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悅眾」與「有眾」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生活中,常聽有人感嘆:「現在,怎麼做的事越多,落的意見越多呢?」
這裡面的原因,非一句話能說清。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人們的要求,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要保護好這個動力,運用好這個動力,就要在對「眾」這個問題上處理好。
眾,就是群眾。對眾,要「悅」,更要「有」。由此,想起了管仲的一句話:「悅眾在愛施,有眾在廢私。」管仲,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政治家。當時,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為「仲父」。此後,他通過大力推行改革,確立選拔人才制度,並按土地好壞分等徵稅等,使國力大振,幫助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想必,他說的這些話,不是嘩眾取寵,而是有感而發吧。
「悅眾」與「有眾」,雖一字之差,其情其景,卻大不一樣。悅眾,得其表,有掌聲;有眾,得其內,有人心。有掌聲,熱鬧;有人心,建功。實踐就是這樣,儘管你滿腦子「點子」,如無眾人相助,事難成,功難建。
「有眾」離不開「悅眾」。倘若老百姓不開心,哪怕你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也不會有人跟你走,更不會有人為你赴湯蹈火,建功立業。
「悅眾」離不開「愛施」。愛施,是給予。只要給予,就有可能使「山也笑,水也笑,村村寨寨齊歡笑。」給予有種種。有的給予,講回報:我給你歌聲,你要給我掌聲;我給你毛羽,你要給我讚歎;我給你陽光,你要給我笑臉。這種給予,能一時悅眾,卻不能長久悅眾,更難以贏得人心。
有的給予,無索取:好似太陽,天天上班,無論你衣厚衣薄,都給你溫暖。這種給予,只講奉獻,不求索取,是一種「廢私」之舉。這種廢私之舉,很有點古人所贊的意味:「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充滿了正能量,不僅「悅眾」而且「有眾」,遠得百姓歡心,近得賢者智心,從而使事業興,功業顯,天下安。
這就告訴我們,要「有眾」,僅「悅眾」還不夠。畢竟,再富有,錢袋有限,「愛施」有頭。況且,物質的東西只能滿足物質的需求,而人除了物質需求外,還有精神需求,還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尊重雖不是錢,卻比錢值錢。老百姓說得好:「一飯有真意,勝贈千金裘。」
這還告訴我們,要「有眾」,須「廢私」。廢私如「廢置」。廢置之「廢,猶退也」,即讓私退後一步,讓公領先一腳。畢竟,憂公忘私,難為也;先公后私,可為也。
這更告訴我們,要「有眾」,多悅心。悅心,不僅能使在寒者得衣,飢者得食,冤者得理,勞者得息,而且在嚴於律己,嚴以治家,「禁之於親貴」,「制之於寵幸」,使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從而率俗以敦本,順民而不勞,攀高永向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