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應養老焦慮:不能僅保證養老金當前發放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11-7 1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建立現代養老保險制度是件為民謀利的好事。好事要辦出好效果,必須正視百姓疑慮,該公開的不加保留、該回應的及時告知、該改革的儘快完善。只有這樣,社保才能真正發揮「安全網」「穩定器」的作用,而不是反過來成為引發焦慮的源頭

  「當期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沒問題」—今年三季度人社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其發言人強調。類似的澄清,每隔幾個月就要重複一遍。因為每隔一陣子,就會有「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說法冒出來,引發熱議。

  2011年,某國家級研究機構「近一半省份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報告,著實把參保者嚇了一大跳。2012年,養老領域最聳動的說法是「全國養老金缺口將高達18.3萬億元」,這個數字比當年財政收入還要多。2013年,養老空賬2萬億元的消息吸引眾人目光,至今被人反覆引用。最近議論最多的是「職工養老保險連續3年支出增速快於收入增速,明年就會收不抵支」。

  「人活著、錢卻沒了」,「花的比賺的快」—這樣的話語撩撥著人們的神經,加劇了對未來的擔憂。主管部門對此也很煩惱。為什麼年年澄清、老百姓還是會被個別機構的相反說法吸引?退休職工年年漲養老金、全部按時發放到位,這樣的事實為什麼還不能給參保者信心?有人指責個別專家誇大風險、把未雨綢繆變成嚇唬人,有人說是網路片面傳播、斷章取義惹的禍。這些因素或許不同程度存在,但之所以養老風險的話題每每被追捧,背後潛藏的是普通人深深的養老焦慮。

  老齡化加劇、家庭變小,個人和社會的養老壓力加大是迴避不了的現實。轉型時期,養老保障從傳統的退休制度轉向現代社會保險制度,時間還不算太長,制度運行還不夠成熟。面對這種情況,老百姓對養老領域的風吹草動表現得比較敏感,在所難免。當對養老的關注變成普遍存在的焦慮,僅僅保證「養老金當前發放沒問題」顯然不夠。

  如果不明確給出養老的長遠保證,老百姓就會時時擔心。養老保險時間跨度大。一個人從20歲開始參保,可能40年後才領養老金。眼下對養老最緊張的人,不是已經退休的人,而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的職工。承諾「當期發放沒問題」,無法安慰繳費的人。當前不等於長遠。「當期」管幾年?當期沒缺口,中長期會不會有缺口?老百姓想要的是20年、30年後「足額發放沒問題」的長效定心丸。

  如果養老領域的一些疑問始終沒有正面回復,老百姓就會反覆猜疑、甚至產生不好的聯想。最典型的當屬養老保險空賬。空賬到底空了多少錢?影響有多大?如果要逐步做實,這個「逐步」有沒有時間表?倘若空賬不嚴重,為何喊了好幾年還不填上?這些問題得不到明確答案,個別專家所說的「空賬是個無底洞」就很容易俘獲人。

  養老保險的透明度也有必要儘快提高。目前職工養老個人繳費佔工資8%,企業還要再繳20%。每月工資條上扣掉數百乃至上千元養老保險費,時時提醒參保者關注自己的權益。他們不滿足於知道自己每月繳了多少費,更想知道繳費去了哪裡、退休后能領多少錢。他們不僅關心自己的繳費狀況,同樣關心養老保險基金的詳細運行狀況、未來幾年的變動趨勢。這些信息最好在每月扣繳養老保險費時也能同步公開,涉及到個人的費用變動還能隨時查詢。近年來,社保部門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相對於老百姓的期待還有差距。

  建立現代養老保險制度是件為民謀利的好事。好事辦出好效果,必須正視百姓疑慮,該公開的不加保留、該回應的及時告知、該改革的儘快完善。只有這樣,社保才能真正發揮「安全網」「穩定器」的作用,而不是反過來成為引發焦慮的源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