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兵憶阻擊戰:46人殺傷日寇百名 擊毀一坦克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6-11 1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這場戰鬥,以38名戰士犧牲、8名戰士成功突圍的代價,擊毀日軍坦克一輛、汽車三輛、殺傷日寇100多人,阻擊日寇整整一天,掩護了大部隊的安全撤退和轉移。

   

 
  【老兵經歷】

  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前往西城區百萬庄一個老小區,見到已是98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孫新民。二十多平方米的小書房裡,牆上掛著當年的黑白照片,還有友人為陳新莊戰役寫的書法作品,各處堆滿了老人寫的書稿和收集的資料,好像一個小型歷史博物館,記載著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提起往事,老先生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陳新莊九死一生突圍

  孫新民在16歲時就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讀書會,至今他還記得當初讀過哪些書,「有一本《衝出雲霧的月亮》,還有《少年漂泊者》和《戰鼓》,我記得還有一個書店,專賣進步書籍」。在讀書會上,孫新民接觸了共產主義理論,回到村裡還積極向民眾宣傳革命,此後更堅定地投身革命。

  江蘇豐縣陳新莊,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莊,在孫新民的生命中卻是一個重要地標,用他的話說,「經歷了我一生中最慘烈的一次戰鬥,生死只在一線間」。1941年1 月,孫新民任八路軍115師教導4旅11團3營教導員,該營800人左右,一次奔襲豐縣歡口鎮、拔除敵據點的任務卻在準備發起進攻時,形勢突變,遭到敵人包圍。營長王吉善和孫新民商量后決定抽調一個排的兵力掩護大部隊突圍。

  掩護分隊在陳新莊一個農家大院與敵人展開戰鬥,敵軍上千人,小分隊僅有46人,只能以一敵百。當副教導員帶領兩名戰士消滅一個炮兵點后,一枚炮彈飛來,「轟隆」一聲巨響,三人犧牲。孫新民說,當他跑去現場,只看到樹上掛著一片片軍服碎片,當時天空中正下著濛濛細雨,「拿手一摸臉,都是血,下的是血雨啊!」悲憤和怒火充斥著孫新民的內心,不過想到自己是一名戰場指揮員,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指導戰士們和敵人打起游擊戰,減少了傷亡。

  戰鬥幾乎持續了一整天,戰士們殺敵無數,還炸毀了敵人的坦克和運兵車,而己方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傍晚只剩下8個人,孫新民的右腿被炸傷,血流不止,額頭也掛了彩。孫新民說,在那種環境下,生死都置之度外,受點傷算什麼呢?而後敵人投放毒氣彈,有戰士產生輕生的念頭,所幸孫新民冷靜地擊斃一名放毒氣的日軍士兵。夜幕降臨時,作為唯一一名營級幹部,他瞅准機會、帶領剩下的7名戰士成功突圍。脫離危險的那一刻,孫新民才鬆了口氣,「感覺身上一下子輕鬆下來,負傷的腿再也不聽使喚,劇痛鑽心」。

  深入「虎穴」會晤偽軍敵酋

  在開展爭取和瓦解敵偽軍的戰鬥中,孫新民作為微山湖抗戰游擊隊的政委,受命去爭取當地最大的偽軍尹洪興部。尹洪興負責夏鎮及湖東地區的防務,把他爭取過來,就是打開了這條交通要道的大門。

  孫新民了解到,尹洪興與一位叫張修業的師傅交情很深,而張修業的兒子與隊里戰友劉志田是拜把子兄弟。通過這一層關係,尹洪興同意與孫新民晤談,地點定在一家藥店。不過戰友們對孫新民的安全有些顧慮,「他們擔心尹洪興設陷阱把我扣住,送給日本人邀功。我想他既然答應,就證明他還是不想一條漢奸路走到黑,不能錯過爭取他的機會。」孫新民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就算犧牲也值得。」

  到了約定見面的當晚,藥店門半掩,藥店老闆的妻子抱著孩子坐在門檻上。孫新民興奮地發現她頭上插著一朵鮮艷的紅花,這是暗號,說明一切順利。「我跟尹洪興講了國際國內的抗戰形勢,介紹了敵後抗戰所取得的勝利,給他指出今後的出路只有棄暗投明,投奔八路軍。他也是中國人嘛,也不是心甘情願做漢奸的。」不過對方聽后沉默許久,說要斟酌斟酌,等軍餉下來后再做打算。 「我知道這是一個託詞,他想觀察一下時局變化。我就說可以等待,但他也得拿出些實際行動來表示誠意。」孫新民提出讓尹洪興先撤掉南庄附近的幾個據點。

  獨闖「虎穴」獲得成功,尹洪興撤掉了交通線上的幾個據點,使微山湖成為連接湖西、魯南山區、華中、陝北的中轉站。「你們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心臟,用你們的勇敢和智慧,在星羅棋布的據點中,趟出一條通往延安的坦途。」孫新民和微山湖大隊的戰友們屢屢得到上級首長們的表揚與讚譽。

  【歷史回放】

  陳新莊戰役

  成功阻擊日寇

  「皖南事變」后,敵偽頑加緊勾結,國民黨沛縣縣長兼保安旅旅長馮子固、國民黨江蘇省豐縣常備大軍總隊長黃體潤與日寇勾結,集中數千兵力,進攻十字河,企圖控制這一地區,卡斷魯南與湖西地區的聯繫。孫新民所在的湖西軍決定反擊頑軍的進攻。

  1941 年臘月21日,八路軍115師教導4旅11團3營到達豐縣歡口鎮,試圖拔除敵人據點。正要發動攻擊時,卻意外遭遇日軍的大部隊襲擊,隨時有被包圍全軍覆沒的危險。部隊轉移時,前哨部隊又遇到一股頑匪,無法順利通過。3營的800多戰士都被壓在壕溝里。見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營長王吉善決定抽出一個排的兵力,再加上營部的部分成員,搶佔壕溝南的陳新莊,擔任阻擊掩護,由副營長李清順負責帶大部隊轉移。這場戰鬥,以38名戰士犧牲、8名戰士成功突圍的代價,擊毀日軍坦克一輛、汽車三輛、殺傷日寇100多人,阻擊日寇整整一天,掩護了大部隊的安全撤退和轉移。

  【第70次敬禮】

  用回憶錄

  緬懷逝去的戰友

  1946 年,孫新民遇到了同為八路軍的張芳,兩人共結連理,育有兩女一兒。孫新民的兒子孫大海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小時候只知道父親是一名八路軍,曾因戰負傷,二等乙級殘廢,雖不知道在戰爭年代父親經歷過什麼,但心中已經為此感到光榮。直到父親離休后開始撰寫回憶錄,他才了解到父親那些年九死一生的經歷。

  據孫大海介紹,父親撰寫回憶錄時經常忙到半夜,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終於達成所願。「這本書的面世,可以說是我對逝去戰友和革命烈士的一個交代,也是對廣大老同志的一個交代,同時也是對黨、國家、社會、家庭的一個交代,了卻了我多年的願望。」老人在回憶錄後記中寫下這樣的話。

  「覺得我父親這輩子挺不容易,陳新莊戰鬥,46個人對抗上千敵人,幾個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都犧牲了,而且特別壯烈,他給我講這段時我挺受感動的。他們這一代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有堅定的信念,不屈服,真的讓人敬佩,很值得我們學習。」老人的女兒孫海英這樣評價父親,「我父親非常嚴格要求自己,做事特別認真,他還是老共產黨員,對黨忠誠,從來沒向組織要求過什麼,生活很樸素,這都對我有很大影響。」孫大海和孫海英都曾參加鐵道兵,孫大海投身北京地鐵一號線的建設,孫海英加入衛生隊。「我們倆當初這麼做,多少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孫海英說。

  2004年7月16日,孫新民回到闊別60餘年的戰地微山湖區,參加「微山湖抗日游擊大隊紀念碑」揭碑儀式大會,2006年5月19日,孫新民重返陳新莊,參加「陳新莊抗日烈士紀念碑」落成儀式大會。而這些,都是這麼多年來孫新民懷著對犧牲戰友的崇高敬意,積極幫助、支持江蘇豐縣、山東微山縣修建的。孫大海說,父親為了這兩處紀念碑,打了多少電話寫了多少信,真的難以統計,如今每逢紀念日,父親都會打電話給那邊的同志,請他們代自己獻上一束花。

  第70次敬禮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歷史太過久遠,故事漸被遺忘。但是這樣一個敬禮,一個耄耋老兵的敬禮,足以把時光拽回70年前。

  70年前打贏的那場戰爭不僅空前殘酷,更將中華民族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解脫出來。這些老兵沒打算做英雄,舉槍,只求不做亡國奴。他們是軍中小卒,土裡塵埃,恰是這「塵埃」鑄就的血肉長城,用八年血戰,為華夏守住了尊嚴,讓正義笑到了最後。

  時光荏苒70年,老兵的敬禮從不曾褪色。你是否能從這敬禮中,看到被歷史裹挾的命運,被國讎家恨侵染的滄桑,以及對平靜生活的渴望。這一刻,請允許我們用文字和鏡頭向老兵敬禮,只為今天腳下這安詳的土地,只為你我手中這平淡的幸福。

  【老兵簡歷】

  孫新民,1917年出生,山東省肥城市人。1933年在家鄉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讀書會投身革命,1938年5月入黨。

  抗戰爆發后,參加泰西人民抗日武裝起義,曾任八路軍魯西支隊2營教導員,115師教導4旅11團3營教導員,微山湖抗日游擊大隊政委等職,親歷了血戰陳新莊、建立微山湖抗日游擊大隊,堅持湖區游擊戰爭,打破敵偽封鎖、建立「湖上秘密交通線」,護送中央領導同志安全往返延安和抗日根據地等艱苦卓絕的鬥爭,被授予「模範教導員」榮譽稱號。

  退伍后曾任國家計量總局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1983年離休。整理往事,著《征程紀事》一書。

  【記者手記】

  「只要我還能記得,就一直講」

  與孫新民老人約定在下午見面,中午時他打電話過來再次確認時間,並表示一定會在家裡等,當時就被老人的認真勁兒感動了。這位親自到門口迎接我們的老人,精神矍鑠,耳不背眼不花,回憶起往事一點也不含糊,完全看不出已近百歲。

  一整個下午,老人講述了自己加入讀書會、參加泰西抗日武裝起義、夜襲肥城偽維持會、遭遇日軍大掃蕩身負重傷等經歷,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讓人忍不住為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鼓掌。「我把手槍子彈上膛,手榴彈準備好,做好同歸於盡的準備,死也得帶走幾個敵人。」老人回憶到這裡很是平靜,彷彿那是別人的事情,卻讓旁人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問自己,換作是你,可有勇氣這樣?

  終歸是近百歲的老人,不忍一直打攪,但老人卻不願停歇,「只要我還能記得,就一直講」。老人的兒子孫大海回憶,在父親說出自己的經歷以前,並不記得有過什麼紀念活動,但記者分明感受到,老人將往事埋藏在心中,無時不在紀念。臨走,老人將自己寫的《征程紀事》贈送給我們,並顫巍巍地寫下名字和日期,無比鄭重。回來后研讀,不禁再次感慨,正是像孫老這樣的戰士在那個年代出生入死,才換來我們現在平靜的生活啊。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