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銘記失敗

[複製鏈接]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籽棠 發表於 2014-11-10 0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康貝絲(Beth Comstock),通用電氣(GE)公司首席營運官。

  高管們都喜歡引用名言警句,其中最常被引用的就是電影《教父2》中邁克·柯里昂說的一句話:「你得跟朋友保持密切關係,你更得跟敵人保持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好建議!把這個句型套用到另一個情境中也非常合適,即:你得慶祝那些自己做對了的事情,你更得銘記那些自己做錯了的事情。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換句話說,關注自己的成功很重要,但重視失誤更重要。

  這並不是讓你將自己做過的那些糗事發布到社交媒體上,而是讓你去真正面對錯誤,然後改正它。成功是件有意思的事兒,總是讓人回味無窮,殊不知失敗是件更有意思的事兒,它令人著迷。因為失敗意味著我們需要承擔巨大而且未知的風險去驗證一件事情是否能夠完成,其中充滿了探索的樂趣。還有一類人,他們痴迷於做失敗中的倖存者。

  科技行業的歷史是由大量失敗案例寫就的,這些失敗案例的主角兒大都是一些過於超前的科技產品,它們因為「生不逢時」而未得到青睞,沒有被採用,也沒有被進一步開發。最經典的失敗案例當屬「蘋果的牛頓」(AppleNewton),請注意,不是「牛頓的蘋果」。這款掌上電腦由蘋果公司於1993年開始製造,然而悲劇是,即便它被公認為PDA(PersonalDigitalssistant,掌上電腦)的始祖,它在市場上也找不到合適的定位,無人喝彩也甚少有人為它買單,最後「叫好不叫座」的蘋果牛頓不得不於1997年停止生產。但是,請不要忘記在語音識別和頭戴式顯示器剛出現時也有許多挫敗與錯誤,但如今我們已經在谷歌眼鏡中看到了這二者的完美結合。許多早期產品也許在某些時期發展不利,但這並不是它們自身缺乏獨創性造成的,所以不應該將它們束之高閣,而更應該去探索失敗的教訓。

  成功當然是重要的,拿我面試某個職位的應聘者來說,我很想了解他們在以往工作中領導的改革和創新經歷,以及他們給組織帶來哪些飛速發展。但更吸引我的還是那些「有勇氣的應聘者」,他們能夠勇敢地告訴我那些他們沒有做成功的事,還有他們從中吸取了什麼樣的教訓與經驗。至少,這意味著他們有自我反省意識,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進步和提升。

  我自己就曾經做錯過許多事情,這些失敗的經歷多數是由於以下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對團隊成員的錯誤判斷。這是刻骨銘心的錯誤,特別是當你作為團隊主管,擔負著建設和發展團隊責任的時候,犯下「識人錯誤」給自己留下的痛悔和記憶就越發深刻。曾經,我在一些人還沒有機會證明他們自己能力的時候就對其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後來我發現自己曾經低估的某個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於是,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會對他有如此錯誤的判斷?

  二、我本可以採取但沒有採取的行動。這通常是因為我沒能相信自己的直覺,而是猶猶豫豫,希望能獲得更充足的數據、更多的證據和更確鑿的事實。我徘徊在一個我自己不喜歡的角色中不能自拔,未知世界里有我熱愛的一切挑戰,但模糊不清,而我在潛意識中對這些挑戰有些恐慌,於是不自覺地把這種模糊不清當作借口,遲遲不去開始嘗試,結果錯過了應對挑戰的最佳時點。

  我相信我的這些體會許多人都有,每當我們談到自己的失敗時總會猶猶豫豫。有時我們甚至自欺欺人,假裝這些失敗從未發生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擔心錯誤和失敗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帶來負面效果,自己也可能受到相應的懲罰。

  我不僅給我自己,也給大家的建議是——將這些失誤當作自己學習之旅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去抱怨或無休止地責斥自己的愚蠢。要時刻銘記自己的失敗,堅信失敗之後一定能看到成功,這樣我們就能不斷深入地認識自己,更清晰地分析自己的行為,至少,在煩惱時,可以挑戰一下自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