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下滑的五大致命硬傷與三大根本出路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4-17 0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經濟下滑的五大致命硬傷與三大根本出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作者:劉忠良,著《大國危途》

  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7%,創六年來的新低;進出口下降6%,其中進口下降17.3%;3月份PPI下降4.6%,連續37個月負增長……

  實際上,不僅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很糟糕,即便長遠看來,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已經成為大趨勢。中國經濟怎麼了?原因是什麼?未來怎麼辦?

  要分析經濟問題,就需要了解經濟的實質是什麼。經濟是什麼呢?經濟就是人的需求(包括所引發的間接需求)和滿足人的需求的創造活動,需求和滿足的橋樑是用貨幣交換商品或服務,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因此,分析經濟,就要分析人、人的需求和創造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經濟無論是長期、中期還是近期都將放緩無疑,那麼,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大國危途》作者劉忠良認為,有五大致命硬傷導致近期、中期和長期的中國經濟放緩。

  成因一:二十年的超低生育率已經掏空中國經濟的人口基礎

  經濟就是人的需求和滿足人的需求的活動,因此人口就是經濟的生命載體。說白了,經濟就是人口的需求總量和經濟技術條件可以達到的需求滿足總量。比如,要買汽車的年輕人多了,汽車產業就會興盛,反之則相反。再如,俄羅斯遠東一些城鎮沒有了人口,那些房地產等就不再是財富。

  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加之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的因素,中國從1995年左右就開始進入超低生育率,這就意味著二十年左右以後(即現在)新勞動人口的快速減少和老齡化的飛速發展,導致消費活力和創新活力弱化,經濟長期放緩已經無法避免!

  中國總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從2013年的頂峰后開始減少。同時,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所積累的勞動人口,可以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可以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的農村勞動人口已經基本轉移完畢,農村剩下的基本是老幼婦孺。這就是說,中國農村人口工商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時期已經過去了!

  1963年中國新生人口2900多萬,1990年中國新生人口2800多萬,1999年降低到1300多萬(且性別比嚴重失衡)。現在及未來的中國每年新生人口,將從2015年的1600萬飛速下滑到2024年800萬。

  到2028年時,中國步入退休年齡人口高達2600多萬,新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只有1500多萬,從此以後中國每年勞動人口減少一千萬以上,幾年減少一個億,或者說短短几年就減少一個日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的勞動人口總量!崩潰!「世界工廠」的中國將成全球最大「工業廢墟」!

  年輕人口的快速減少,不僅是新勞動人口的減少,還是消費旺盛人口的快速減少。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2025年中國25~29歲最具消費活力和創新活力的年輕人口將比2015年減少41%,需求大斷裂!隨後,中國房地產、汽車、家電、鋼鐵、水泥等產業將面臨雪崩、股市將大崩潰、不動產價值將大跳水!

  成因二:低工資低保障高房價高物價嚴重擠壓多數人口的購買力

  經濟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服務於人的需要,只有商品和服務通過貨幣中介轉給消費者,經濟才能持續有活力的循環。否則,廣大消費者沒有購買力,就像1929年美國經濟大危機一樣,經濟循環必然崩潰!

  但是,中國一直持續低工資、低社會保障,使許多民眾缺乏購買力又不敢消費;同時又高房價、高物價,嚴重透支民眾的消費購買力。為了給GDP「打雞血」,又通過不斷的投資創造GDP,在缺乏民眾購買力的情況下,形成大量的產能過剩和外匯儲備(國內消費不足,出口大於進口,外匯儲備增加,貨幣投放隨之增長),又加劇通貨膨脹、房地產泡沫和國內外經濟失衡!

  低收入、低保障會帶來低消費和低級消費,低消費和低級消費必然帶來內需不足、產能過剩、企業競爭和生存壓力巨大、利潤微薄、產業升級困難、大學生等就業難、員工彼此過度競爭及低收入壓力大、企業及經濟發展脆弱!所以,中國的低工資、低保障不是經濟競爭力,而是「飲鴆止渴」!

  1952年,中國民間消費佔GDP的比重是6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佔到45%;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的時候,下降到42%;2008年則下降到35.5%。而政府消費則從1952年佔佔GDP的16.5%上升到2008年時的差不多30%,且民生投入佔比很小,眾多老百姓在上學、看病、買房這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苦苦掙扎著。

  多數民眾拿著低工資、承受著高房價,還要承受高物價。中國高物價的重要原因,就是高稅收、行政管制和通貨膨脹。中國稅收占消費品價格的比重竟然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必然造成高物價。

  成因三:行政管制與壟斷導致巨大經濟成本和民生成本

  作為從一個計劃經濟和國有經濟過渡而來的國家,中國存在大量行政管制和國有壟斷,這些無不都推高了中國經濟的運行成本、降低中國的經濟自由、擠壓民營經濟活動,也必然提高民生成本。

  移動、聯通、電信壟斷通訊,所以中國電話費高;中石油、中石化壟斷石油供給,所以中國油價高;地方政府壟斷城市土地供應,所以中國房價高;政府掌握著大量高速公路,所以中國過路費高;國有銀行體系壟斷銀行貸款,國企佔有過多信貸資源,所以中國民間利率高……2008年壟斷行業以佔全國8%的員工卻獲得了全國工資總額的55%……全國人民都在供養行政管制和國有壟斷並承受其壓迫。

  政府管控無處不在的增加國民經濟成本、降低國民經濟的效率。每一個政府管控,就是一個就是一個「緊箍咒」——阻礙國民創造財富的自由;每一個政府管控,就是一個「收費站」,吸取國民創造財富的成果;每一個政府管控,就是一個「尋租空間」,讓國民拿著錢求政府辦事;每一個政府管控,就是一個「腐敗溫床」,養活了無數「老虎」和「蒼蠅」;每一個政府管控,就是一把架在國民脖子上的「刀」,讓國民不斷的向權力交錢買過路、買平安,因此國民賺錢「累」、「險」、 「難」,導致「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國經濟內在動力不足!

  成因四:缺乏自由法治導致巨大財富掠奪、貧富差距並抑制創新

  經濟就是生產和消費的循環,經濟循環的媒介就是貨幣或可以變現為貨幣的財富。如果財富分配非常不公正,貧富差距巨大,多數人口缺乏購買力,那麼經濟循環就會受到嚴重阻礙,潛在的生產力潛能得不到釋放,甚至導致經濟危機或經濟停滯。

  中國經濟十分缺乏自由和法治,其結果是經濟運行、財富分配與權力、關係密切相關,金錢和權力相結合攫取大量財富,導致貧富差距懸殊。典型的例子如房地產,地方政府獲取巨大土地出讓金和稅費收入,相關房地產商獲得巨大利潤,普通民眾卻承受著高房價。

  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數據顯示,目前中國10%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個社會總收入的57%,10%最富家庭擁有84.6%的家庭總資產。而在發達國家大國中貧富差距最大的美國,10%最富家庭也僅擁有59%的家庭總資產。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認為基尼係數每上升0.01,儲蓄率就上升0.76個百分點。反之,如果貧富差距縮小,消費率就會提高,內需不足就會得到緩解。

  缺乏自由法治的環境,不僅僅帶來財富的掠奪和巨大貧富差距,同時也嚴重抑制對自主創新、長期發展的投入。由於缺少自由,必然抑制創新與創新成果的實現,比如喬布斯就不可能在中國創立偉大的蘋果公司;由於缺乏法治,人們對財富、對長期投入缺乏信心,「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必然沒有長期活力。

  成因五:官造GDP透支未來經濟增長

  普通民眾消費不足,各級官員為了創造經濟業績,就大力通過投資來拉動GDP增長,比如加大工業和房地產的投資。

  通常,一個發展健全的國家,其GDP中鋼筋水泥(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只佔10%~20%,而2009年中國的鋼筋水泥的比重是55%,這幾乎是超出了國際標準的3~5倍以上,顯然這是不可持續的。

  過度投資拉動GDP的結果是,短時間內GDP增長了,地方官員的業績上去了,但帶來大量產能過剩、空城、空工業園、巨額債務和資源破壞、環境污染,透支未來經濟增長!

  總結來說,中國經濟的五大致命硬傷是:超低生育率掏空經濟的生命載體、低工資低保障高房價高物價擠壓民眾購買力、行政管制與壟斷推高經濟成本和民生成本、缺乏自由法治的環境導致巨大貧富差距和創新乏力、官方推動的GDP透支未來經濟增長。

  根據中國經濟衰落問題的成因,筆者認為有三個藥方齊發力才能拯救中國經濟:1、鼓勵生育,挽救未來中國經濟的人口根基;2、改革放權,把創造財富的自由與權利還給老百姓自己;3、民生還債,讓人民有能力的放心消費、增加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入。

  挽救一:鼓勵生育拯救中國經濟未來

  根據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及近年人口抽查資料,中國總和生育率已經降低到1.2左右的超低危險水平,這將導致未來中國人口每過一代(約30年)減少45%。到2045年左右,中國人口每年死亡兩千多萬,新生人口數百萬,每年減少一千多萬,幾年減少一個億,人口超級大崩潰!

  過去20年的超低生育率,導致現在年輕人口的快速減少和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這才是僅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小小開始,更大的危險還在後頭。經濟就是人口的需求和創造,人口就是經濟的生命載體,未來人口大崩潰,未來中國的經濟還怎麼有活力?

  而現在,中國卻還在實施世界上唯一的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這是自毀中華民族未來、自毀中國經濟未來!在超低生育率的今天,要挽救中國經濟未來,必須立即廢除抑制生育的政策,儘快鼓勵生育,否則20年後中國將後悔莫及!中國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必將淪為世界「富民強國」政策中的最大笑柄!

  挽救二:改革放權釋放國民創造活力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實質是不斷放權、不斷放開國民創造財富的自由。作為從一個計劃經濟和高度集權中慢慢走出來的國家,中國人自由創造財富的枷鎖仍然無處不在,它提高創造財富的成本、扼殺創造財富的機會與自由。

  一個國家的財富,都是其國民創造的。要促使一個國家財富的繁榮增長,就必須創造出一個自由法治安全的財富創造環境,充分釋放國民創造財富的活力與效率。把創造財富的自由與權利還給國民,國民就會自己創造財富。

  目前中國大量存在的過多行政管制、行政壟斷、繁文縟節、沉重稅賦等,它們就是納稅人供養的「卡脖子刀」、「收費站」,就是阻止國民創造財富的枷鎖、壓迫國民財富創造的沉重大山。這些已經壓迫中國人幾十年或大半個世紀了,到了該廢除的時候了。

  挽救三:民生還債讓絕大多數國民有能力敢消費

  為了促進GDP增長,中國長期從各方面實施低工資、低保障、低人權的發展策略,短期內吸引資本、利於資本增長,以破壞全世界經濟社會生態的辦法來創造中國的經濟增長競爭力。但最終結果是,低工資、低保障、低人權的發展策略不僅禍害全世界,還禍害中國經濟社會生態、斷送長期發展。

  中國經濟經濟內需不足、產能過剩、依賴投資和出口、聚集巨大外匯儲備、進出口長期失衡,等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長期實施低工資、低保障、低人權的發展策略所導致的。

  根據國際基金組織統計,2012年印度人均GDP僅1592美元,中國6094美元,中國是印度的4倍;但印度人均月工資65112盧比,約合人民幣6650元,中國2011年人均年工資23979元人民幣,月均2000元不到,印度是中國的3倍多。

  經濟是生產與消費的統一體,兩者互為因果。沒有消費,還需要什麼生產創造?中國長期輕視消費,甚至把廣大勞動者當做經濟增長的「工具」,以低工資、低保障、低人權來降低「工具」成本。但是,廣大勞動者缺乏消費能力,經濟怎麼持續有活力!

  不僅中國廣大勞動者拿著低報酬,中國的徵稅稅率和社會保障費率卻都很高,中國的「稅率指數」全球第三,政府稅費拿走的遠多於企業利潤(但政府對企業及發展環境的服務質量卻很差);中國社保費率世界第一,社會保障費佔工資的四五成,同時養活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權力泛濫的、消耗社會保障最多的、腐敗金額最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但民生開支世界倒數!

  政府拿走的很多,給廣大勞動人民的卻很少,政府所欠的民生債太多了,是還債的時候了。壓縮政府和行政開支,像其他多數國家一樣,把最大的支出投向民生,不要讓中國的廣大國民活的太窮、太累、太沒有安全感。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XVL9t0t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