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果限制自由行,香港到底行不行?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3-1 1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限制自由行,香港到底行不行?(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網友曬出撕毀港澳通行證照片

  春節前後,一場關於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的爭論,又在內地與香港的社交媒體上「刷屏」。

  先是有部分港人在屯門、沙田發起針對內地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的抗議活動,現場奚落內地旅客。隨後,內地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不到香港旅遊、購物的呼籲,甚至有網友上傳了自己撕掉港澳通行證的照片。

  2月24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將在兩會期間與內地部門商討能否收緊「自由行」政策,以控制遊客的自然增長。26日,香港首富李嘉誠公開表示,香港最大的優勢是由內地靠山,如果沒有自由行,股票都會下跌1000點以上。

  持續了10多年的自由行,到底給香港帶來了什麼?如果真的限制自由行,是否能緩和港人與內地遊客的「矛盾」?一旦限制了自由行,香港到底還行不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告訴新浪網,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收緊自由行是它的自由,從法律上說,也有其依據。但支振鋒也強調,收緊自由行,並不是禁止自由行,實際上香港仍然會歡迎一些消費能力比較強的內地人士。因此總體來說,「對香港的宏觀經濟面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是未必很大」。

  然而,香港作為世界貿易的港口,自由市場的精神是其最引以為傲的,如果一旦收緊「自由行」,在支振鋒看來,顯然不符合香港所一直珍視的自由開放的精神。

    自由行引爆香港零售業,對GDP貢獻僅1.3%

  設立赴港自由行的初衷,與經濟密切相關。

  2003年「非典」爆發后,為了拯救零售市場低迷的香港經濟,中央政府決定推行自由行政策。2003年7月28日,港澳自由行正式實施。從第一期的4個城市逐步增加到目前49個城市。

  據香港入境處資料,自由行簽證發放的第一個月就顯現成效。2013年7月28日截至8月20日,入境者20882 人,其中首周533人,第二周的4305人,第三周的12443人,增幅達到22倍。

  2013年是香港自由行開放十年,內地赴港自由行人數已由2004年的426萬人次,增加到2746萬人次,佔到內地訪港總數4074人次的67%。

  內地自由行的開放,讓香港迎來了非典之後的旅遊業大復甦。而自此之後,香港的零售業也是年年報喜,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也逆市飄紅。

  2014年,香港立法會秘書處公布的《研究簡報》顯示,自由行推出至今,內地旅客赴港的主要目的,早已不是旅遊,而是購物。報告顯示,2013年整體內地旅客在港購物消費額接近1700億港元,等同「養起」香港三分之一個零售業。

  據該簡報,相比2004年自由行實施不久時,整體內地旅客購物消費約270億港元,10年間大增5 .3倍。當中,自由行遊客的購物開支增幅最強勁,由2004年的86.2億元,激增11.7倍至2013年近1100億元。

  數據顯示,自由行旅客消費開支由佔整體零售業銷貨額比重也是迅速攀升,由2004年的4.5%,激增至2013年的22.2%。

  但是就在2014年3月,香港的零售額突然下滑,並且連跌數月。2014年全年的零售總額也回落0.2%,是自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跌幅,11年來最差。

  不過這在新浪網財經專欄作家彭琳看來,這種跌幅對於香港經濟的影響並不大。

  彭琳認為,自由行開放超過十年,對於香港經濟的「輸血」效應已經漸漸減到極弱,香港政府在去年披露調查稱,「自由行」的貢獻僅佔香港GDP的1.3%,而其主要貢獻的零售業,也並非香港經濟支柱。

   收緊自由行的博弈:意在將一簽多行改為若干行

  事實上,對於收緊自由行,香港政界、輿論所探討的焦點是收緊「一簽多行」政策。

  「一簽多行」始於2009年4月1日,深圳220多萬戶籍居民,只需付100元簽證費用,就可以享受一年內無限次訪港,每次逗留時間不超過7天。

  「一簽多行」實施后,自由行遊客中,廣東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再加上內地物價狂升、匯率打折等因素,不少港人發現,內地遊客的大包小包里,不再是昔日的奢侈用品,名牌手錶,更多的是諸如廁紙、洗頭水這樣尋常的日用品,以及跟自己搶奶粉、搶藥品和搶購大量生活用品的水貨客。

  居住在香港的彭琳曾描述過水貨客掃貨的情形:在新界東鐵沿線商場和新界北部地區,拖著旅行箱大肆搜購生活用品的水客成群結隊,為市民生活購物、用餐甚至是在街上行走都帶來困擾。

  由於水貨客大批購物利潤誘人,在新界北部的上水等地區,許多日用品小店都變身「水貨專門店」專做水貨客生意,店子裡面神奇地不見貨物,儘是紙皮箱,其中如市中心的「巷仔街」甚至成為有名的「水貨一條街」。

  香港入境處曾指水貨客中內地人和港人大約各有一半,但有民間調查則指內地水貨客約佔六成,而且運貨的量往往多於港人。

  香港人大代表田北辰曾指出,內地共有49個城市施行自由行,但2014年單是深圳「一簽多行」旅客訪港已經有1500萬人次,相當於其他48個城市的總和。

  對於這種情況,香港政黨民建聯多位人大代表以及政協委員表示,將在「兩會」期間提出有關議案,包括改善「一簽多行」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就建議將「一簽多行」改為「一簽若干行」,而另一位人大代表田北辰則建議,封頂至30到40次。

    普通港人:難從自由行中受益,需承擔社會成本

  明報2013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受惠於自由行政策的港人只有16%,提供的就業崗位大約是七萬個左右。

  有分析認為,內地遊客十年來在香港所帶來的消費,更多的集中在了極少數行業跟商業巨頭名下,而幾百萬的普通香港民眾並未得到切實的收益。

  香港一家媒體在2014年12月19日發文稱,「內地遊客這十年來,在香港砸錢更多了,推高了香港的GDP,但是這是高度的財聚而非財散」。

  據2013年初的統計,自1998年,本地家庭收入中15年裡只由18300港幣增值20000港幣,增加9%;住宅指數則增加了90%,奶粉價格增加100%,牛肉價格增加233%,貧窮人口從850000增至1187000,增加40%。

  香港媒體認為,內地自由行遊客的大量到來,「使得香港的地產跟少數特權階層受益,而香港中下層人的日子更難過」。

  加之「一簽多行」后,赴港生子的內地人越來越多,雙非孕婦與雙非嬰兒與香港居民競爭衛生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大量購買香港奶粉、藥品、尿片的水貨客也應運而生。

  此外,越來越多的大型商鋪出現,而小型便利店、小餐廳則由於利潤擠壓被迫關門倒閉,香港居民的普通日常生活遭受了嚴重擠壓。 每年幾千萬人次的內地遊客湧入,只惠及了極少數行業,開放自由行的巨大社會成本,則是由絕大多數不受益的700萬香港市民來承擔。

    專家:收緊自由行,自由市場的國際形象怎麼辦?

  收緊「自由行」這樣的討論,並非最近才出現,早在去年,香港各界就曾有過多次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表示,雖然「自由行」對於香港的GDP的貢獻看上去比重不大,但是香港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並不快,「因此也不可小視」。而最重要的是,大量內地遊客的訪港旅遊購物,將為零售、旅館、餐飲甚至計程車提供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這無疑對香港的就業來說很重要」。

  支振鋒表示,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收緊「自由行」,從法律上來說,有其依據。如果香港要收緊自由行,在兩岸融合度比較高、人員往來頻繁的情況下,很難實行,而且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可能的選項有:繼續收縮「一簽多行」;規定每年的赴港人數,實行總量控制;對赴港者的經濟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或者控制自由行城市數量。

  不過支振鋒表示,以兩地的情況來看,收緊「自由行」很難有效緩解香港社會存在的諸多實際問題,反而有進一步激化兩地民眾對立情緒的可能。香港如果要解決自身存在的困難,更應該直面問題,從自身找原因、想辦法。

  支振鋒還向新浪網表示,其實,自由行對香港的社會衝擊沒有那麼大,之所以產生爭議,有媒體放大的因素。實際上,香港通過自己的內部政策調整,比如加大和優化公共服務產品投放,可以比收緊自由行更好地解決問題。香港的媒體和精英人士尤其需要反思,無論是解決香港內部的困難,還是加強兩岸的友好交流,香港都需要更為寬鬆,理性、包容的媒體輿論環境。當社會出現困難,媒體不應該火上澆油,而應該理性引導。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T6R02ozE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