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下)

[複製鏈接]

12

主題

13

帖子

9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qshen 發表於 2015-2-4 0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下)沈乾若

(上接『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上)』)

四.我在加拿大的求學執教及辦學經歷
出國后我來到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系讀博士,那時全校中國來的研究生共四十餘名,現在該有三百多人了。讀博士期間一直作助教,輔導本科學生;也曾教過一門『機械振動』。我驚訝地發現本地學生的數理基礎相當差,教他們比在國內教書困難得多。
獲得博士學位后,正值北美經濟衰退。我拿到一份臨時性的教學工作,在一所社區學院講授微積分。這裡的學生更離譜,經常抱怨試題難,說某某老師沒講到就考,不公平。其實放在國內不過是知識靈活運用的問題。這些學生中能夠學懂微積分的比例很小。我講課細而又細,試題難度一降再降,打分時寬了又寬,才可能讓半數以上學生過關。一個西人學生對我說,他非常羨慕中國學生。中國學生基礎好,父母還供子女上大學。而他們學起來很吃力,又得自己打工掙錢交學費,非常辛苦。
三年後回到大溫哥華地區,索性依從自己濃厚的教育情結,於1997年辦起了一所補習學校。學校為華裔學生補習數理化和英文等科目,也有西裔和韓裔學生參加。
名為補習,實際上採取正規完整授課的模式;因為學生缺的太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收效不大。十五年中,教出了近兩千學生。有些學生數理化均在這所學校讀,連讀數年,從而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我本人講授高中和大學一年級的數學和物理課程。學生補習后都有大幅度提高,不少學生考上多倫多等大學。
這所補習學校在大溫地區口碑非常好。本人於2012年退休,學校已轉讓。
親身體驗對人的認知極其重要。俗語說,『隔行如隔山』,信然!同是長年在海外教書,理科和文科教師的感受大不相同;同是在國外生活多年,未曾深入教學一線的很多華人對國外教育還是茫茫然。
通過這十五年的教學,我了解了加拿大學生的真實程度。『丹麥與中國初三學生的對比』一文揭示,丹麥15歲學生居然不知道二百的百分之五十是多少,其實加拿大學生也未必搞得清分數如何相加;丹麥學生不了解a2 x a3 = a5,,加拿大學生也鬧不懂為什麽a0 = 1。至於牛頓三定律,歐姆定律等,高中學生沒幾個說得明白。凡此種種,例子舉不勝舉。
我也明白了西方的數理化是怎樣教的,學生程度為什麽差。在辦學執教的同時,我經常發表文章,或舉辦講座,分析加拿大教育與中國大陸的異同,以及優劣得失,為華裔社區提供教育資訊與參考意見。
以下著重談一談本人從卑詩省普通公立學校了解到的弊端與問題。美加兩國尤其美國東部有很好的公立和私立學校,為大學輸送優秀學生。由於經歷與視野所限,筆者對這些學校少有了解,故本文不涉及。
五. 西方基礎教育弊端分析
長期的實踐與思考告訴我,西方公立教育的弊端在於從體制到教學的過度鬆散,自由度過大。具體而言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第一. 教學方式及教師責任心,對教學結果的影響最為直接。和中國大陸一樣,國外也有些教師課堂教學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可惜不佔主流,多數教師授課比較隨意,總的來說有以下四『不』:講得不夠,有的甚至不講,讓學生看筆記,做題,有問題再問;不記公式;不改作業;不發考卷,只能課堂上看一看,為的是一套考題可以長期使用。
相應的,相當多的學生概念搞不清,公式不理解,套公式做題湊答數。考完就忘,還以為理所當然。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問。本地學生往往在發獃,等老師給答案;只有中國大陸來的學生在思考,而且有思路。說中國學生死記硬背,西方學生思維能力強?我多年看到的恰恰相反。
上述教學方式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行不通。中、上等學生疲於應付,勉強過關;資質差或無心向學的則完全放棄。不過,教師灌得少,造成了壓力,也提供了空間,使少數資質優異,好學上進的孩子培養起自學習慣和能力,進入大學后更有競爭力。
西方所秉持的鼓勵獨立與創新的理念,和從小學即開始的學生自主課題研究等教學方式,非常寶貴。如何根據課程特點,採用多樣化的教學,以達致最佳效果,是中國與西方共同的課題。
第二,教師資格與教學管理。教師授課隨意的原因是校方和教育當局對教學缺乏監管,更沒有中國教研室的設置。基本上教師各自為政,負責與否全靠自覺。
教育當局和校方對任課教師也沒有嚴格的專業要求,體育教師也可以教數學。小學則通常實行大包干,英語、數學、科學、美術、手工等,皆由班主任老師負責。這樣的分工,教師負擔重,效果卻很差;事倍功半。文明進化到現在,不知西方基礎教育的專業化程度為何如此之低?
其實,有些教師自己對所教內容也不甚了了,如何給學生提供清楚透徹的解釋?
故加強教師培養和教師資格認證,強化對教學的監管,同時改變教師分工模式,對西方來說十分緊迫。
第三,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考核。西方學校課程設置上的優勢是種類多,除必修課外,亦有各種各樣的選修課;而且同一門課分為多個檔次,如數學有升學類、應用類, 還有基礎類;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
問題出在理科的教學內容與深度。以卑詩省數學為例,九十年代的數學大綱還過得去;然而之後中學數學內容一減再減,深度一降再降。幾何、統計、二次曲線等很多內容統統被砍掉,以至高中畢業生連『相似三角形』都未曾聽說!而小學採用脫離實際、脫離學生認知水平的所謂『發現式數學』,基本四則運算都未能掌握,更不知如何運用。
西方自六十年代起廢止了初中階段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科設置而採用綜合理科。由於極少合格師資,綜合理科非但達不到為理工科奠定基礎的目的,即使作為科學普及也十分勉強。西方學生大多視理工科為畏途,高中選修數理課程及大學進入相應專業的人數日益減少,已形成相當的危機。
課程考核方面,卑詩省實行百年且十分有效的全省中學畢業統一考試,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被取消,只留下英文一科。如此一來,面臨畢業的學生和教師都泄了氣,不再抓緊,不再用功;學習效果一落千丈。小學四年級和七年級的『基本技能測評』,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三項,是卑詩省所剩不多的全省統一考試;教師工會也不放過,幾年來一直在鼓動取消。
第四,學分制問題。美國中學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實行學分制,至今已一百多年。中國學習美國,也搞過學分制,十年後卻在一片反對聲中收場。經過百年試驗,現在結論擺在眼前。學分制固然給了學生主動權,尤其是給了精英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但由於無法組織固定班級,造成學生管理的極端鬆散。
與偏重智育的中國小學相比,西方小學的班級更人性化。班主任照顧孩子的全面成長,體魄與健康,生活自理,情緒控制,禮貌與人際關係,等等;教室也更像一個溫暖的家。然而一入中學,班集體、班主任和固定教室一下子都沒有了。對於尚未成熟,無甚自律能力的十三、四歲孩子,其結果可想而知。學校里為什麽流行反智傾向?中學生吸毒怎會成為嚴重問題?高中畢業時,加拿大四分之一的孩子已經輟學;美國比例更超過三分之一。這一切均與學分制下『放養式』的學生管理直接相關。
十幾歲的青少年同樣需要集體生活,需要一個歸屬和親密的夥伴。中國人都深有體會,步入社會之後最為懷念的,往往是中學時代的班級生活與同窗好友。將班級制延伸至中學,至少初中,是西方扭轉其教育頹勢的必要舉措,選修課可以逐步引入。
第五,綜合中學的建制。美國和加拿大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設或很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專門的職業教育隸屬於高等教育。學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均須讀完普通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故美加中學稱為『綜合中學』。
綜合中學任務繁重。除學業教育外,還須承擔部分職業教育功能。各類學生捆綁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顧此失彼。不但升學類為就業類陪綁,就業類的需求亦未能得到滿足。在升學類學生忙於報考大學的時候,這些學生卻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甚至沾染上吸煙、吸毒、校園欺凌等不良習氣。
為了多數學生能夠拿到畢業證書,所謂高中畢業,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隻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來還一再降低標準。可見,高中階段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流的雙軌制較為合理。不分流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不分流無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
歐洲國家如德國,設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只有北美,多年來一直堅持綜合中學的單軌制,需要改變。
第六,地方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與中國截然不同,加拿大和美國的基礎教育由省或州一級管理,聯邦不設教育部,只設一個委員會起協調和對外的作用。
集權或分權是教育領域反覆爭論的焦點之一,兩種體制當然各有利弊。每一種體制長期實行后其弊端逐漸積累,出現向相反方向轉變的呼聲與趨勢是必然的。
美加教育中的許多弊端,是分權的結果,是權力濫用的結果。如卑詩全省中學統一畢業考試,幾位政府大員一拍腦袋就取消掉了。實行了一百年的一項制度,包含多少前人經驗的結晶呵。資歷不夠的人手握重權,可以任意做出改變,教育已經被折騰得不成樣子了。
至於美國,權力不止下放到州一級,教育經費競由下面的各學區自行籌款撥款,使貧者愈貧,富者益富;公立教育無法發揮促進階層流動,保障社會平等的功能;使社會加速兩極分化。
但以2010年美國頒布『各州共同核心標準』為標誌,美國開始嘗試實行國家課程,聯邦與各州之間的權力界限亦得到鬆動。
筆者之見,基礎教育乃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需要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進行深入的研究,制訂長遠的規劃,做出科學的決策。一省或一州的力量與水平是不夠的。當然亦不能統得過死,限制多樣性和探索創新;故集權下的分權較為理想。
加拿大聯邦政府需要設立教育部,把課程、大綱、教材及其它大的方面管起來。
(此處所指僅限於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功能不同,不在此列)
綜上所述,二十世紀後半期開始的西方基礎教育的衰落,乃從體制到教學以及社會文化風氣造成的,是全方位的;是教育不作為、過度自由化的結果。
六.        形勢與願景
中國與西方教育是從理念到實踐都截然相反的兩個體系,現在已走到各自的極端。四九年後中國帶有強制性的嚴格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了國民的知識文化水準,卻未能造就相應的頂級領軍人才。美國和西方教育提供自由寬鬆的環境,精英人才得以脫穎而出,但大多數民眾未能獲得像樣的教育,幾代人被荒廢了。
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美國得天獨厚。強大的經濟實力和世界老大的國際地位,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其他國家的人才來到北美大陸,為美國服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的科技人才被美國挖走。印度的知識階層很早開始移民北美。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解體之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科技力量大都轉移到了美國,其教育從此失去競爭力。改革開放后中國培養的人才也大量湧入美國。據統計,至2011年,在美國的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移民為二百多萬,25歲以上人口中,45.4%擁有學士學位,26.1%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而本土人口這兩類的比例分別為28.5%和10.3%。
美國之所以敢於放鬆本國的基礎教育,在於源源不斷的高層次移民能夠支撐起它的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然而,美國獨霸世界的格局能夠一直延續麽?一旦失去眼前的優勢,哪怕只是部分地,都會對美國帶來沉重的打擊。在美國已從世界權力巔峰跌落的今天,這不能不引起高層和民間有識之士的極度擔憂。他們欲藉助中國提供的坐標,探尋問題所在,找出解決良方,以挽救基礎教育。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和某些州已經邁出了步伐,而且成效初顯。
但從西方普通民眾的意識來看,要讓整個社會警醒,路還很長很長。特別是教師工會代表的左傾思潮和勢力,從自身利益出發,拚命維護現有體制,抵制學習中國與東方教育。在加拿大卑詩省,兩年前英文媒體曾經開了一個口子,討論東、西方教育的利弊得失;現在這樣的話題一律封殺。
事實上,世紀之交基礎教育的加速衰落,正是拜左傾思潮所賜。這一思潮將原本正面的觀念,如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培養獨立意識與創新能力,等等,推向了極端。結果適得其反,過猶不及。
近年來流行的所謂『21世紀教育』口號,更將『個性化教學』強調到不適當的高度,抹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規律與共性,對班級整體授課釜底抽薪。這些做法是對傳統教育輕率而粗暴的否定與顛覆,是在改革進步名義下的倒退。
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亦然。中國課程標準與教材總是在原有基礎之上改進,所以越改越好。而西方新標準和新教材的引入,卻另起爐灶,標新立異,推倒重來。時下流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已是瘡痍處處,面目全非,沒有了根。當『創新』概念本身也被推到荒謬的極端,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當數以千萬計的孩子可以任意被當作試驗品時,這樣的『創新』是很可怕的。
再者,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適當的社會土壤。西方社會瀰漫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和不思進取之風,正是這樣的土壤。在卑詩省,以增加工資為目的,不計社會損失的教師罷工接二連三,乃是這一社會風氣的突出表現。為此,西方付出了幾代人的慘痛代價。難怪有些上了年紀的知識分子談及此憂心如焚,甚至痛哭失聲。
回過頭來再看中國。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文化積澱,而且未曾斷代的文明古國。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世界歷史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只是最近兩、三百年落後了。延續一千多年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固然由於重文輕理而制約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同時也在中國造就了尊師重教、勤奮向上的文化傳統,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樹一幟。中國教育正是得益於這一文化傳統。
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多次社會動蕩與政權更迭,然而教育沒有垮。在歷史上數次教育危機面前,中國人對教育的高度期望發揮了關鍵作用。三十年代初由學分制回歸班級制,文革過後教育的快速重建,國內中學對綜合理科的抵制,近年來對教育資源貧富不均的抨擊,等等,以及當前海外華裔對所在地某些教育政策的批評與抗爭,均為明證。
中國的基礎學業教育在世界上確實遙遙領先,對此應當實事求是。與此同時,學習西方仍然十分必要。西方世界創造了輝煌的現代文明,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要吸收其中的精華,包括與教育相關的理念與做法,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好的是社會對此較有共識,有動力。
國內對西方教育的研究之系統、全面以及信息之快速,令西方教育界嘆服。遺憾的是信息來源多為二手資料,最重要的實踐檢驗和親身體驗仍顯欠缺。作為在西方生活的華人,最不願看到因缺乏切實了解,國內教育界將國外的弊端與問題當作經驗來學習。有如此眾多的留學生和移民在海外,其親身經歷和體驗當為寶貴的資源;希望能對國內教育有所幫助;學習西方時去除盲目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2014年中國開啟了教育的綜合改革: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將設置自選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和一次性統考一道作為大學錄取的依據;職業教育的全面規劃,將為廣大青年成功成才開闢多種途徑;體育方面,以『校園足球』為切入點,扭轉青少年體質下降的態勢; ……。這種種舉措,一方面建立在中國多年教育實踐的基礎之上,同時也吸收了西方很多成功經驗。
本文開頭所引『美國教育學習中國是自尋死路』的奇談怪論,完全站不住腳。分別走向極端的東西方教育需要互相學習,向中間靠攏。成功的關鍵在於揚長棄短,找到兩極之間的平衡點,片面與極端終歸要失敗。任何一方都切忌『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滑向另一個極端。
當今世界東西方教育的相遇、撞擊乃至滲透互補,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儘管道路還很漫長,東西方教育互相融合的時代畢竟已經打開了大門。人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基礎教育體系在這樣的撞擊與融合中誕生。

作者:
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會長   沈乾若 博士  
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
中國大陸和加拿大數十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
2015年1月
sharonqshen@gmail.com

感謝:本文融入了博雅教育學會理事高建新博士和袁勇博士的意見,謹表謝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