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余以為:2014年廣州至少發生了10次地陷?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月14日上午,廣州市科韻路黃埔大道至琶洲橋路段發生地陷事故,一輛轎車側傾陷在大坑邊沿,所幸車上人員逃離,未有傷亡。塌陷的地面約有3×3米大小,據現場行人反映,地陷坑深達六七米。

  有媒體統計,僅在剛過去的2014年,廣州至少發生了10次地陷,而且大多發生在繁華路段,越秀北路甚至連續幾年反覆出現地陷。

  地陷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近年來高發的地陷災害,幾乎全是人為事故。地陷坑人,歸根到底還是人在坑地。古今泥土沒有什麼不同,而人的禍害能力突飛猛進。在工程機械和鋼筋水泥面前,泥土像海綿一樣任人擠捏。

  地面沉降與塌陷威脅地表道路和建築物,也危及各種城市地下工程。據國土資源部統計,這種地質災害已經造成了數千億元經濟損失,因此城市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已經被列為城市頭號公害。但危害最大的莫過於給市民留下的心理陰影,走在路上不再踏實,而且避無可避,如同恐怖襲擊,只能燒香拜佛求平安。

  基建工程年年有,為什麼近一兩年才頻頻爆發地面塌陷事故呢?這恐怕與城市化速度急促有關,工程無不在爭分奪秒趕進度,規劃缺乏長遠的安排,土地更缺乏休養生息,不斷地遭到「開膛破肚」。人類不厚待土地,土地也不善待人類,地陷是土地的抗議。有句林牧漁農行業的話叫「水土保持」,水與土是共生共存的。看不見的地下水,最容易遭到工程破壞。南方多水,地下水本來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遠遠跟不上基建速度,而且地面硬化,濕地喪失,使得局部地域的自我修復能力也大打折扣。失衡的地下水位製造地陷報復人類。

  治災之良策莫過於防患於未然,但地陷危害之大就在於難以預防,近似地震。衛星雷達干涉測量可以測出地面的微小沉降,這是發生地陷的預警。除了採用最新的測量技術之外,宏觀上預防,主要是降低土地開發強度,盡量保留濕地和原生土壤,放緩工程進度,避免反覆「開膛破肚」,這需要做好長遠規劃,並且嚴格執行,還需要良好的部門協調能力。

  所以說,既然地陷是今後若干年廣州市民躲不過去的災難,那麼政府事先做好善後預案,也算厚德待民。預先準備好若干賠償金,給事主救急,至於責任,留足充裕時間去論證與追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6: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