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還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兩位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和威廉·波溫(William G. Bowen)發現了在教育等行業中出現的「成本病」(cost disease),他們的理論引人們開始思考教育體系的壓力。通常來說,如果某行業工人的工錢增加的話,其產值也會上升。但哈佛大學的教室能夠容納的學生仍和一個世紀以前差不多。而且,在把年輕無知的十八歲孩子變成受過教育的成年男女的時候,通常用來提高效率的方式——採用先進的技術,加快生產過程,同時完成更多工作——似乎無從運用。雖然在過去的一百年中,教師的薪水相比整體經濟有了或多或少的增長,但他們的產值仍停滯不前。人們認為,「鮑莫爾成本病」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教育開支一路飆升,卻不見明顯成效。
這其中相差了多少?這正是最近一場辯論的話題。和其他地方一樣,哈佛大學的MOOC設計者們承認人文學科遇到了特殊的困難。大衛·J·馬倫(David J. Malan)教授在哈佛大學講授大受歡迎的編程入門課程「計算機科學50」,當他把這門課變成MOOC課程時,對學生作業的評估不是很困難,因為這些作業都是程序,可以由計算機自動評分。但對納吉這一類的課來說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的作業主要是寫文章和討論。為了模擬課堂討論,納吉和邁克爾·桑德爾使用了在線論壇,但結果似乎不盡人意。CB22x的討論開始后不久,一名課程助理凱文·麥格拉斯(Kelvin McGrath)對我說:「甚至有個小組在討論耶穌,還有自豪感什麼的。他們並沒有跟上課程的內容。」
伊恩·M·米勒(Ian M. Miller)是一名畢業生,負責一門計劃在秋天上線的MOOC歷史課的技術工作。他說:「人文學科一直開支不大,而科學一直很燒錢。你通常只會給人文學科一個放書的小儲藏室,那對他們來說基本上夠了。但科學家需要實驗室、儀器和計算機。我不想說對MOOC來說是相反的情況,但科學課程相對容易設計和開展。在電腦看來,我們在人文學科中提出的問題難度要大得多。」如果三位偉大的學者用三種方式教一首詩,這不是低效,而是構成所有人文學科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