俗地說,就是福建南平縣教育局長。

4

就這樣,41歲海瑞帶著老母親去了南平,當上了這個不入流的官。那時的教育局不像現在的教育局,沒有什麼油水,沒有擴招也沒有擇校費,更不用採購教材,四書五經就那麼幾本。

但海瑞幹得很起勁。他規範了考勤制度,凡不來的都要請假,有敢擅自缺課者,必定嚴懲,而且他說到做到,每天他都是第一到最後一個走,一個學生都不能少。於是海瑞就得到了平生中第一個綽號——海閻王。同時,學生們難熬歸難熬,但很快也發現,這位海閻王倒有個好處——從不收禮金;這個海閻王不但不收禮金,也不為難學生,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雖然很嚴厲,卻從不因個人好惡懲罰學生,學生們在恐懼之餘,也很尊敬他。

很快,海瑞有了第二外號——海筆架。一天,延平知府下南平縣視察,按例要看學堂,海瑞便帶著助手和學生出外迎接,等人一到,兩個助手立馬下跪行禮,知府還很不高興,因為海瑞沒跪,他不但不跪,還眼睛都不眨地正面直視上級。人家知府五品,海瑞沒品,但知府在眾人面前又不好發火,於是很鬱悶地走了,走前還咕嘟了一句,「這是哪裡來的筆架山!」確實,兩個助手跪在兩邊,站中間的海瑞倒真像個筆架。

不久,一位巡按御史又要來到學校,品不大,但是京官。御史來了,知縣一聲令下,大家聽從指揮,刷地全跪了下來,除了海瑞以外,氣得這位巡按御史連飯都沒吃就走人。知縣大怒,過後找海瑞算賬,破口大罵他故意搗亂,海瑞聽著他罵也不頂嘴,等知縣大人罵得沒力氣了,便行了個禮,回家吃飯去了。

海瑞既不圖陞官,也不圖發財,無欲則剛,軟硬不吃。

5

海瑞幹了四年後,竟意外地接到吏部公文,任浙江安知縣。

大家想不通,多少舉人拚命鑽營送禮拍馬屁,幾十年如一日,無非是想撈個知縣退休,而海瑞別說禮物,連蒼蠅都沒送一隻,上級還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海瑞陞官原因比較複雜,據說是福建的學政十分欣賞海瑞,向上著力推薦了他,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教諭,他的工作十分認真,而且干出了成效,這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能力,對於朝廷而言,馬屁精固然需要,但幹活且有能力的人也需要。

新官上任三把火。海縣令一到地方便公開宣布,從今以後,所有衙門的陋規一概廢除。所謂陋規,也就是灰色收入,其歷史悠久,一個是銀兩火耗,另一個是淋尖踢斛。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陋規也不斷推陳出新,到海瑞時代,已經形成了一個上瞞朝廷、下宰百姓、方法靈活、形式多樣的一個牢固體系。

雖然當時明代官員工資很低,但大家辛辛苦苦當個官,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出門有轎子、家裡有僕人、娶幾房老婆都是標配。海瑞突然要求他們勤儉節約,那是要他們的命。

海大人一到,便發布了規定,火耗不準收、餘糧不準收,總之,所有朝廷俸祿之外的錢都不準收。海瑞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從不坐轎,步行上下班,從不領火耗,每天吃青菜豆腐,穿著幾件破衣服穿堂入室。

不久,淳安縣衙中縣丞請假、主簿請假、典史請假,連縣公安局長都頭也都請假,大家進行「非暴力不合作」--罷工了,縣衙完全癱瘓。大家就看你海瑞一個人能不能玩得轉。

然而,奇迹還是發生了。沒有師爺海瑞主意自己拿,沒有文書文件自己寫,沒有人管治安自己每天多走一圈就當是巡街,審案的時候無助手,海瑞自己查,自己審,自己判,判下來沒人打板子,海瑞家裡還有幾個老下人,湊合著也能用。同時海縣令的私人生活也讓他們大開眼界,自搬入縣衙,海瑞就把自己的家人動員起來,每天老婆下廚做飯,省了廚子的錢,每天老僕上山砍柴,這就省了柴錢。海瑞自己也沒閑著,工作之餘在自己家後院開闢了一片菜地,澆水施肥,連菜錢也給省了。

即便海瑞這麼七省八省,海縣令還是過得很艱苦,全家人都穿得破破爛爛,灰頭土臉,與叫花子頗有幾分神似,最後大家無奈之下,只好各歸其位,灰色收入還是小事,要被政府開除,那就只能喝風了。

6

實際上,在海瑞以後的官宦生涯中,一直始終如一。

不要以為海瑞蠢。在整治當時任東南一片的總督胡宗憲兒子就可見一斑。當時該公子哥喜歡遊山玩水,一路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在海瑞這邊行不通。因此,該公子大發脾氣,把廚子連同招待所管理員吊起來狠打了一頓。大家一聽這消息都急了,正想著如何收這個場,讓總督的兒子消消氣,海瑞卻把桌子一拍,大喊一聲,「馬上派人過去,把他也吊起來打!有什麼事情我負責!」大家不僅狠狠地揍了一頓胡公子,還將他身上幾千銀兩充公。

在下屬驚慌失措時,海瑞只需要一封信而已。內容如下:胡大人,我記得你以前出外巡視的時候曾經說過,各州縣都要節約,過路官員不準鋪張浪費,但今天我縣接待一個過往人員的時候,他認為招待過於簡單,竟然毒打了服務員,還敢自稱是您的兒子,我一直聽說您對兒女的教育很嚴格,怎麼會有這樣的兒子呢?這個人一定是假冒的,敗壞您的名聲,如此惡劣,令人髮指,為示懲戒,他的全部財產已被我沒收,充入國庫,並把此人送到你那裡去,讓你發落。

當時胡宗憲看完后哭笑不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海瑞依然當他的縣令,胡宗憲依然抗他的倭,倒是那位胡公子,據說回去后又挨了老爹一頓臭罵,從此旅遊興緻大減。

以上一段記錄為許多史書轉載,似乎是用來描繪海縣令光輝形象,但事實上,在它的背後,這個故事首先告訴後人,海瑞雖然吃糙米飯,穿破衣爛衫,處事堅決不留餘地,卻並不是個笨人,蠢人做不了清官,只能當蠢官。

由此,海瑞名聲大振。在海瑞治理下,淳安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官吏們的生活水平卻在不斷下降,可他們又惹不起這位活閻王,只能埋頭幹活。後來海瑞離開淳安時,下屬們很是高興,但淳安人民卻夾道列隊相送。

7

在海瑞以後的日子中,一以貫之地按規定辦,直到萬曆十五年(1587)的那個冬天,死亡降臨到他的頭上。甚至在他上調任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時,買好棺材給明世宗朱厚熜上了一篇著名的奏疏--《治安疏》;他第二封罵人奏疏更絕,一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敢對答。

時至今日,用現在一些人的眼光看來,當年那個二品正部級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海瑞,似乎活得並不如意,也不為當時官場所容--絕大部分官員視其為瘋子,但他不為其他所動,而是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勇氣一直走到生命終點。

自古,人心都有一桿稱。史載:當時,在聞聽海瑞死訊后,南京城出現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場景:男女老幼,無論見過海瑞與否,都在家自發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殯的時候,為他送葬的人排上百里,整整一日,無人離去。

事實上,只有時間和人民,才是公正地評價一個人的利器和唯一標準。



來源:博文轉載

責任編輯:祥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