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會化營銷已經歷和正在經歷的三個階段(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3-11 1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目前,社會化營銷已經歷和正在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一種進步,也是互相交織的。

  

  
  目前,社會化營銷已經歷和正在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一種進步,也是互相交織的。也許有些公司直接到了"3.0階段",卻對"社會化營銷"的"1.0階段"一籌莫展。

  1.0階段:企業被賦予媒體屬性

  2009年,當新浪微博嶄露頭角,很多企業都有的感受是:"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發聲渠道。"企業擁有自媒體平台,促使對外傳播由"第三方話語權壟斷"走向了"自我開放性的表述"。信息的自由度與流動率有了質變。於是,很多企業都試圖充分運用新浪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對外傳播企業的各種正面信息。

  這個階段,社會化營銷聚焦於發揮企業的"媒體屬性"。正如《Here comes everybody》一書所言:All business are media business, because whatever else they do,all businesses rely on the managing of information for two audiences---employees and the world.(公司的所有業務都是媒體業務,因為無論公司做什麼,其業務都倚賴於對兩個受眾群體的信息管理:公司僱員和整個世界。)企業的"媒體屬性"被激發,它們也逐漸意識到:要用講故事的方法塑造品牌。藉助社會化媒體,講故事的方式也不再僅僅是"文字+配圖",微電影、短視頻……,只要是能想到的方式,都能在社會化媒體上充分展現。

  這個階段優秀的企業案例有:寶潔的官方社交媒體平台及各子品牌的社交媒體平台、杜蕾斯的微博或微信。(如今,杜蕾斯微信就是一個涵蓋了文字、音頻、視頻及有較強互動性的全媒體平台,是一個富媒體)。

  2.0階段:互動進階至社群

  當社會化媒體引致信息爆炸,信息的"保鮮度"分秒必爭時,不少企業開始意識到社會化營銷的核心是"social"(社會化)。它們開始注重social listening(社會化聆聽),進行社會化媒體的聲量、輿情監測,或運用社會化媒體平台做客服等。它們越發注重和粉絲的互動,並把社會化媒體交給粉絲,為粉絲打造social的平台,和粉絲建立一種"社會化關係"。

  企業開始意識到:社會化媒體的最大魅力不僅僅在信息的自主發布。"新大陸"是和用戶進行零距離、全方位的接觸。通過互動,產生了很多紅利。比如:更有效地洞察目標消費群(洞察不再是過去傳統市場調查的地理、人口特徵,而是細化到具體的行為、心理特徵)。"口碑傳播"成了很多企業競相追求的傳播方式(儘管"口碑傳播"不是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產物)。品牌主們發現:通過社交媒體聚集的粉絲,可以成為企業的傳播大使。當然,也可以成為企業的負能量引爆源。

  和粉絲建立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社會化關係",讓粉絲之間彼此相連,最終形成社群。這個社群一方面因企業的品牌理念融合;另一方面又"去品牌化",讓粉絲們自發地可以在這個社群里做著基於自己共同興趣點的事。如雷貫耳的案例就是:小米手機。

  3.0階段:銷售轉換、財物價值

  移動互聯網的大行其道,讓企業感受到,社會化媒體已不僅僅只有"媒體"和"社群"的屬性,它可以和業務融合,改變傳統的業務模式。比如,目前,微信是移動互聯網最輕便的入口。

  優秀的"社會化營銷戰役"(campaign),不再是創意讓人"wow",不再是業內人士的"頒獎盛典",而是:是否有效到達目標消費群,從而實現銷售轉換?它的財務價值在哪裡?怎麼用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整合用戶和企業在線上、線下的各個接觸點,形成全方位的用戶體驗?這需要社會化營銷團隊和其它業務部門緊密合作。

  這也把一個過去很難推進的現實問題,再一次地擺上了桌面:市場營銷(包括社會化營銷)只是孤立於具體業務部門之外,負責推廣產品的嗎?企業如何實現整合營銷?

  此外,雖然這幾年把"大數據"喊地婦孺皆知,但還是很少看到企業案例,通過分析社交媒體的數據,進行產品開發,進行有效的SCRM(社會化客戶關係管理)。

  再次強調:以上三個階段,不是互相取代,是融會貫通。比如:如果某品牌的營銷創意總讓大眾眼前一亮,但人們只是驚嘆:"創意真是不錯!"卻沒有實現銷售轉換。這樣的營銷創意是徒勞的。比如:在微信等社會化媒體上運營各種促銷活動,實現了一定的銷量。但並沒有獲得長期的品牌效應,沒有獲得有凝聚力的用戶。這是只看重眼前利益(事實上,現在不少創業公司都在走這條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