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所思考的中國鄉村及鄉村教育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2-5 0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與鐵芳先生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與相似的少年兒童的生存環境,及成長經歷。他對鄉村的感受,有許多我也有,所以讀他這篇《文化破碎中的鄉村教育》就容易達到同情式的理解,同時引起強烈的共鳴。鐵芳先生現在是湖南師大的教授與博士生導師,是國內才華橫溢的知名的年輕的教育學者。他現在身居大都市,卻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滋養自己成長的鄉村文化與鄉村教育的命運,這是令人敬佩的,這與一些喝了幾瓶洋墨水就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學者不同,這些人無論是嘴裡還是文中,都不見中國廣闊無邊的農村的影子,許多的教育論文好像不是在探討中國的教育,而是在探討外國的教育問題,為外國教育操心,或者乾脆就是在研究一個自己虛構出來的教育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鐵芳先生的思想與精神尤其顯得難能可貴。探討鄉村文化及鄉村教育的問題十分必要,這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需要,是國家民族命脈所在。沒有鄉村的和諧與繁榮,沒有農村及農民的前途,實際上就沒有我們這個國家與民族的前途。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國,文化根基也主要是傳統農業的文明作底子,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許多問題,特別是教育問題,基本上還是農村問題。即使在城市裡工作的人,或者在所謂的中國都市文明裡,其實也還是脫離不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影響,小農意識非常濃厚。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現實。正視它,思想考它,解剖它,然後才可能會有所改變。

  我在這裡不想重複鐵芳先生說得很精彩、很到位的那些閃光的思想與智慧,及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用大智慧來做具體的小事情的態度等等。我只想說幾點自己的感受。

  首先想說的一點是,鄉村文化破碎的原因。中國鄉村文化確實是破碎了,這是無可懷疑的,無可爭辯的。中國的鄉村世界與都市世界存在著似乎有著陰陽兩界一樣的差別。有人把中國的大都市比喻為「歐洲」,而形容中國的鄉村是「非洲」。這既是一個事實,但又不能完全當真,至少如果中國的鄉村真正像非洲,這還是很有可取的地方。因為非洲的大草原,大片的原始森林及豐富的野生動物與植物,是中國鄉村所沒有的。只能說中國的鄉村落後與愚昧像非洲,但是生態環境像沙漠會更為貼切一些。大都市像「歐洲」,也只是大街與大樓像「歐洲」,而居住在中國都市裡的人及文化其實並不像「歐洲」,頂多算是大觀園裡的人與文化而已。物質上與政策上中國的鄉村與都市有著天壤之別,但是在文化價值觀念及精神上並不存在什麼根本區別。那麼中國這麼明顯的兩個非常分明的世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中國的鄉村?鐵芳先生有一個判斷,他引用了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家德・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文字來說明他的觀點:

  「身體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農夫吧。

  人的墮落,與物的腐敗一樣。

  物雖腐敗,只要置諸土中,就能分解成清潔的植物的養料。人亦然,雖已墮落,只要與土親近,就成清潔健全的人。」

  因此他得出結論說:「我們今天關注鄉村教育,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為我們的物慾化的都市生活尋找新的根基。」他是想保護鄉村文化,來解救現在的都市文明病。但是現在鄉村文化反被都市文明病衝擊得支離破碎。我以為這個觀點值得重視,但也值得分析。如果說,這是西方的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所感受到的都市文明病的話,那麼用於說明中國的都市及鄉村並不是那麼恰當。中國的鄉村世界與都市世界的分別從來都是一種潛伏在我們幽暗意識的產物。追溯起來,從《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就可以看出一些苗頭。區分城市繁榮與鄉村的破敗是我們文化價值觀中人分「三六九」等的需要,是這種價值意識在居住環境配備上的反映而已。沒有一個現代文明國家的居住布局,會像中國這樣在沒有膚色區別、沒有宗教信仰差異,也沒有文化價值觀念的情況下而這樣地界線分明,等級森嚴。人與人之間是用戶口單位及身份把人區分成這樣的兩個世界。教育也只是為區分這兩個世界服務而已。教育無可避免地成了從農村選拔能夠適應並且能夠服務於都市需要的人才的工具與手段。而這個選拔的途徑與手段就是考試,在雙重不平等的剪刀差的考試競爭中(鄉村辦學條件很差,但錄取分數反而超高),天然地決定了只有極少數有天賦及幸運的學生才可能有機會到城市裡工作。即使是成功者,也是要奮鬥十八年才有機會與城市裡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這樣的現狀,其實與過去科舉考試中舉沒有什麼不同的。只是現在的範圍更為廣泛一點而已。在農村教育的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輸送一批孩子到城市裡讀書,將來能夠留在城市裡工作,做上「城市人」。這是中國鄉村教育的唯一出路。在這一點上,我與鐵芳先生都是比較典型的鄉村教育的所謂成功的那麼一些極少數農村的孩子。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來到大城市工作,也要比別人付出大得多的代價。在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方面,固然有一些幫助,而且對改變自己的原來父母所在的家庭的面貌也會有一些幫助,但是對鄉村的發展其實幾乎沒有任何幫助。所以,像我這樣的大學生、研究生從鄉村裡走出了一茬又一茬,但是總是把一個落後的鄉村留在了自己的身後。我們的幸運還在於我們那個時代的從鄉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基本上在都市裡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一些回報。有的還成了氣候,在都市裡成了成功士,甚至一方諸侯式的成功角色與公眾人物。但是,這些人能夠對中國鄉村所做的,也不過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回到家鄉去做一翻炫耀罷了。農村的落後反而映襯出他的榮華富貴與成功形象。農村的這種落後面貌是許多成功的中國人所需要的。他需要農村的落後來保持源源不斷地廉價勞動力,需要農村的落後來襯托出他的成功。中國廣大的農村,現在基本上還是二千多前老祖宗發明的老牛拉犁式的生產方式。而日本在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環境下,早就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為什麼?中國之所以不去推行農業的現代化,也是有難言之隱的。因為這意味著把廣大極其龐大的勞動力從農村解放出來,然後蜂擁到城市裡來。會給城市造成嚴重的秩序混亂。但是有限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到城市裡是城市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國現在的農村實際還是起了一個勞力過剩的保護地帶的緩衝作用。中國每每在算失業人口時從來是不算農村裡的人的,因為他們無所謂失業還是就業。所以說,中國農村與都市的差別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的一個反映,也是一種幽暗意識的物化表現。如果不認識清楚這一點,我們就在於可能真正認識到中國鄉村的問題所在。說到底,中國的城市不是西方的城市,中國的農村也不是西方的鄉村。其存在的原因與依據都與我們不同。

  其實,我們的鄉村遭遇破碎,並不是現在有了電腦網路系統才有的。我小時候記憶的美好鄉村,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破壞的工作卻是從我有記憶力的時候就開始的。小時候留給我奶奶(她是辛亥革命年出生的,1991年去世)的美好鄉村,其實我就從來沒有見過。我的老家是江西與福建交界的武夷山區,風景很美。我小時候記憶中,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但是,那時「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山上的原始森林被砍得乾乾淨淨,如果僅是我們村子里的人去砍是永遠也砍不完的。我記憶中,連續砍伐近十來年的時間,那時是外面的大批專業人馬進山,用一批批大卡車無嘗拖運出去,被砍伐下來的樹木堆積在一起,把兩邊的馬路都堆滿了,幾十公里連綿不絕。村子里的家家戶戶只需要把這些樹木的樹皮剝下來就夠長年作我們的生活燃料。那時,我很小,但是已經會爬到這些樹木上去剝樹皮了。這樣的事情做了有好幾年。這些樹木才被運出了村子。樹林是人民公社的,鄉村裡沒有人有權說話,也不敢說什麼。一種合法的對鄉村資源的瘋狂掠奪,幾十年來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我小時候記憶中,村裡還有幾棵幾百年上千年的古樹,也是在「農業學大寨」時被砍掉了。鄉村的破敗與荒涼不是自今日始的,而且現在也不是在破敗的終結之時。我非常慶幸,我們那個地方現在還沒有發現任何礦產,否則的話,鄉村的破壞會更進一步。礦產被人運走了,每年留下十幾具村民的屍體,再留下一個污染極其嚴重的生存環境給村子里。這樣的情況相信在目前的中國並不少見。

  第二,在承認中國鄉村文化破碎的同時,我們也要分析,中國鄉村文化是否都值得保留?我以為這裡需要分析。誠然,有一些鄉村文化代表一種優良的傳統,是一種優秀的人文精神。這在一些樸素的民俗文化、兒歌民謠中都有體現。這些文化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應該重視與並保護起來,還要加以挖掘,在學校中作為教育材料,讓農村的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存環境與生存之根,這是有意義的。但是,我讀完鐵芳先生的《文化破碎中的鄉村教育》后,有一種感覺,就是鐵芳先生是不是把中國的鄉村文化與鄉村過分地美化了?這種鄉村文化及鄉村教育其實只是在一些小說與電影中才會有的。重視鄉村文化及鄉村教育的一個理由是讓孩子接近大自然。回歸自然,使心靈得到鄉村大土地的滋潤,這個想法是好的。可是,接近大自然是不是一定意味著排斥都市文化?鄉村的文化破碎是不是意味著就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東西?我以為這個也要分析。作為農民的後代,我深感,農村裡愚昧落後是一時難以改變的。鐵芳說,他的村子里有兒媳婦打斷九十高齡的婆婆的腿並且擢瞎一隻眼的事情發生。這在農村是常見的現象。我小時候就沒有少見這樣的現象。可以說這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自「大躍進」、「人民公社」后,對鄉村的影響不僅是物質環境上的,更是心靈上的。現在的農民並不懂得愛惜環境,他們根本沒有環境意識。他們眼中的樹林就是能夠賣錢而已。一是因為他們太窮,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靠山吃山;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山上的樹林除了砍了能夠賣錢外還會有什麼用。我記得1984年前後,那時江西省政府鼓勵農民開墾荒山野地,種植樹林。那時我也參與種樹,我與我老爸老媽一起種了幾十畝山地,樹木現在已經長大成林了。而且周邊山地也全部長成了鬱鬱蔥蔥的山林,但是,這兩年回家,幾乎在一夜之間,這些山林全部被砍伐得乾乾淨淨。我家的樹也經常被偷著砍伐。只是我一再堅持不要全部砍掉,才又多留了幾年。不過,最後,還是要全部賣了。賣掉的樹,對方就用三光辦法_砍光、挖光(樹根)、燒光。給山頭剃光頭,大小都不留。然後再一把火燒了。看了很令人心疼。但是,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政府也放任自流。不知道樹林值被還有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作用。當地的林業部門也把這些樹林看成是重要的財源。放任砍伐,並且作為交易籌碼,成了重要的腐敗根源。這是我第二次看見的砍伐之風。但是,這次更令人心痛,眼看著自己種的二十多年的樹被人砍掉。其實自我在廣州工作后,我們家不缺錢,並不想賣掉這些樹,但是,你不賣掉也還是要遭遇被人砍掉的命運。幾次山火就燒過來了。一些農民是不能看見你家的樹林長得這麼好的。我去北方,現在到處也是在砍樹。農村裡到處是為發家致富而辦的伐木加工廠。機器轟鳴,烏煙瘴氣。農村的污染已經遠遠超過了城市裡。我們村裡的小學生,百分之六十的兒童得了乙性肝炎,他們出生時的條件都非常糟糕,大多只是在自己家裡接生的。他們也都沒有種過疫苗。得了病也沒有錢去治,而且他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病的危害性與頑固性。鐵芳還說到那個被人殺人的農村初中女孩子的故事,我以為這個事的責任不能記在現在的網路信息社會上。網路電腦是不能負這個責任的。這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平台而已。正如一個流氓地痞用刀殺人,你不能把責任記在這把刀上,而要記在人的身上一樣。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沒有用好這個新生的事物。我們學校曾經是否像美國日本學校那樣組織學生作WEBQUEST(網路探究活動)?把網路信息作為新信息資源的來源?作為思想智慧的寶庫?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去這樣做,而是一味嚴堵死抓,然後把學生關起來搞題海戰術,應付考試。但是,這隻能關住孩子的身,卻關不住孩子的心。在這一點上,從城市到鄉村的教育,都沒有什麼區別。

  用重新建設中等師範,讓畢業生留在鄉村裡傳播文明的辦法是好的。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不說那些非常貧窮的西部落後地區吧,就以廣東這個發達省份來說,前幾年我還在《南方周末》上看到過一個報道,說廣東一個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村小學,當地連高中畢業生都不願意留下來任教,代課老師只能留住初中畢業生。而且那些願意留下來的當小學教師的年輕人是村子里沒有出息的那類。為什麼?貧窮啊。在外打工的地位比在鄉村裡當小學甚至中學教師地位高。因為,他們掙的錢更多。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辦起師範學校,還有沒有人會願意去讀?現在的農村存在著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大量缺乏合格的教師,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把教師的指標控制得非常死,他們寧願大量使用代課老師,代課老師現在越來越多的是大學畢業生,他們必須比正式老師更賣力地幹活,但是,工資待遇卻往往只是正式老師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這種現象的存在,也不會利於教育的和諧發展。一個受歧視的教師,他能夠教出平等待人的人?這是很值得懷疑的。我們現在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究竟是要何為?現在存在著一切向錢看,一切以經濟為目標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追求,許多地方都是用代課老師,他們的地位極其地不穩定,責任心也受到衝擊。教師完全只是看在錢的份上來工作,而政府怕增加教師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所以也拚命地壓縮編製。其實我們給教師們的錢已經非常少,但是政府能夠省一點就再省一點。我所教過的一些大學本科生這次去求職,非常感慨,一方面學校沒有足夠數量的教師;另一方面他們求職無門。學了大學本科四年,找工作那怕里找一個農村的中小學的教職,竟然十分困難。如果師範辦起來會怎樣?現在還不完全是教師安心不安心的問題,不安心的原因大多數情況也是因為生活沒有保障,他們得到不到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生存資料。這與學歷的高低並不是十分密切相關。如果農村教師那微薄的工資收入都沒有保障,那麼不要說大學生,就是師範生也會逃到城市裡去打工的。我在農村中學教過六年,這種體驗對我來說尤其深刻。所以,我現在非常不喜歡看一些大學教授、學者只會躲在大學里研究,用非常時髦的辭彙,去寫的那些完全沒有中國背景的學術文章,話語里完全沒有中國現實背景,沒有中國氣派。這種研究實在是在浪費生命與錢財,但是卻成了學術水平的標準。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恐怕陶行知先生都是不合格的。他寫文章從來沒有用那些時髦的辭彙來表達不疼不癢的思想。

  我常想,西方國家為什麼就沒有我們這樣的鄉村問題?而且他們城鄉基本上消除了差異,甚至因為鄉村環境好,有錢的人還紛紛搬到鄉村裡來居住。他們的鄉村是真正的環境保護得很好的鄉村。而我們的鄉村卻是新的污染重災區、廉價勞力的輸送地,及展示成功的好去處。西方國家不會因為發達了,都市化了,就真正的遠離鄉土,相反他們越是現代化,他們越是注重回歸大自然。這裡面有著科學的認識,有著系統的理念支持。看看日本人的中小學校吧,他們那麼有錢,但是,他們的學校樹木成林,綠草成茵。不用塑膠跑道,只用沙土作為操場及跑道。既價廉物美,又讓孩子更好地回歸了自然。都市裡為什麼就不可以回歸自然?相反,我們存在一種病態的認識,我們的學校,連教師的工資都發不出,但是卻借錢建塑膠跑道,搞豪華氣派的學校大門,建五星級的廁所,以顯示現代化的氣派。這都是傳統的小家意識在現代社會中的反映。這與過去中了狀元,做了高官,必定要騎高頭大馬炫耀於人的心理是一樣的。表面看來是現代化,實際上是傳統農業文明下,最頑固最愚昧落後的價值觀念在起作用。讓真正的現代文明對這些東西來一次衝擊與濯盪可能會有好處。對於這種東西的破壞不但應該,而且必須,我們現在要建設好自己的鄉村,其實同時也要建設好自己的城市。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讓我們打開眼界,認識到真正好的鄉村與城市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真正建設好鄉村的時候就是人們淡化了鄉村與城市這個詞的時候。鄉村與都市一樣需要開放,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發展自己。如果我們不去日本,不去美國,不去歐洲,不讀他們寫的書,我們怎麼會知道人家的家園是怎麼樣呢?這就像完全不懂營養科學的農村人,他們把幾斤土雞蛋,去換幾包速食麵給孩子吃,以增強營養一樣。鄉村只有走出愚昧落後,才會有希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